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一個月翻山越嶺去看土耳其
                                    旅行一個月,寫游記半年;  
路上摔壞一臺相機、弄丟一枚婚戒;
拍了3000張照片、修了600張圖;
來一桶酒,容我慢慢來序。 伊斯坦布爾,想說愛你不容易2018年2月26日, 開羅 回 馬德里 的飛機上,他說:我們下一次去 土耳其 吧
3月1日,他打開地圖,說:這裡到 土耳其 只有3500km哦,我們開房車去吧。此時我的行李還在 土耳其 航空迷路,翻個白眼給他
3月7日,行李送回家的第三天,我們買好5月去 土耳其 的機票
  
5月4日,收拾行李,才開始有點小興奮,又要去旅行一個月啦。扛上三個背包+吉他,騎摩托去機場。我們一路走超車道,在車流中穿梭。我在他身後,背著12kg的包,肩上掛著吉他,一手摟他的腰,一手抓緊吉他以防飛出去。還未登機,已提前體驗飛一般的感覺,還是敞開式的自由飛翔。 夜裡10點,飛機降落在 伊斯坦布爾 遠離市區的 亞洲 區機場,一齣機艙,冷得我抱著行李不肯放手,說好的夏天呢?明明比 歐洲 還冷。等機場大巴的間隙,恨不得找針線把我的破洞牛仔褲給縫上
夜裡10點,飛機降落在 伊斯坦布爾 遠離市區的 亞洲 區機場,一齣機艙,冷得我抱著行李不肯放手,說好的夏天呢?明明比 歐洲 還冷。等機場大巴的間隙,恨不得找針線把我的破洞牛仔褲給縫上  街景出發前,查到 伊斯坦布爾 的房價都快趕上 馬德里 了,所以我們住在 新城 區Taksim廣場的青旅聚集區。這裡的環境超級雜亂臟,以致於我對 伊斯坦布爾 的第一印象很糟糕。在附近閑逛,四周是一片破敗的景象,加上天氣不好,我們對這座城市完全提不起好感。
 街景出發前,查到 伊斯坦布爾 的房價都快趕上 馬德里 了,所以我們住在 新城 區Taksim廣場的青旅聚集區。這裡的環境超級雜亂臟,以致於我對 伊斯坦布爾 的第一印象很糟糕。在附近閑逛,四周是一片破敗的景象,加上天氣不好,我們對這座城市完全提不起好感。  
  
別人筆下的 伊斯坦布爾 是一座融匯亞歐文化的城市,充滿了文藝氣息,人們無限贊揚它,還給它一個至高無上的稱號“世界的首都”。難道我來的是一個假 伊斯坦布爾 ?旅途結束前,再次回到這裡,我們住在老城區,才發現這完全是兩個不一樣的城市,大多數景點集中在老城區附近,這裡也更乾凈整潔。五月底天氣變暖,心情大好,我也開始對它有點好感。 在Taksim廣場附近閑逛,看到“ 香港 大酒店”的招牌。在異國看到那麼濃烈的 中國 風,甚是激動。我快步走到牌匾後,瞬間驚獃了。這棟大樓不會是鬼屋吧,被廢棄了上百年不止。樓下的大門敞開著,樓外暴露著木頭在風雨中遺留下的灰色蹤跡,門窗破敗不堪。沿著道路繼續往下走,看見一家華人超市。店鋪很小,只賣一些中餐調料,做一頓中餐還是沒有問題的。我跟老闆閑聊了幾句,感覺華人在土國和 西班牙 相比,實在少之又少。
在Taksim廣場附近閑逛,看到“ 香港 大酒店”的招牌。在異國看到那麼濃烈的 中國 風,甚是激動。我快步走到牌匾後,瞬間驚獃了。這棟大樓不會是鬼屋吧,被廢棄了上百年不止。樓下的大門敞開著,樓外暴露著木頭在風雨中遺留下的灰色蹤跡,門窗破敗不堪。沿著道路繼續往下走,看見一家華人超市。店鋪很小,只賣一些中餐調料,做一頓中餐還是沒有問題的。我跟老闆閑聊了幾句,感覺華人在土國和 西班牙 相比,實在少之又少。 
 在狹小的街道里漫步到Galata塔,這座塔最早修建於507年的拜占庭時代,是一座用木頭建造的 燈塔 。1203年第四次十字軍進攻時被毀,直到1348年 熱那亞 人用石頭重建。這座塔是 伊斯坦布爾 的最高建築,登上塔頂,能俯瞰整個博斯普魯斯海峽。可惜,排隊的人群已經繞著塔身轉了一圈,我們不願意久等,轉身走開。
在狹小的街道里漫步到Galata塔,這座塔最早修建於507年的拜占庭時代,是一座用木頭建造的 燈塔 。1203年第四次十字軍進攻時被毀,直到1348年 熱那亞 人用石頭重建。這座塔是 伊斯坦布爾 的最高建築,登上塔頂,能俯瞰整個博斯普魯斯海峽。可惜,排隊的人群已經繞著塔身轉了一圈,我們不願意久等,轉身走開。 
 (博物館里的照片,幾百年前的Galata塔前和現在變化不大)
(博物館里的照片,幾百年前的Galata塔前和現在變化不大) 
 在塔底,我們看到幾家樂器店,就進去找琴弦。路過一家店鋪有人在彈烏德琴,我倆進入店里,和其他人一起靜靜地聽琴聲。帥氣的老闆在櫃臺上修琴,彈琴的是他朋友,一位琴技高超的年輕人,扎著小辮、留著絡腮胡,任人怎麼看都不會把他和優雅的烏德琴聯繫起來,他太像玩搖滾的憤青啦。
在塔底,我們看到幾家樂器店,就進去找琴弦。路過一家店鋪有人在彈烏德琴,我倆進入店里,和其他人一起靜靜地聽琴聲。帥氣的老闆在櫃臺上修琴,彈琴的是他朋友,一位琴技高超的年輕人,扎著小辮、留著絡腮胡,任人怎麼看都不會把他和優雅的烏德琴聯繫起來,他太像玩搖滾的憤青啦。   
烏德琴是土國的一種傳統樂器,相當於我國的古箏和琵琶。有趣的是,烏德琴是 中國 的琵琶和 歐洲 的魯特琴的前身。東漢時期的《釋名樂器》里記載著“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說明我們的琵琶其實是外族引進的產物。十字軍東征時,把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和掠奪物品帶回 歐洲 ,烏德琴隨著十字軍去了 歐洲 ,慢慢演變成如今的魯特琴。更有趣的是,在古 埃及 第十八王朝出土的泥板和紙莎草中也發現了烏德琴的蹤跡。古時,交通如此不便的情況下,也不能阻止文化慢慢翻山越嶺走向世界,歷史的發展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獨立大街被稱為 伊斯坦布爾 的“香榭麗大道”,大約3km的街道兩旁全是 希腊 式建築。在奧斯曼帝國期間它叫“大道”,1923年為紀念 土耳其 獨立戰爭的勝利,改為“獨立大街”。
獨立大街被稱為 伊斯坦布爾 的“香榭麗大道”,大約3km的街道兩旁全是 希腊 式建築。在奧斯曼帝國期間它叫“大道”,1923年為紀念 土耳其 獨立戰爭的勝利,改為“獨立大街”。  
  
“獨立”這麼生硬的名字和它的文藝氣息一點不相符,來土國前我以為它像天安門前的長安大街那麼氣派、充滿濃濃的政治氣息。以至於我第一次橫穿獨立大街,壓根認不出來。再次回到 伊斯坦布爾 ,我要去屈臣氏買東西,才隨著導航過來。從Galata塔附近走過來,眼前一條繁華的大街讓人驚獃,我心裡估摸著,這就是傳說中的獨立大街?完全就是一條適合文藝青年扎堆的地方,太美了。每條小巷裡都有波斯風格濃郁的小酒吧和餐館,可是我時間太趕,提著大包小包匆忙路過。



 在街口,我無意中走進一個地鐵站杜乃爾,這是世界上僅次於 倫敦 的古老地鐵站,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短的地鐵線,只有2站。隧道於1875年1月17日開始運行,最初由馬車行走,1910年才鋪上軌道由電車行駛。
在街口,我無意中走進一個地鐵站杜乃爾,這是世界上僅次於 倫敦 的古老地鐵站,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短的地鐵線,只有2站。隧道於1875年1月17日開始運行,最初由馬車行走,1910年才鋪上軌道由電車行駛。  
  
旅途中,我很少去打卡網紅景點,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當地市井生活和博物館,兩者的完美融合讓我們更好的瞭解當地的風俗文化。兩人時常漫無目的地遊蕩在街頭巷尾,總會有驚喜,這就是所謂的“意外收穫”吧。 在土國的最後一個下午,我和Fernando分頭行動,我去獨立大街採購,他去坐渡輪。今天出門,我特別失策,帶的現金不多,還忘拿銀行卡,採購後,手裡的 裡拉 只可以買一張地鐵/公車票。
在土國的最後一個下午,我和Fernando分頭行動,我去獨立大街採購,他去坐渡輪。今天出門,我特別失策,帶的現金不多,還忘拿銀行卡,採購後,手裡的 裡拉 只可以買一張地鐵/公車票。  
  
我跑到離主幹道很遠的公車站,等一趟似乎不存在的巴士。半個小時後,整條大路上只有我一個孤零零地坐在那裡。天色全黑,心裡有點髮毛,當一輛公車停下來時,我硬著頭皮問司機,到不到索菲亞教堂。司機比划著,這裡沒有公車到索菲亞教堂,他要我上車。上了車,我揣著手裡最後幾 裡拉 ,心想現在付錢,我一會就要走路回去,也不知道這輛車開到什麼地方。但坐車總不能不給錢吧,上前問了司機車票價格,他只揮手示意我快坐下,安全第一。車子在過了海峽後朝另一個方向開去,車停在某個車站時,司機讓我下車,比划著走到前面的路口就有電車去索菲亞教堂,壓根不提錢的事情。我就這樣莫名其妙在土國坐了第二次“霸王車”。 站在Galata大橋上,往東方望去,Galata 塔林 立於 熱那亞 社區,往西方眺望,夜裡的清真寺格外奪目,最初我們以為那是著名的藍色清真寺,再看才發現至少有三座清真寺聳立在對岸,也就不糾結它到底叫什麼名字。
站在Galata大橋上,往東方望去,Galata 塔林 立於 熱那亞 社區,往西方眺望,夜裡的清真寺格外奪目,最初我們以為那是著名的藍色清真寺,再看才發現至少有三座清真寺聳立在對岸,也就不糾結它到底叫什麼名字。  
  
在橋頭,遇上當地人的婚禮,穿著婚紗和抱著頭巾的新娘、及穿著西裝的新郎,亞歐文化的融合完美的體現在這場婚禮上。男賓全部按西 方正 式場合著裝,大部分女賓依舊是伊斯蘭裝束,也有開放的女性披著一頭濃密的卷髮,好像傳說中的 西班牙 女郎。



 Galata大橋以西的老城區是游客主要拜訪的地方,這裡彙集各大景點和大巴扎,也是我比較喜歡的地方。海峽邊上的皇宮色彩繽紛,從皇宮出來,沿著小徑可以去博物館或者直奔索菲亞教堂。高大的清真風格教堂外,電車緩緩開過。穿過電車軌道走進小巷,亂竄到古老的大巴扎、香料市場。
Galata大橋以西的老城區是游客主要拜訪的地方,這裡彙集各大景點和大巴扎,也是我比較喜歡的地方。海峽邊上的皇宮色彩繽紛,從皇宮出來,沿著小徑可以去博物館或者直奔索菲亞教堂。高大的清真風格教堂外,電車緩緩開過。穿過電車軌道走進小巷,亂竄到古老的大巴扎、香料市場。 


 為了避開游客,我們趕早出門逛景點,等到正午時分,街上人群熙熙攘攘時,我們躲進小巷裡。5月底穆斯林齋月,整個大巴扎空無一人,我們在空蕩盪的巷子里走著。傍晚的清風從海峽吹來,天上的雲層隨風流動,只有我們的腳步迴蕩在14世紀的石板上。
為了避開游客,我們趕早出門逛景點,等到正午時分,街上人群熙熙攘攘時,我們躲進小巷裡。5月底穆斯林齋月,整個大巴扎空無一人,我們在空蕩盪的巷子里走著。傍晚的清風從海峽吹來,天上的雲層隨風流動,只有我們的腳步迴蕩在14世紀的石板上。  
  
伊斯坦布爾 的大巴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巴扎之一。它最初由 蘇丹 穆罕默德二世下令,修建於1455,包含50多條室內街道和4000多家商鋪。我和他約好在大巴扎里的郵局見面,事實證明這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手機導航失靈,我好幾次在裡面迷路,逛了十多分鐘才找到郵局。郵局早已關門,Fernando也不見蹤影。一旁幾個店鋪老闆問我“你是Hang嗎?Fernando讓你在這裡等他。”茶鋪老闆招呼我過去,我坐在小凳上邊喝茶邊跟其他老闆道謝,順便瞎聊幾句。
  
(周末+齋月的大巴扎空無一人)

 
                                
							
						
						
                        
						
						
					
					
					
					
					路上摔壞一臺相機、弄丟一枚婚戒;
拍了3000張照片、修了600張圖;
來一桶酒,容我慢慢來序。 伊斯坦布爾,想說愛你不容易2018年2月26日, 開羅 回 馬德里 的飛機上,他說:我們下一次去 土耳其 吧
3月1日,他打開地圖,說:這裡到 土耳其 只有3500km哦,我們開房車去吧。此時我的行李還在 土耳其 航空迷路,翻個白眼給他
3月7日,行李送回家的第三天,我們買好5月去 土耳其 的機票
5月4日,收拾行李,才開始有點小興奮,又要去旅行一個月啦。扛上三個背包+吉他,騎摩托去機場。我們一路走超車道,在車流中穿梭。我在他身後,背著12kg的包,肩上掛著吉他,一手摟他的腰,一手抓緊吉他以防飛出去。還未登機,已提前體驗飛一般的感覺,還是敞開式的自由飛翔。


別人筆下的 伊斯坦布爾 是一座融匯亞歐文化的城市,充滿了文藝氣息,人們無限贊揚它,還給它一個至高無上的稱號“世界的首都”。難道我來的是一個假 伊斯坦布爾 ?旅途結束前,再次回到這裡,我們住在老城區,才發現這完全是兩個不一樣的城市,大多數景點集中在老城區附近,這裡也更乾凈整潔。五月底天氣變暖,心情大好,我也開始對它有點好感。







烏德琴是土國的一種傳統樂器,相當於我國的古箏和琵琶。有趣的是,烏德琴是 中國 的琵琶和 歐洲 的魯特琴的前身。東漢時期的《釋名樂器》里記載著“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說明我們的琵琶其實是外族引進的產物。十字軍東征時,把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和掠奪物品帶回 歐洲 ,烏德琴隨著十字軍去了 歐洲 ,慢慢演變成如今的魯特琴。更有趣的是,在古 埃及 第十八王朝出土的泥板和紙莎草中也發現了烏德琴的蹤跡。古時,交通如此不便的情況下,也不能阻止文化慢慢翻山越嶺走向世界,歷史的發展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獨立”這麼生硬的名字和它的文藝氣息一點不相符,來土國前我以為它像天安門前的長安大街那麼氣派、充滿濃濃的政治氣息。以至於我第一次橫穿獨立大街,壓根認不出來。再次回到 伊斯坦布爾 ,我要去屈臣氏買東西,才隨著導航過來。從Galata塔附近走過來,眼前一條繁華的大街讓人驚獃,我心裡估摸著,這就是傳說中的獨立大街?完全就是一條適合文藝青年扎堆的地方,太美了。每條小巷裡都有波斯風格濃郁的小酒吧和餐館,可是我時間太趕,提著大包小包匆忙路過。





旅途中,我很少去打卡網紅景點,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當地市井生活和博物館,兩者的完美融合讓我們更好的瞭解當地的風俗文化。兩人時常漫無目的地遊蕩在街頭巷尾,總會有驚喜,這就是所謂的“意外收穫”吧。

我跑到離主幹道很遠的公車站,等一趟似乎不存在的巴士。半個小時後,整條大路上只有我一個孤零零地坐在那裡。天色全黑,心裡有點髮毛,當一輛公車停下來時,我硬著頭皮問司機,到不到索菲亞教堂。司機比划著,這裡沒有公車到索菲亞教堂,他要我上車。上了車,我揣著手裡最後幾 裡拉 ,心想現在付錢,我一會就要走路回去,也不知道這輛車開到什麼地方。但坐車總不能不給錢吧,上前問了司機車票價格,他只揮手示意我快坐下,安全第一。車子在過了海峽後朝另一個方向開去,車停在某個車站時,司機讓我下車,比划著走到前面的路口就有電車去索菲亞教堂,壓根不提錢的事情。我就這樣莫名其妙在土國坐了第二次“霸王車”。

在橋頭,遇上當地人的婚禮,穿著婚紗和抱著頭巾的新娘、及穿著西裝的新郎,亞歐文化的融合完美的體現在這場婚禮上。男賓全部按西 方正 式場合著裝,大部分女賓依舊是伊斯蘭裝束,也有開放的女性披著一頭濃密的卷髮,好像傳說中的 西班牙 女郎。









伊斯坦布爾 的大巴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巴扎之一。它最初由 蘇丹 穆罕默德二世下令,修建於1455,包含50多條室內街道和4000多家商鋪。我和他約好在大巴扎里的郵局見面,事實證明這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手機導航失靈,我好幾次在裡面迷路,逛了十多分鐘才找到郵局。郵局早已關門,Fernando也不見蹤影。一旁幾個店鋪老闆問我“你是Hang嗎?Fernando讓你在這裡等他。”茶鋪老闆招呼我過去,我坐在小凳上邊喝茶邊跟其他老闆道謝,順便瞎聊幾句。
(周末+齋月的大巴扎空無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