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旅遊攻略
  • 印度修仙記:一個“天上一腳、地上一腳”的魔性國度

印度修仙記:一個“天上一腳、地上一腳”的魔性國度

印度自助遊攻略
↑齋普爾 上面提到的五種宗教,再添上一個耆那教,便組成了當今 印度 最盛行的六大教派。

其中 印度 教信徒以人口占比達80%的絕對優勢,成為 印度 第一大宗教。

對,你沒有看錯,雖然 印度 對 中國 人來說最出名的是佛教,但今天的 印度 ,佛教非但不是主流文化,還曾在一千年前中斷過,其地位已一落千丈。以至於我在 印度 的旅行中,除了佛教聖地以外,幾乎沒看見過在大街上蹓躂的佛教僧侶。
印度自助遊攻略
↑菩提伽耶 佛教在 印度 的信眾只占 印度 總人口的0.7%,排名第五。在它前面還有排名第四的錫克教,占比約1.7%;排名第三的基督教,占比約2.3%;而位居亞軍的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人口占比超過14%;六大宗教里唯一排在佛教後面的是耆那教,僅占有0.37%。

最後還剩不到1%的人口分給其他所有的小眾宗教, 比如 拜火教、猶太教、巴哈伊教等等。
印度自助遊攻略
↑威爾士親王子博物館 無論這些宗教你聽過與否,它們都是真實存在的,至今仍有著千萬人信仰,並虔誠地遵守著不同於世俗之人的清規戒律。

當我輾轉於 印度 不同的城市,游走在迥異的廟堂之間……從德里的錫克教,到 阿格拉 的伊斯蘭教;從 克久拉霍 的耆那教,到 瓦拉納西 的 印度 教;從 菩提伽耶 的佛教,到 加爾各答 的基督教;最後還去到了 孟買 的猶太教和拜火教,整個旅程猶如參觀了一場日復一日、永不落幕的世界宗教博覽會,信息量和知識量忽然爆炸式地瘋漲,一時間還難以全部消化。
印度自助遊攻略
↑那爛陀寺 印度教:國民第一宗教在這些爭奇鬥艷的宗教花叢中,開得最大、最旺盛的一朵無疑是以國名冠之的 印度 教(Hinduism)了。

它最標誌性的特征是多神論,崇拜三大主神——梵天(Brahma)、濕婆(Shiva)和毗濕奴(Vishnu),他們分別代表著創造、毀滅和維護。
印度自助遊攻略
↑瓦拉納西 我第一次接觸 印度 教文化其實是在 柬埔寨 的 吳哥窟 ,教義里的天神、仙女形象和史詩故事被濃縮在精美絕倫的古廟石刻中,艷驚四座。

自此以後, 印度 教藝術在我的字典里就是“巧奪天工”的代名詞。
印度自助遊攻略
↑威爾士親王子博物館 ▲濕婆神銅像,三大男神中濕婆的粉絲最多

現今在 印度 流行的 印度 教,形成於公元8世紀,是在繼承了 印度 本土的原始宗教婆羅門教(Brahmanism)衣缽的基礎上,吸收同時期其他教派的哲學思想,再揉入 印度 民間的神話傳說、風俗禁忌,逐步發展而來的。
印度自助遊攻略
↑齋普爾 ▲象頭神格涅沙(Ganesha)石雕,他掌管智慧和財富,是 印度 人民喜聞樂見的財神爺

按照信眾多寡排名的話,擁有10億教徒的 印度 教,是世界人口數第三的超大型宗教,僅次於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是佛教徒的兩倍。

當然這也不奇怪,畢竟 印度 的人口基數大,2017年統計已經攀升至13.39億了(超越 中國 指日可待),占比八成的 印度 教徒,比全 歐洲 的人口加起來還多。
印度自助遊攻略
↑瓦拉納西 不過有意思的是, 印度 雖然是個 印度 教大國,但它並沒有立 印度 教為國教, 印度 憲法規定其為世俗國家,屬性上和 中國 差不多,而不同於隔壁的 巴基斯坦 ——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

這個我覺得可能與 印度 教本身食素、反暴力、不看重物質擁有的教義有很 大關 系,用現在的話說就是 印度 教徒都比較“佛系”。

如我所見,大多數 印度 人,在神學思想和宗教禁忌的指引下,確實表現出溫和、忍耐、無所謂的一面。
印度自助遊攻略
↑瓦拉納西 正像 印度 國父甘地(Mahatma Gandhi)曾說的那樣:“如果有人讓我給 印度 教下一個定義,我就會簡單明瞭地說通過非暴力的手段以追求真理。”

甘地不僅篤信 印度 教即“真理與非暴力”,而且餘生也是如此踐行的。

他手持長棍,身裹白布,戴著圓形眼鏡,理著光頭的苦行者形象,便是 印度 教核心精神的體現。
印度自助遊攻略
↑齋普爾 ▲聖雄甘地, 印度 的“孫 中山 ”

但是, 印度 教在形塑 印度 人神性的同時,我們又無法否認它的另一面——種姓制度給 印度 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帶來的巨大阻礙。


我們學過中學歷史的都知道, 印度 的種姓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借宗教之名,按血統分工的社會等級系統。
印度自助遊攻略
↑威爾士親王子博物館 印度 教把人嚴格地分成婆羅門(Brahmin)、剎帝利(Kshatriya)、吠舍(Vaisya)和首陀羅(Sudra)四個階層,然後和社會職能一一對應,分別是祭司僧侶、王公貴族、商人平 民和 苦工僕役。

實際上,還有第五等的“不可接觸者”——達利特(Dalit),其地位卑微到塵埃,壓根沒有把他們納入人民的行列。
印度自助遊攻略
↑新德里 前面所說的這四個種姓之間會一級一級往下壓迫,高種姓歧視低種姓,低種姓畏懼高種姓,每個種姓的人通常只在自己種姓生活的範圍內行動,與別的種姓不相交際,互不通婚。

最要命的是不但這種身份和職業是世襲的,就連雇主與雇員的關係也是世襲的。這就導致了幾個世紀以來 印度 僵化的社會結構和孱弱的綜合國力。

直至 印度 建立現代國家以後,才以法律的形式廢除種姓制度,並且實施了有點反向歧視意味的“保留政策”,即在參政、求職、升學等各方面固定為低種姓群體保留一定比例的名額,高種姓即使再優秀也不得占用。
印度自助遊攻略
↑克久拉霍 儘管政策看上去越來越公正,但人們根深蒂固的階級觀念可不是一紙文書就能輕易消弭的。

我在火車的空調一等座車廂,就見到過高種姓的乘客對低種姓的茶水工吆五喝六的傲慢態度,而後者卻仍是畢恭畢敬地端茶倒水。

那種早已深深植根於 印度 民族基因里的種姓區隔在人們習以為常的交往中難以掩飾……可想而知,歧視現象在更加偏遠保守的農村,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印度自助遊攻略
↑克久拉霍 但轉念一想,我們在對 印度 社會風氣評頭論足的時候,是不是忘卻了 中國 難道就不存在地域歧視、城鄉歧視的情況麽?

說到底,歧視本就是人類的天性,更何況深受 印度 教等級觀念影響的 印度 人,這種全國性的移風易俗,必將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不過……我知道 印度 政府既然邁出了第一步,就不會回頭了。 佛教:因反對而生印度 人對自由平等的追求,並不是近現代才冒出來的想法,早在公元前6世紀——佛祖釋迦牟尼還生活在人間的年代,當時的北 印度 地區就流行著與傳統“婆羅門思想”尖銳對立的“沙門哲學”。

“沙門”(Shramana)簡單來講,就是梵語“修身養性、淡泊明志”的意思,“沙門哲學”主張人們出家修行,超脫塵世的牽絆,而釋迦牟尼參悟的佛法正是“沙門哲學”的重要一支。

佛學思想中的“眾生平等”首先就否定了婆羅門教宣揚的種姓制度,可以說,佛教(Buddhism)就是為反對婆羅門教而誕生的。
印度自助遊攻略
↑鹿野苑 早期的原始佛教理論,基本上都是批判繼承婆羅門教,總結“沙門”思潮中各大宗派,而改編、組裝出來的觀點,完全由自己原創的思想並不多。

稍微比對一下兩者的教義,你會發現佛教的核心價值“三法印”幾乎就是把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顛倒過來使用。但這恰恰是佛教從眾多“沙門”中脫穎而出、流傳後世的秘密武器,因為它敢於一條條地正面剛主旋律文化婆羅門教。

比如 婆羅門教認為的“世間萬物由梵天創造”,佛教則直接用“宇宙無始無終”和“萬物皆空”打臉,否認世界是開創於某個至高無上的大神。
印度自助遊攻略
↑印度國家博物館 作為 印度 古典時代反婆羅門教的 新興 力量,佛教一度成為當時的宗教“網紅”,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後8世紀的一千多年時間,佛教站上了 印度 歷史舞臺的C位,曾三次被北 印度 的統一王朝大力推廣,鼎盛時期的普及範圍幾乎覆蓋 南亞 次大陸全境。

今天我們在 印度 旅行還能看見的佛教古跡,大部分都是源自那個黃金年代的遺存。

其中最著名的要屬佛教“四大聖地”之二的 菩提伽耶 和 鹿野苑 ,前者是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地方,後者是他第一次向世人宣講佛法的地方。
印度自助遊攻略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 ▲佛教聖地大菩提寺

我也是在這兩個地方纔終於得見出家的佛教徒……他們的辨識度很高,一般都穿著赭紅色或橙黃色的僧袍,理一個圓寸的平頭,臉上呈現東亞人的輪廓,脖子上戴著長串的佛珠,有時候會握在手上盤捏……如果去過 西藏 的話,便一眼能瞧出這身行頭是典型的藏傳佛教風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喇嘛。

在 菩提伽耶 最著名的大菩提寺,我所見到的絕大多數僧侶都是這副打扮……所以我在想,他們是 印度 人還是來自其他國家。
印度自助遊攻略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 傍晚時分,有一個年輕的喇嘛正在寺廟的外圈發放免費的零食,當地的 印度 平民呈扇形圍攏在他周圍,伸著手拼命地哄搶。眾人爭先恐後,一片嘈雜,而佈施者不急不慢,泰然處之……這一幕,立刻讓人感受到了兩種宗教的差別。

等眾人分光了 布袋 里的食物漸漸散去,我走上前,跟這位佈施的小和尚寒暄了幾句。

我禮貌地問道:“小師傅,請問您是 印度 本地人麽?”

他用不太流利的英語回答我:“噢,不是,我來自 不丹 。”

我恍然 大悟 ,接著又問:“廟裡的僧人都是來自 不丹 麽?”

他若有所思地看著我:“應該是吧,只要跟我穿得差不多的都是。”
印度自助遊攻略
↑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 幾句話聊下來,已然解除了我的疑惑。

不丹 我是早有耳聞的,之前梁朝偉和劉嘉玲就是在那裡舉辦的世紀婚禮。

不丹 位於喜馬拉雅 山南 坡,緊鄰我國的 西藏 ,受藏文化影響深遠,全民信奉藏傳佛教。

而藏傳佛教徒是我見過的全世界最虔誠的佛教徒,這麼大規模的來 印度 朝覲、學法,非他們莫屬了。
印度自助遊攻略
↑菩提伽耶 耆那教:跟佛教分道揚鑣與佛教同時期產生,一同對抗“婆羅門思想”的另一支“沙門”宗派,在古代也有著很強的影響力,叫做耆那教(Jainism)。

這個宗教對於 中國 人來說,可謂相當陌生了,即使像我這樣平時老愛看一些稀奇古怪的科普雜誌的人,在來 印度 之前也不知道世界上還存在著這樣一種宗教。
印度自助遊攻略
↑克久拉霍 ▲耆那教寺廟

然而在 印度 ,耆那教可是家喻戶曉的大教派,它和佛教猶如一母同胞的倆兄弟,哲學邏輯基本相通,都宣傳平等、慈悲、戒奢從簡的思想,打擊婆羅門教起來也是毫不含糊。

但這倆兄弟後來在“信神還是信祖宗”、“修行還是苦行”、“建議吃素還是必須吃素”等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分歧,最終分道揚鑣,各自安好了。
印度自助遊攻略
↑克久拉霍 我在 克久拉霍 游歷的時候,遇到一個 馬來西亞 的華裔小胖哥,他曾五次來印旅行,非常喜歡這裡的宗教文化。談話間,他告訴了我一些關於耆那教創始人的故事。

小胖說:“耆那教的創始人筏馱摩那和佛祖原本是在一起修行的,弟子尊稱他們為‘偉大的英雄’,簡稱‘大雄’。”

我忍不住玩笑道:“大雄不是哆啦A夢的好朋友麽?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

小胖尷尬地解釋:“你看現在 中國 寺廟一般都建有大雄寶殿,這個詞其實就是這麼來的。”
印度自助遊攻略
↑克久拉霍 我正經地問:“他倆後來怎麼‘分手’的?”

小胖繼續說:“筏馱摩那在修行中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想法,他覺得一般的打坐參禪還不夠,身心必須承受極端苦難的磨煉才能真正覺悟。”

“於是他就脫光衣服,忍飢挨餓,一天二十四小時苦行,不到迫不得已絕不去乞食。而且他吃東西的要求也非常極端……吃素只是基本操作,他吃的素,還得是植物的果實和葉子,如果是以根莖作為食物的素菜,他也是不吃的。”

我驚問:“何苦這麼逼自己?”

小胖答道:“因為他覺得吃植物的根,就相當於把植物殺死了,這樣的做法也屬於破了殺戒。”

“可能我的道行太淺,完全理解不了這種行為。”我表示無奈。

“佛祖剛開始跟他學了幾天,發現大腦嚴重缺乏營養影響正常思維,不得不跟他說再見了。”小胖表示佛祖也很無奈。
印度自助遊攻略
↑菩提伽耶 雖然時隔久遠無法考證小胖跟我透露的精神領袖們的軼事是否真實(說不定他倆面都沒見過呢),不過百科上顯示的資料確實如他所言,現在的耆那教徒一直遵循著筏馱摩那規訓的苦行方式。

這就難怪耆那教在 中國 從來沒聽說過了,這種宗教壓根不可能有人信啊,讓 中國 人吃素就已經是破天荒了,再連土豆、紅薯、胡蘿蔔都不讓吃,那不是要了親命麽?
印度自助遊攻略
↑瓦拉納西 教義如此森嚴、甚至有點奇葩的耆那教恐怕也只能在 印度 民間流傳了(反正沒有他們不信的教)。

由於把一切生命都看得無比重要,因而耆那教徒幾乎不會從事屠夫、皮匠、士兵這樣的“不潔”職業,甚至連農業也不參與。

在他們看來,農夫犁地也會無意間傷害到土壤里的蟲類生物……所以耆那教徒大多經商、當會計或生產工業品,因為他們做事認真又很守信用,所以在 印度 商界享有良好的口碑,出了許多優秀的商人和財團。

比如 ,創辦 印度 第一家汽車公司和飛機製造廠的瓦爾昌德(Walchand Hirachand)集團,其家族正是耆那教徒。
印度自助遊攻略
↑克久拉霍 錫克教:印度人中的清流說實在的,耆那教是不是真如傳說中得那麼有錢,我並沒有多少體會,主要是我在 印度 都沒怎麼見過耆那教徒(也有可能是我沒認出來),而且耆那教的寺廟也比較少有,不專程打個車過去是碰不到的。

如果要問我,憑肉眼所見, 印度 的 富裕 階層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那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他們是錫克教徒。
印度自助遊攻略
↑班戈拉•撒西比錫克教謁師所 ▲門上的圓框劍形符號為錫克教標誌

當我第一次踏進錫克教(Sikhism)的廟堂——謁師所的時候,我被眼前的建築風情震驚了。

確定這是寺廟麽?我怎麼看怎麼像五星大飯店啊!
印度自助遊攻略
↑班戈拉•撒西比錫克教謁師所 ▲ 新德里 最大的錫克教謁師所

謁師所外面的一圈庭院全部由 大理 石鋪地,主體建築修得更是富麗堂皇,四方對稱的白色大殿和上面三顆高聳的洋蔥 頭屋 頂,流露出如莫卧兒王宮一般的典雅氣度。
印度自助遊攻略
↑班戈拉•撒西比錫克教謁師所 而殿內修得更是富麗堂皇,主廳的天花板和立柱都是純金打造的,閃亮得晃眼。
印度自助遊攻略
↑班戈拉•撒西比錫克教謁師所 這還不算完,走到謁師所後院會看到一塊方 方正 正的聖池,池水碧藍透亮,漣漪陣陣。

和隔壁的“宮殿”搭起來一看,簡直就是標準的酒店露天泳池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