上海丨赴一場十年之約
大步向前走,在起飛的邊緣試探。預備~~~~~~~~~~
從灘塗到工業區、輪港碼頭,再到如今的濱江綠道,這段岸線似乎複製著外灘的模式,卻也走出了一段專屬於自己的style。廠房遺址保護、活化改造,綠化帶與親水平臺搭建,如今這片區域被打造成為工業遺產集群的探訪路徑。江岸旁廢棄的巨型起重機和倉庫,似乎還在訴說著曾經青蔥的工業故事;因勢打造起來的綠道景觀粗獷而精緻,無處不透漏著人文藝術的氣息。細細地觸摸感受,工業也沒有想象中那樣機械冰冷。 不妨把這座門座式起重機看成是一頭溫文儒雅的長頸鹿🦒,是不是覺得這些龐然大物溫暖又富有生機? 浦江 東岸所在的民生碼頭,前身是當時遠東地區知名度最高、設施最好的英商藍煙囪碼頭。新 中國 成立後,藍煙囪碼頭更名為民生碼頭。而後又經過多次改造,成為 上海 地區唯一的散糧、散糖專業化碼頭。
碼頭為存糧打造,自然少不了一座的巨型糧倉——八萬噸筒倉,一個由30個大筒倉併排組合成的長140米、高48米的連續厚重龐然大物。和時髦摩登的黃 浦江 邊建築相比,它的粗獷豪放顯得格外獨特。
曾經這是 亞洲 最大容量散糧筒倉,然而隨著儲糧技術的改進,這裡卸下擔在肩上守護一方溫飽的重擔。這座巨型的工業倉庫依舊保有著它那硬朗的外表,破敗的窗戶和斑駁的運輸軌道,是那個工業模式留下的歲月痕跡和時代氣息。
總得留點什麼,好讓人緬懷曾經的輝煌。 筒倉的內部要恰好碰上展覽才能進去參觀,其他時候就只能像我今天一樣參觀筒倉的外觀了。 上海 菜的濃油赤醬別具一格,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 上海 的精緻延伸到菜品中,即便一個人去餐廳吃本幫菜也能怡然自得多點上幾道試試看。
以下是本部分提到的餐廳列表(按出場順序排): ==================================分界線======================================
(以下正文)
能尋覓到這家店,是因為在某評上刷到了一個優惠的單人套餐,有小籠包+三樣點心也不過30塊,一人食確實不錯。
到店的時候已經是晚上8點半了 ,裡面的客人也不算多。
最先登場的是一“盅”桂糖山藥酪,冒著仙氣blingbling地上桌,冰涼的口感在炎炎盛夏里最沁人心脾。淡淡的桂花糖與軟糯滑膩的山藥結合,入口即化還有淡淡的芬芳。
綠豆糕裡面放了豆沙,十分軟糯香甜綿密,我是挺喜歡這個甜度的。 上海 傳統早餐的“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漿。粢飯糕列入四大金剛裡頭,可見 上海 人對這個食物有多麼喜愛,最美好的早餐里就要見到它。粢飯糕加了香蔥,咸香可口,外表香脆,內里軟糯。對這種油炸食品真的愛不釋口。 蔥油拌面是自己加點的。
借用蔡瀾的一句話: 上海 的蔥油拌面間間都咁下上好食(譯:每家都差不多那麼好吃)。如果能評選愛上 上海 的無數個理由,那麼蔥油拌面應該要算其中之一。
經過反覆煸炸後的蔥段,雖已不再青蔥但香氣更深一層。面上來後,別顧著拍照“消毒”,趁著出鍋後的餘溫,三分靠蔥油,七分靠攪拌,讓每一根麵條均勻地裹上沉澱於碗底的蔥油,讓那冒騰的熱氣再一次把蔥油獨特的香氣送到你的鼻尖,浸潤著每一個嗅覺細胞。只有當淡黃色的麵條呈現出醬油的赤色,油的瞪亮時,那才叫功德圓滿。
麵條的勁道爽滑,蔥油的鮮香撲鼻,是最簡單的本幫特色。 接下來壓軸登場的是小籠包同學。小籠包才是這頓飯的主角,不能被其他菜式喧賓奪主。用筷子尖輕輕拎起吹彈可破的小籠包,皮凍化成的湯汁沉聚在底部,輕輕咬開的同時嘬上一口滾燙鮮甜的湯汁,滿足😌。 :詠心( 上海 大悅城店)
📍: 上海 市靜安區 西藏 北路166號 上海 大悅城F7
:地鐵 曲阜 路站
~~~~~~~~~~~~~~~~~~~~~~~~~~~~~~~ ~~~~~~~~~~~~~~~~~~~~~~~~~~~~~~~~ 一大早來,面館都還沒準備好澆頭,許多特色的麵食都遺憾錯過了(溫馨提醒:晚點來吃哈,狗頭.jpg)。本著有啥吃啥的精神,點了個蕈油紅湯麵。
此紅湯非 四川 的紅湯,顏色看起來和顏悅色得多。
麵條軟硬適中,很符合我喜歡吃那種有點嚼勁的面的口感。
我挺喜歡上面的香蕈,弄不清楚是什麼食用菌,但經過油炸煸炒之後,吸收了日月精華的香蕈的獨特氣息被全部帶出來,特別香。 上海 人做這類似的澆頭特別在行,蔥油拌面就是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同樣也是我的最愛。 :君東記(天鑰橋路店)
📍: 上海 市徐匯區天鑰橋路323號
:天鑰橋路 南丹 東路站下過對面馬路,或地鐵徐家匯、 上海 體育館,步行8min
~~~~~~~~~~~~~~~~~~~~~~~~~~~~~~~ ~~~~~~~~~~~~~~~~~~~~~~~~~~~~~~~~
在淮海路旁的味香齋,是一間隱秘而低調的米其林比拜登餐廳。 店面很小,經常需要搭桌。店內的陳設蠻有年代感的,狹小的卡座和桌子,老國營餐飲店的派頭。
和我搭桌的是一位教藝術的本地教授,他看到我在擺弄著相機,便說起了以前自己剛工作的時候很辛苦地湊齊工資買了臺海鷗牌相機去玩攝影。聊著聊著,臉上洋溢著開心、自豪的表情。
小店的特色是麻醬麵再加碗小牛湯。
小牛湯偏咸偏油,還有一絲淡淡的海派咖喱味。10塊錢一小碗,著實有點小貴,不是太推薦點。
從灘塗到工業區、輪港碼頭,再到如今的濱江綠道,這段岸線似乎複製著外灘的模式,卻也走出了一段專屬於自己的style。廠房遺址保護、活化改造,綠化帶與親水平臺搭建,如今這片區域被打造成為工業遺產集群的探訪路徑。江岸旁廢棄的巨型起重機和倉庫,似乎還在訴說著曾經青蔥的工業故事;因勢打造起來的綠道景觀粗獷而精緻,無處不透漏著人文藝術的氣息。細細地觸摸感受,工業也沒有想象中那樣機械冰冷。 不妨把這座門座式起重機看成是一頭溫文儒雅的長頸鹿🦒,是不是覺得這些龐然大物溫暖又富有生機? 浦江 東岸所在的民生碼頭,前身是當時遠東地區知名度最高、設施最好的英商藍煙囪碼頭。新 中國 成立後,藍煙囪碼頭更名為民生碼頭。而後又經過多次改造,成為 上海 地區唯一的散糧、散糖專業化碼頭。
碼頭為存糧打造,自然少不了一座的巨型糧倉——八萬噸筒倉,一個由30個大筒倉併排組合成的長140米、高48米的連續厚重龐然大物。和時髦摩登的黃 浦江 邊建築相比,它的粗獷豪放顯得格外獨特。
曾經這是 亞洲 最大容量散糧筒倉,然而隨著儲糧技術的改進,這裡卸下擔在肩上守護一方溫飽的重擔。這座巨型的工業倉庫依舊保有著它那硬朗的外表,破敗的窗戶和斑駁的運輸軌道,是那個工業模式留下的歲月痕跡和時代氣息。
總得留點什麼,好讓人緬懷曾經的輝煌。 筒倉的內部要恰好碰上展覽才能進去參觀,其他時候就只能像我今天一樣參觀筒倉的外觀了。 上海 菜的濃油赤醬別具一格,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 上海 的精緻延伸到菜品中,即便一個人去餐廳吃本幫菜也能怡然自得多點上幾道試試看。
以下是本部分提到的餐廳列表(按出場順序排): ==================================分界線======================================
(以下正文)
能尋覓到這家店,是因為在某評上刷到了一個優惠的單人套餐,有小籠包+三樣點心也不過30塊,一人食確實不錯。
到店的時候已經是晚上8點半了 ,裡面的客人也不算多。
最先登場的是一“盅”桂糖山藥酪,冒著仙氣blingbling地上桌,冰涼的口感在炎炎盛夏里最沁人心脾。淡淡的桂花糖與軟糯滑膩的山藥結合,入口即化還有淡淡的芬芳。
綠豆糕裡面放了豆沙,十分軟糯香甜綿密,我是挺喜歡這個甜度的。 上海 傳統早餐的“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漿。粢飯糕列入四大金剛裡頭,可見 上海 人對這個食物有多麼喜愛,最美好的早餐里就要見到它。粢飯糕加了香蔥,咸香可口,外表香脆,內里軟糯。對這種油炸食品真的愛不釋口。 蔥油拌面是自己加點的。
借用蔡瀾的一句話: 上海 的蔥油拌面間間都咁下上好食(譯:每家都差不多那麼好吃)。如果能評選愛上 上海 的無數個理由,那麼蔥油拌面應該要算其中之一。
經過反覆煸炸後的蔥段,雖已不再青蔥但香氣更深一層。面上來後,別顧著拍照“消毒”,趁著出鍋後的餘溫,三分靠蔥油,七分靠攪拌,讓每一根麵條均勻地裹上沉澱於碗底的蔥油,讓那冒騰的熱氣再一次把蔥油獨特的香氣送到你的鼻尖,浸潤著每一個嗅覺細胞。只有當淡黃色的麵條呈現出醬油的赤色,油的瞪亮時,那才叫功德圓滿。
麵條的勁道爽滑,蔥油的鮮香撲鼻,是最簡單的本幫特色。 接下來壓軸登場的是小籠包同學。小籠包才是這頓飯的主角,不能被其他菜式喧賓奪主。用筷子尖輕輕拎起吹彈可破的小籠包,皮凍化成的湯汁沉聚在底部,輕輕咬開的同時嘬上一口滾燙鮮甜的湯汁,滿足😌。 :詠心( 上海 大悅城店)
📍: 上海 市靜安區 西藏 北路166號 上海 大悅城F7
:地鐵 曲阜 路站
~~~~~~~~~~~~~~~~~~~~~~~~~~~~~~~ ~~~~~~~~~~~~~~~~~~~~~~~~~~~~~~~~ 一大早來,面館都還沒準備好澆頭,許多特色的麵食都遺憾錯過了(溫馨提醒:晚點來吃哈,狗頭.jpg)。本著有啥吃啥的精神,點了個蕈油紅湯麵。
此紅湯非 四川 的紅湯,顏色看起來和顏悅色得多。
麵條軟硬適中,很符合我喜歡吃那種有點嚼勁的面的口感。
我挺喜歡上面的香蕈,弄不清楚是什麼食用菌,但經過油炸煸炒之後,吸收了日月精華的香蕈的獨特氣息被全部帶出來,特別香。 上海 人做這類似的澆頭特別在行,蔥油拌面就是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同樣也是我的最愛。 :君東記(天鑰橋路店)
📍: 上海 市徐匯區天鑰橋路323號
:天鑰橋路 南丹 東路站下過對面馬路,或地鐵徐家匯、 上海 體育館,步行8min
~~~~~~~~~~~~~~~~~~~~~~~~~~~~~~~ ~~~~~~~~~~~~~~~~~~~~~~~~~~~~~~~~
在淮海路旁的味香齋,是一間隱秘而低調的米其林比拜登餐廳。 店面很小,經常需要搭桌。店內的陳設蠻有年代感的,狹小的卡座和桌子,老國營餐飲店的派頭。
和我搭桌的是一位教藝術的本地教授,他看到我在擺弄著相機,便說起了以前自己剛工作的時候很辛苦地湊齊工資買了臺海鷗牌相機去玩攝影。聊著聊著,臉上洋溢著開心、自豪的表情。
小店的特色是麻醬麵再加碗小牛湯。
小牛湯偏咸偏油,還有一絲淡淡的海派咖喱味。10塊錢一小碗,著實有點小貴,不是太推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