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幻北非——摩洛哥半月談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丹吉爾老城 穿過密如蛛網的小巷,連Mohamed都問了不少路,終於站上丹吉爾城堡這個至高點,俯瞰整座老城、丹吉爾港口和 直布羅陀 海峽,遠遠還能窺得 西班牙 這位風情女郎影影綽綽的倩影。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丹吉爾老城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丹吉爾老城 出得洞門,站在城牆頂上,就是一望無際的大西洋,天朗氣清,海面微瀾無波,急促的呼吸和道別之際臨近的微微傷感漸漸被海風撫平。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丹吉爾老城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丹吉爾老城 眼前的好風好景好物好人,是在麻木生活的城市少能得見的,在日復一日繁瑣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漸漸被鑄上一張面具,做到了假性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而,旅途中,一朵花開帶來的驚喜、一生人給予的點滴善意都能被無限放大,將這張面具溶化,因為心知,在有限的生命時間中,下一次再能回到此地,可能性寥寥無幾,即使能重回故地重遇故人,此時的心境卻也是無法復刻的。
博爾 赫斯《永生》中的“對於永生者來說,沒有輓歌式的、莊嚴隆重的東西。荷馬和我在丹吉爾城門分手,我認為我們沒有互相道別”這一段話瞬間躍然於眼前,對於書中的“永生之人”來說,深知自己的生命是永無盡頭的,永遠不知道死亡是什麼,這種異於常人的“優勢”反而是可怕的,他與同為永生的荷馬聊天,又在丹吉爾城門分手,不過他們卻沒有互相道別,對於永生之人而言,任何道別都是無意義的。
然而,我們與Mohamed的道別卻是心懷珍重,滿含深意的。

為感恩這種相遇,決定請Mohamed帶路前往他鐘意的餐廳,兜兜轉轉,居然是昨晚餐廳的隔壁鄰居,再次飽餐一頓海鮮以作為道別的儀式感,而不是簡單的一句再見。

告別這座小城,踏上開往卡薩的依然晚點的火車,五個多小時到達夜色深沉的卡薩,十多天的摩國之旅即將接近尾聲。 Time to say googbye , Morocco著急忙慌得往嘴裡扒了幾口酒店的自助餐,天色都未亮透就一路狂走到Casa Port火車站,趕上了前往機場的火車。一路“過關斬將”,順利登上飛機,此次航班被坐得滿滿噹噹,乖乖一路坐到 阿布扎比 ,所幸前座有個超級好玩的小豆丁,Yang與他玩了一路打發時間。
飛機在高空飛行,已然飛離摩國國境,思緒卻似乎還留在那片神奇的大陸。很奇怪,什麼光怪陸離的場景、什麼目眩神迷的景色都無法顯現在眼前,唯一顯現的卻是一抹綠,細細回憶,卻是橄欖樹和仙人掌。
想來也是正常,這一路走來,城市在變換,唯一沒變的是這一抹綠色,無論走到摩國哪裡,總能見到這兩種植物,對它們印象最深也在情理之中。趁著這歸途長路漫漫,就在手機備忘錄里敲下了這一篇番外。 橄欖樹和青刺郎植物的神奇之處在於人類喜歡一廂情願得對它附加自身的意願,什麼花兒對應什麼樣的花語,什麼綠植適合什麼樣的雅稱,皆是文人雅士閑來品詩鬥文時的神來一筆,這一植物意象在歷史長河中粗粗一翻,都能整成一部編年史了。
就像馬 約爾 花園中那一小簇筆直挺立的修竹,身旁的老外一眼見到即脫口而出“Chinese Plant”,這可能就是植物帶給你的第一印象,一部分受其生長地域影響,更多的則是受當地人文的影響。
一看到竹子,就能聯想到巍巍中華;一看到鬱金香,就能神游田園 荷蘭 ;一看到櫻花,就能想到島國霓虹……
我一想起那一片霧矇矇的綠,第一反應三個字—— 地中海 ,第二反應兩個字—— 希腊 ,古 希腊 神話中,智慧女神以劍觸地,播下橄欖樹的種子,為 雅典 城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毫不誇張得說,整個 希腊 文明都是浸泡在橄欖油中的。被 羅馬 人一路播種至整個 地中海 沿岸大大小小的國家,扎根土地深處,久而久之,沾染了當地民族的個性。
讓· 雷諾 大叔在《 普羅旺斯 的夏天》中對他的外孫說:沒有其他的樹如此適合這片土地。 比如 授粉,每棵樹都是蜜蜂授粉的,對吧?不是那些,風會幫它們授粉的,沒有 西北 風,就沒有橄欖,很棒吧?
電影中第一眼看上去既不挺拔,也不遒勁的低矮橄欖樹,聚集團抱在南法的熱土上,如生長在大地上的綠色雲朵,全片唯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這一場綠色雲朵中的祖孫倆的奔跑。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電影《普羅旺斯的夏天》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電影《普羅旺斯的夏天》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電影《普羅旺斯的夏天》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電影《普羅旺斯的夏天》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電影《普羅旺斯的夏天》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電影《普羅旺斯的夏天》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電影《普羅旺斯的夏天》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電影《普羅旺斯的夏天》 無獨有偶,在一百多年前,一位鬱郁不得志的畫家被人從 阿爾勒 精神病院排擠至 聖雷米 修道院,那一段晦澀的光陰,暖色明艷的嚮日葵黃從他的筆尖溜走,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大片朦朧的陰綠,南法土地上的橄欖樹成了他畫作的焦點。世人皆知他的著名畫作嚮日葵和星月夜,殊不知,星月夜的姊妹篇畫作橄欖樹才是病中畫家的精神支柱,他就是梵高。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橄欖樹》梵高 圖片轉載自網絡 我對它的初識,是緣於一首歌曲,說出來肯定並不陌生,齊豫演唱的《橄欖樹》,這是一首描寫流浪的多利亞調式歌謠,恰恰是作詞者三毛的性情體現。在那個哪裡都不能去的年代,這首歌謠被 臺灣 當局視為禁曲,正是因為它那“離經叛道”的歌詞: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只不過一開始,三毛的原詞卻與橄欖樹無一絲關聯,而是 西班牙 濃郁的草原風情,詩中是小毛驢和 西班牙 女郎,這來自作曲者李泰祥陰差陽錯的改動,成就了傳世經典。
摩國的橄欖樹愈見堅韌之氣,因這裡更加乾旱的氣候,根系得扎入如何深的土壤,才能成就這一身溫柔婆娑的綠,如一陣銀綠色的雨灑入旅人的心扉。沿途所見,不論是皇家曼蘇爾被圈養的綠,還是艾本哈杜村自由散漫的綠,亦或是鐵軌邊一晃而過的綠,都是這滿目黃土的最佳伴侶。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橄欖樹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橄欖果
摩洛哥自助遊攻略
↑橄欖果 甚至想到,如若未來有一個女兒,定要為她取一個與橄欖有關的英文名字,就叫Olivia。
平穩的高空飛行中,自己把自己逗笑了。所幸這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稍稍安慰了長途飛行帶來的疲勞枯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