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出彩------南潯輯里絲


不管是陸地,還是海上,古代 絲綢之路 的主要輸出商品之一是:絲綢。
可是很久以來,我不止十次問過自己: 絲綢之路 的“絲”,主要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又去問了度娘,傳教也有限。

南潯自助遊攻略

古代 絲綢之路 ,起始於漢代。
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就是打通西域之道的意思。後來, 德國 人李希 霍芬 命名這條西域 通道 為“ 絲綢之路 ”。但是,具體相關的歷史文獻非常稀缺。
那麼,我們現在還能從哪裡知道一點, 中國 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會養蠶,就會做很好很好的絲織品呢?
考古實物證據,是今天我們瞭解古代歷史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古人用絲做出來的兩件國寶。

第一件是“漢代織錦”:

南潯自助遊攻略
南潯自助遊攻略

上世紀末,在 新疆 和田 民豐 縣尼雅遺址(古代 絲綢之路 上的“精絕國”),出土了一件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出境展覽),上面織出了“五星出東方利 中國 討南羌”,十一個漢隸文字的吉祥語。
這是漢代蜀地織錦!是蠶絲做成的,距今大約2200年。
由於墓地極為乾燥,出土時,依然質地平整、紋樣詭秘、字體清晰、顏色鮮艷。“討南羌”織錦殘片,是從“五星”織錦上裁剪下來的。
漢代宮廷設有織室、錦署,古人使用染好顏色的彩色經絲線和緯絲線,經過錦上提花等工藝,使宗教紋飾、花卉鳥獸、吉祥文字,生動立體地呈現在平面漢錦上(成語“錦上添花”)。
據專家判定,“五星”織錦的織造工藝相當複雜,是漢代皇室織錦最高水平的代表。(圖片來自網絡)

第二件是“漢代帛畫”:

南潯自助遊攻略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 湖南 長沙 馬王堆漢墓里,發掘出漢文帝時期的五幅漢代帛畫,這可是迄今為止, 中國 漢代最早的獨幅繪畫作品!(圖片來自網絡)
“帛”------質地為白色的絲織品。
“帛畫”------ 中國 古代,把畫畫在帛上面,叫帛畫。

南潯自助遊攻略

有一次,我偶然在《紀實頻道》里看到,專輯介紹 浙江 湖州 的“湖絲”,特別是明清之際, 湖州 南潯 鎮產生了一個如明星般閃耀的蠶絲品牌:“輯里絲”!
“輯里絲”這個名字,意思是輯里村的蠶絲。輯里村最早叫七里村,因為它距離 南潯 和馬腰都是七里路,後來,改為輯里村。
明朝有文獻記載:“湖絲唯七里尤佳,較常價每兩必多一分,蘇人入手即識,用織帽緞,紫光可鑒。”以“細、圓、勻、堅、白、凈、柔、韌”的優秀品質,在國內外聲名遠播。當年, 中國 的皇室和 歐洲 的貴胄,都以擁有一件由輯里絲製作的華服為榮耀。
中國 最發達的蠶桑經濟,應該就在這裡。
順著這些線索,心裡就萌生出一個念頭:走一趟 湖州 南潯 “探秘”去。
當下,不是流行哪句“說走就走的旅行”口號嗎?

南潯自助遊攻略

我在 南潯 的展覽館里看到“鎮館之寶”:清末民初產自 南潯 的一束輯里絲。100多年的光陰過去了,今天看上去,可它就像剛剛從繅絲作坊里拿出來一樣,清透、新鮮、瑩潤而潔白。
為什麼 中國 最發達的蠶桑經濟,品質最好的絲綢品牌“湖絲”和“輯里絲”,會出在這裡呢?
元朝人唐棣有詩句:“苕溪矮桑絲更好,歲歲輸官供織造”。
要想絲好,必須蠶好;要想蠶好,必須桑好。
按理說,桑樹耐旱、不耐水濕,只能在旱地生長,但杭嘉湖平原偏偏是旱地很少、水澇頻繁的澤國, 比如 南潯 一帶,海拔都在2米以下。奇怪就奇怪在這裡,明清以來,這一帶竟發展成為蠶桑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對 中國 經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原來,上千年來,這裡的先民,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改造了這裡的水環境。具體做了幾件大農事:
第一,“橫塘縱溇”:開鑿南北走向的“溇港”,雨季向 太湖 排水,旱季從 太湖 引水;建造東西走向的“橫塘”(南朝時稱“荻塘”),與溇連通,形成網格狀河渠水系。洪水來臨時,大量水流可以向東流出,入吳江和京杭古運河,直至大海。
第二,堆“圩頭”:由於 南潯 水多地少,當地人通過常年挖掘河泥、墊高田面,在圩田和池塘之間築起了比較高的田埂,即種植桑樹的“圩頭”。
第三,“桑基魚塘”和“桑基稻田”:每年冬季,把魚塘水車乾,將塘底淤泥挖出來,倒在圩頭和稻田裡,“圩頭種桑-桑葉養蠶-蠶沙喂魚-魚糞肥桑(田)”,真的是傳統 中國 最早、最經典的生態農業模式。
歷史上,“輯里絲”之所以能在國際上頻頻得大獎,首先得益於“湖桑”:“葉圓而大,津多而甘,其性實,其條脆,其樹鮮老株,採折最便”。曾經在清代,全國各省的官員都試圖將湖桑移植至當地栽培,但因缺乏杭嘉湖的濕潤氣候,最終都栽培失敗了。
我在這次去 南潯 來回大巴車上看到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整個杭嘉湖平原,到處都是縱橫交錯的河流與湖泊,而鑲嵌在河流與湖泊之間的,總是成片成片的桑園。

南潯自助遊攻略

我在 南潯 的展覽館里還看到,一個展櫃里有3個小碟子,裡面放了硬幣大小的絲絨狀的東西,其中一個好像碳化了,黑呼呼又髒兮兮的。如果不是仔細觀看展品標簽的說明,我絕對想不到這三小件看上去其貌不揚的東西,竟然是絲線、絲帶和絲綢!而且,它們來自 中國 的新石器晚期,一直到今天才重見天日,已經在地底下足足睡了4700年!
這是上世紀50年代,在 南潯 附近一個叫“錢山漾”的考古現場發現的。結論是:絲綢,這種最 中國 的東西,它最早的發源地就在 浙江 ,就在 湖州 ,就在 南潯 \------至少目前還沒有其他考古實證能推翻這一結論。
遺憾的是,在展覽館里沒有拍下這張照片,現場光線比較暗,我也不好意思用閃光燈(怕強光引起絲質品老化)。各位到了 南潯 的話,有興趣的,牆裂推薦去看看。

南潯自助遊攻略
同樣,在 南潯 的展覽館里,我又看到一個把“輯里絲”與其他蠶絲作韌性對比的有趣場景(上圖):一個木頭架子的兩端,繫著細如髮絲的蠶絲,蠶絲中間,穿有一串銅錢(是好多個哦)。這個場景,我拍清楚了嗎?
展櫃里的小牌牌上寫著:輯里絲,可比其他地區的蠶絲,多掛兩枚銅錢。
發揮你的想象力,一根蠶絲就可以多掛兩枚銅錢,那麼,千萬根蠶絲織成的綢緞,其韌性之高,也就不言而喻了。
南潯自助遊攻略

1851年, 上海 商人徐榮村,用 湖州 南潯 輯里村出產的生絲,參加在 英國 倫敦 舉辦的首屆世博會,一舉奪得金、銀兩大獎。

南潯自助遊攻略

1915年, 中國 的蠶絲,在 舊金山 巴拿馬 太平洋博覽會上獲得獎章。


南潯自助遊攻略

1915年, 舊金山 巴拿馬 太平洋博覽會, 南潯 人的絲行獲獎名單。

南潯自助遊攻略

赴 里昂 絲業代表團。
里昂 萬博會......

因為“名甲天下”, 江寧 、 蘇州 、 杭州 三大皇家織造機構,在每年的絲季,都要到 南潯 採辦大量的生絲。
清宮史料記載, 清康 熙皇帝身著的九件龍袍,都是下旨指名選用輯里絲作經線織成的。
閉關鎖國的清朝,曾經嚴格控制蠶絲的出口,但為了巨額利潤,一些商人不惜冒險走私------從 湖州 駛往外海的走私船,貨倉上面堆放的是鹹菜之類的土產品,下麵卻是潔白如雪的輯里絲。
當年, 蘇州 、盛澤的絲業同樣發達,但只有輯里絲,能將蠶絲線的品質做到極致!
就連在萬里之外的 倫敦 ,也有一個湖絲交易所。那個年代,電報還沒有開通之前, 歐洲 對輯里絲的需求信息都是通過郵輪送到 上海 的。
僅舉一例,在道光年間, 中國 出口的生絲,幾乎全產於杭嘉湖三府,又以 湖州 府最多; 湖州 以 南潯 、雙林、菱湖為最,又以 南潯 為首。19世紀中葉的幾十年間, 上海 出口商品的90%是蠶絲,而蠶絲里的90%是輯里絲。
可以說,19世紀中後期的幾十年裡,輯里絲就是一根牽動全世界經濟神經的神奇絲線。

南潯自助遊攻略

1904年,萬博會主題廣場。


南潯自助遊攻略

南潯自助遊攻略

包裝整齊的一大包輯里絲,從當年保存下來到今天,相當不容易。

南潯自助遊攻略

“絲經經箱”。

在我國古老的象形文字里,“蠶”,由“天”和“蟲”組成的,華夏祖先曾將蠶奉為“龍精”,玉蠶當作殉葬品。
“蠶”是從天而降的蟲,蠶吐出的絲,無疑是天賜的好禮------造字的先賢告訴我們。
春秋時期,吳越爭霸,戰敗後的越國勵精圖治,其中的一個重大的舉措就是:“示民以耕桑”。越王勾踐率先垂範,“身自耕作,夫人自織”,並以生產出的大量優質絲綢,結好諸侯鄰邦,已達到越國能絕地圖存的目的。
三國時期,吳王孫權為保護農桑,特別下命令說,凡農桑繁忙時節,政府官員一律不得“役事擾民”,否則“舉正以聞”。
古代美女西施,也曾“採桑育蠶,浣紗織錦,浴帛於溪”。

南潯自助遊攻略

《論 中國 七里絲》------ 哥倫比亞 大學絲業教授乞的克原著。

要說春秋、三國太早,那麼說說南宋時期吧,自從南宋朝廷遷都 臨安 (今 杭州 ), 江南 地區迅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開發,杭嘉湖的蠶桑養殖業,緊跟著邁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
也就在這個時候,蠶桑業從農業中分離了出來,進而就有了一部分完全以養蠶繅絲為生的蠶農。這等於促進了蠶桑養殖的專業化、精細化,前程可觀。
南宋的一部重要著作《農書》里,專門有講這個事,我們今天就不展開說了。

南潯自助遊攻略

洋畫家筆下的 南潯 絲市。

清道 光年間,裡人溫豐在《 南潯 地》中寫道:“蠶絲乍罷絲市起,鄉人賣絲爭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言萬語襲入耳。低牌高揭絲市廣,沿門挨戶相連接。喧嘩鼎沸晨午至,駢肩累跡不得前。”真實記載了當年 南潯 絲業買賣的繁榮景象。

南潯自助遊攻略
南潯自助遊攻略

絲業富商與愛因斯坦的合影。
清末民國初, 南潯 古鎮“四象”,即 南潯 絲業巨商是:劉鏞、張頌賢、龐雲曾、顧福昌。

南潯自助遊攻略

宋氏姐妹與絲綢富商“四龐”。

南潯自助遊攻略

上世紀50年代,出售蠶繭的船隻。

南潯自助遊攻略

說個跟養蠶有關的故事,不是編的哦,是真的。
由於古代 中國 朝廷只允許絲綢出口,嚴禁蠶種輸出國外,很長一段時間內, 歐洲 人一度以為絲綢是從樹上長出來的。那時,商人們必須走 絲綢之路 ,經過波斯,歷經 千山 萬水,才能將絲綢運到當時的 羅馬 帝國。
而那些費盡周折才抵達 羅馬 帝國的絲綢,其價格高得離譜,市場價通常是一兩絲綢,幾兩黃金,是當年 歐洲 最惹人垂涎的奢侈品。王室成員結婚,其他貴族要是能送上一方絲綢手絹,便是令人咋舌的厚禮。
後來,東 羅馬 帝國第三王朝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他派了兩位 印度 籍僧侶(相貌與 中國 人比較像),來到 中國 江南 一帶,從蠶農那裡虛心學到了整套的養蠶和繅絲技術,並將一些優良蠶種,藏在竹質的手杖里,偷偷帶去 歐洲 交給 羅馬 帝國。這個時候, 歐洲 人才開始學會養蠶和繅絲,而這已經是公元552年的事情了,距離我們 南潯 “錢山漾”村的先民熟練地製作絲綢,晚了整整3000多年。
我們的祖先,是不是很厲害啊?!


南潯自助遊攻略
南潯自助遊攻略

絲業會館。

清同治初年, 南潯 絲商們仿照 上海 設立絲公所。宣統二年(1910年), 南潯 眾絲商從每包出口的蠶絲中捐資,合力湊足了 白銀 8萬餘兩,擴建成“絲業會館”,又名“絲業公會”。
每年4月份,這個 南潯 最大的蠶絲行業組織,召集全鎮數百名從業人員,舉辦“蠶王會”,共祭蠶神,祝願禱告蠶神祈福消災,蠶業永旺。

南潯自助遊攻略
南潯自助遊攻略
南潯自助遊攻略

南潯 古鎮,在江浙兩省的交界處, 太湖 的南岸。
有一條全長大約33公里的,叫“頔塘”(又名荻塘)的京杭大運河支流穿古鎮而過,從這條支流向西,可以到達 湖州 ;向東,可以抵達大 上海 。它是 湖州 地區連接 嘉興 、 蘇州 、 上海 的水路主要航道,古代 江南 的交通幾乎完全依賴水路,所以這條支流有“ 中國 的小萊茵河”之稱。
南宋以來, 南潯 已是“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借助水上船運的便利,更給這個 江南 小鎮帶來了興旺與發達。

南潯自助遊攻略

“遍地植桑,家家養蠶,戶戶繅絲織綢。”在 中國 近代史上, 南潯 是一個罕見的巨富之鎮,鎮上有號稱“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絲業富商和豪門。
據說,孫 中山 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有過升級 南潯 古鎮為市的設想。

相關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