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 好想早點遇見你,來虛度這世間風月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彩虹階梯 步行沒多久到了現代藝術博物館,當時主要展出的是Anthony Cragg的名叫《HUMAN NATURE》雕塑展。沒有瞭解過創作者本人,就直接去看了。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博物館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博物館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博物館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博物館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博物館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博物館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博物館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博物館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博物館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博物館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博物館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伊斯坦布爾現代藝術博物館 看完展覽後跑去附近一個小巷子喝咖啡,哪知所有人都不坐室內吹空調,全都在外曬著太陽喝下午茶。天氣炎熱已經沒有心情喝那口感厚重的咖啡,讓老闆來了一杯紅茶。因為太燙一直等著它涼,室內就我一個客人,店家年輕的一個帥哥坐在我斜對面削 哈密 瓜,切下了一大牙,然後又把那一大牙輕劃成一小塊,拿了一張紙墊起來,有些羞澀地笑著然後遞給了我。當下真的是驚喜又感動,跟他連連道謝。
(吃完了怕一張,紀念一下 )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貝伊奧盧 本來很開心的一天,如今變得更為歡喜,這裡真的能遇到很多在某些時刻讓你感動的人事。走出小巷轉角,將要進入獨立大街的時候,碰到了一個藝術家形象的大叔,跟我give me five 之後還誇我,祝我今天玩的開心,又是不期而遇的溫暖時刻。
回到酒店後,跟媽媽一起搭車去galata橋,準備坐船去看 亞洲 區。大概兩三 裡拉 ,就從 歐洲 區坐了半小時到 亞洲 區。在船內看著一縷縷陽光細細密密的鋪就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離岸邊越來越遠,對面又看上去遙遙無垠,有點愛上了在海中飄蕩無憑的感覺,沒有問幾點到,不知道有沒有船回來,然後到達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地方。中間有一段搖擺的很厲害,自己有些暈船,但是開心的感覺打敗一切。
到了 亞洲 區,天色越來越暗了,達到的時候有點擔心了,趕緊先去問了回去的班次。結果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已經沒有了。懵逼的我倆趕緊問他怎麼辦還有其他辦法可以回 歐洲 區嗎?他給我們一個冊子,讓我們坐公交去另一個碼頭可以坐船回去。去公交站的時候還遇到了跟我們同樣遭遇的一個外國游客。等船的時候才有時間在附近好好溜達一下。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博斯普魯斯海峽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博斯普魯斯海峽 到達galata橋的時候,天空僅剩的灰藍幾近被夜晚吞噬。我們找到了Galata tower在它旁邊吃飯,室內人滿,我們只得在外面,每一桌都是燭光熠熠,觥籌交錯。
我們從sultnament 站步行回到了酒店,我媽快步往前走,我在他身後,大晚上看到一個背著書包的小哥,超級高興的給我打招呼說晚安。一下子因為這樣的友好讓這個夜晚變得更有意思了。 DAY 18 伊斯坦布爾—阿布扎比終於到了最後一天,我先獨自出去在老城中心散步了一會,就回到了酒店。然後我們一起去參觀了聖索菲亞大教堂。還在附近又買了幾盒茶葉和糖果拿回去當伴手禮。
臨近中午收拾行李準備去機場回家了,結束這18天的行程。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蘇丹阿赫邁特廣場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蘇丹阿赫邁特廣場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聖索菲亞大教堂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聖索菲亞大教堂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聖索菲亞大教堂
土耳其自助遊攻略
↑聖索菲亞大教堂 尾聲我記得在出行前,媽媽問我在 伊斯坦布爾 獃六天會不會太多了,要不要縮短它的行程在其他地方多安排兩天。但是出來之後果然如我所期望的一樣,不僅不多,而且是完全不夠,我一定還會再來這裡。
下次要去周邊的小島住兩日,還要去 亞洲 區獃幾天,聽說camlica山頂是城市最高點,能遠眺亞歐兩處山海相擁,到時買些果汁和糕點,去爬山野餐。最愛的beyoglu那一帶,還會再仔細逛逛,我多喜歡在小巷子里對坐談天的當地人,下次再點個甜品坐在那裡看書發獃一下午吧。還有 伊斯坦布爾 的大學也沒逛過,下次要在樹林長椅上曬太陽小憩,看看草坪上踢足球的少年,隨意逛逛老城的每個街角,轉彎處總能給我驚喜。下次等到夕陽快西下,來加拉太大橋看海峽和橋上遍佈的垂釣者,看渡船向著落日餘暉處開去,迎著海風走到加拉太塔附近吃晚飯。下次不再景點打卡,慢一點,去虛度風月,做這些尋常事。
我多喜歡 伊斯坦布爾 啊,它的市井平俗和巍然古典交相依存,充斥著矛盾的大和諧。圍裹頭巾的穆斯林和衣著清涼的美人擦身而過。雅緻優美的畫廊外面,就是佝僂半身推著破舊小車的販夫走卒,內里的 陽春 白雪與他半點關係也無。峙立千年的東 羅馬 建築經典與奧斯曼帝國幻化的無數穹頂寺宇交織相融。宗教習俗,生活風格,歷史文化……生活在這裡的人似乎已經接受且疏化這些差異所帶來的癥結了。我更多感受到的不是一種身份對另一種身份的懸殊待決,也不是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的爭鋒對峙,而是因著各自的迥異,將這片土地闕如的縫隙填滿的融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