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巴爾幹半島——第八篇——波黑
                                     進入波黑行走在巴爾幹半島已經第十天,開始進入第四個國家, 波黑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簡稱 )  
波黑 位於原南斯拉夫中部,介於 克羅地亞 和 塞爾維亞 兩個 共和 國之間。首都是 薩拉熱窩 。瓦爾特的故鄉。
波黑 是聯邦內比較貧窮的地區之一,獨立後又發生了內戰,經濟受到嚴重損害。南部在亞得里亞海上有一個20公里長的出 海口 。海岸線長約25千米。就是我們在 克羅地亞 經過的涅姆,那裡作為戰爭發生地有戰爭武器的展示,我想是警示吧,因為戰爭帶來的創傷,貧窮,這是老百姓的苦難啊。
 莫斯塔爾首先來到 莫斯塔爾
 莫斯塔爾首先來到 莫斯塔爾   
莫斯塔爾 是 波黑 的中心都市,市內有內雷特瓦河流過。是在15-16世紀和19-20世紀的奧匈帝國時期開發成的 土耳其 邊境鎮,一直以來因其古老的 土耳其 房屋和老橋而聞名。尤其是老橋地區融合了前 土耳其 、東 土耳其 、 地中海 和西部 歐洲 的建築風格。同時它象徵著 莫斯塔爾 市的權力,因為隨著老橋及其周圍地區的“復興”,一個來自不同文化、種族和宗教背景的,特殊的和普遍的共存,得到了鞏固和加強,並且是人類在面對滅頂之災時為 和平 而團結合作所得到的無限成就。 這座老橋是由 蘇萊曼 一世於1557年下令建造的,取代了原有的穩定性差的木製吊橋。建築工程耗時9年。根據記載,橋於伊斯蘭歷史974年竣工,關於橋的建造過程知之甚少,保留下來的只是傳說和記憶。
這座老橋是由 蘇萊曼 一世於1557年下令建造的,取代了原有的穩定性差的木製吊橋。建築工程耗時9年。根據記載,橋於伊斯蘭歷史974年竣工,關於橋的建造過程知之甚少,保留下來的只是傳說和記憶。  
此橋寬4.55米,橋長27.34,橋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橋兩端各有一個石砌橋頭堡。橋梁竣工後,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最寬的人工建造的拱橋。某些相關的技術問題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如何架設棚架;,如何把石頭從河的一側運到另一側,;如何在這麼長的建造周期內讓腳手架保持牢靠等。因此,這座橋梁列入當時最偉大的作品。
著名的奧斯曼旅行家瑟勒比在17世紀這樣形容老橋:“橋從一個懸崖延伸至另一個懸崖,就像伸至空中的彩虹一樣…我雖游歷過16個國家,卻從未看到過這樣高的橋梁。”
 “ 莫斯塔爾 ”城以往是 塞爾維亞 族、 克羅地亞 族和穆斯林族混居的地方,這裡曾經是波西南部一座美麗的旅游城市。但是在1992至1995那場 波黑 戰爭中,這座古城一度成了戰爭交火最為激烈的地區之一,反目成仇的族人們相互殘殺十個多月,死亡人數近二十萬,還摧毀了城內大部分建築-------------
“ 莫斯塔爾 ”城以往是 塞爾維亞 族、 克羅地亞 族和穆斯林族混居的地方,這裡曾經是波西南部一座美麗的旅游城市。但是在1992至1995那場 波黑 戰爭中,這座古城一度成了戰爭交火最為激烈的地區之一,反目成仇的族人們相互殘殺十個多月,死亡人數近二十萬,還摧毀了城內大部分建築-------------  
這座老橋在“ 波黑 戰爭”中也遭炸毀,目前我們看到的是2004年重建的,據說,恢復時用的石料大多都是沉入河中的原始石料,不足部分則在當地取採,所以,其材質和效果基本與老橋的原始相同,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遠遠看去的是一座幸運橋
遠遠看去的是一座幸運橋  
幸運橋(Lucki bridge)建於1913年的奧匈帝國時期,建成時是世界上最長的單跨橋,長度超過72米。和所有其他橋梁一樣,這座橋在戰爭時期也未能幸免。13年後,橋被恢復,與曾經的樣子完全相同。 波黑 內戰中最匪夷所思的大混戰就發生在 莫斯塔爾 ,穆族和克族軍隊在城內聯合起來,防禦四周山上的塞族和 黑山 族聯軍,四周的村落被炮彈夷為平地,而城內的穆克聯邦卻又驟然翻臉,在窮街陋巷瘋狂交火。全城的清真寺,除保住一座外,餘下的26座全數被炸毀。就連如今帶給當地人民驕傲的這座歷史老橋,在歷經了從奧斯曼到南斯拉夫的近五百年曆史後,也在1993年11月被克族軍隊摧毀。
波黑 內戰中最匪夷所思的大混戰就發生在 莫斯塔爾 ,穆族和克族軍隊在城內聯合起來,防禦四周山上的塞族和 黑山 族聯軍,四周的村落被炮彈夷為平地,而城內的穆克聯邦卻又驟然翻臉,在窮街陋巷瘋狂交火。全城的清真寺,除保住一座外,餘下的26座全數被炸毀。就連如今帶給當地人民驕傲的這座歷史老橋,在歷經了從奧斯曼到南斯拉夫的近五百年曆史後,也在1993年11月被克族軍隊摧毀。  在2004年7月這座古橋得到複活。人們暫時忘卻難以原諒的殺親之仇,一個個縱身躍入那條流淌過血腥歷史的內雷特瓦河。內戰時出生的孩子長大了,挨餓和防空的畫面沒能留駐在他們當時太過幼小的記憶里,炎夏時節,他們勇敢地站到橋身中部,將第一次飛躍視作自己的成年禮
在2004年7月這座古橋得到複活。人們暫時忘卻難以原諒的殺親之仇,一個個縱身躍入那條流淌過血腥歷史的內雷特瓦河。內戰時出生的孩子長大了,挨餓和防空的畫面沒能留駐在他們當時太過幼小的記憶里,炎夏時節,他們勇敢地站到橋身中部,將第一次飛躍視作自己的成年禮  橋的周圍都是愛好挑戰,喜歡跳水的人們
橋的周圍都是愛好挑戰,喜歡跳水的人們  登上老橋,橋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橋兩端各有一個石砌橋頭堡。橋面呈圓拱型,鑲有高高的防滑條呈淺臺階狀,只能供行人步行通過。
登上老橋,橋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橋兩端各有一個石砌橋頭堡。橋面呈圓拱型,鑲有高高的防滑條呈淺臺階狀,只能供行人步行通過。 


 年輕的小伙子們站在高高的老橋中央,縱身跳入內雷特瓦河,展示他們矯健的身姿,聚集在河岸眾多的享受陽光浴的外國游客和本地人則會為年輕人的壯舉贊嘆、歡呼。這成了老橋的一項獨特的運動項目,也成為 莫斯塔爾 的名片和標識。
年輕的小伙子們站在高高的老橋中央,縱身跳入內雷特瓦河,展示他們矯健的身姿,聚集在河岸眾多的享受陽光浴的外國游客和本地人則會為年輕人的壯舉贊嘆、歡呼。這成了老橋的一項獨特的運動項目,也成為 莫斯塔爾 的名片和標識。  
 人們仰看跳水的勇士們
人們仰看跳水的勇士們 
 橋身側麵線條簡介流暢,橋的兩端連接著 莫斯塔爾 古鎮,古鎮和古橋融為一體,和諧呼應,古樸典雅,是一幅展現十六世紀世紀波斯尼亞的古樸風情和藝術風格的風情畫。
橋身側麵線條簡介流暢,橋的兩端連接著 莫斯塔爾 古鎮,古鎮和古橋融為一體,和諧呼應,古樸典雅,是一幅展現十六世紀世紀波斯尼亞的古樸風情和藝術風格的風情畫。  歷經400多年歲月的洗禮,老橋似乎已不再是一座普通的石橋,不再僅僅是提供連接東西兩個城區的便捷 通道 ,而是 莫斯塔爾 多元文化和民族和睦的象徵。老橋有了靈性、有了生命,是與 莫斯塔爾 居民同生死、共患難,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習俗的人們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一座精神上的橋梁,引領人們不斷走向寬容、走向祥和、走向和睦
歷經400多年歲月的洗禮,老橋似乎已不再是一座普通的石橋,不再僅僅是提供連接東西兩個城區的便捷 通道 ,而是 莫斯塔爾 多元文化和民族和睦的象徵。老橋有了靈性、有了生命,是與 莫斯塔爾 居民同生死、共患難,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習俗的人們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一座精神上的橋梁,引領人們不斷走向寬容、走向祥和、走向和睦  老橋的象徵要比它的外觀來得更為重要,老橋曾一度被喻為是迎接銀河的彩虹。連接著東部的 土耳其 民族和西部的基督教徒,在地理上和文化上將 波黑 名族融為一體。這座矗立了400多年的古橋在 波黑 戰爭中被摧毀也就帶走了這個城市巨大的驕傲。如今,人們 成功 地重建了大橋。它象徵著人類的合作和 和平 ,同時也讓人們銘記了人類的關係是如何的不堪一擊啊。
老橋的象徵要比它的外觀來得更為重要,老橋曾一度被喻為是迎接銀河的彩虹。連接著東部的 土耳其 民族和西部的基督教徒,在地理上和文化上將 波黑 名族融為一體。這座矗立了400多年的古橋在 波黑 戰爭中被摧毀也就帶走了這個城市巨大的驕傲。如今,人們 成功 地重建了大橋。它象徵著人類的合作和 和平 ,同時也讓人們銘記了人類的關係是如何的不堪一擊啊。  
但願 和平 ,美好永遠伴隨著兩岸的同胞們
2005年老橋及其周邊區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更加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觀看。 由於 波黑 的內戰時間很長,打得也很慘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 歐洲 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 最不可理喻的,那是一場同屬於斯拉夫人的 克羅地亞 族、 塞爾維亞 族和穆斯林族之間的戰爭。
由於 波黑 的內戰時間很長,打得也很慘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 歐洲 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 最不可理喻的,那是一場同屬於斯拉夫人的 克羅地亞 族、 塞爾維亞 族和穆斯林族之間的戰爭。  
戰爭仍舊無法改變這裡古樸典雅,充滿波斯尼亞風情,這是當地最具特色的象徵。雖然歷經戰亂,但仍舊掩蓋不了這裡迷人的文化與藝術韻味。相反地,卻吸引力更多的人前來一探究竟。 莫斯塔爾 大約40%是穆斯林的波斯尼亞人,35%是 克羅地亞 人和20%的 塞爾維亞 人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所以看到的穆斯林的元素多一些。
莫斯塔爾 大約40%是穆斯林的波斯尼亞人,35%是 克羅地亞 人和20%的 塞爾維亞 人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所以看到的穆斯林的元素多一些。  城市最初為15世紀時鄂圖曼 土耳其 建造,1878年成為奧匈帝國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領土。古城是整座城市最精華和重要的地區,頗具代表性的房屋,鵝卵石鋪成的街道,無聲無息間便訴說著古老的歷史。
城市最初為15世紀時鄂圖曼 土耳其 建造,1878年成為奧匈帝國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領土。古城是整座城市最精華和重要的地區,頗具代表性的房屋,鵝卵石鋪成的街道,無聲無息間便訴說著古老的歷史。 
 恢復了往日的繁華,幾乎看不到戰爭的痕跡,到處是餐廳、酒吧、商店,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恢復了往日的繁華,幾乎看不到戰爭的痕跡,到處是餐廳、酒吧、商店,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古鎮的建築以石頭為主體,街巷用大河卵石鋪砌,別有風情。古鎮里有很多清真寺。
古鎮的建築以石頭為主體,街巷用大河卵石鋪砌,別有風情。古鎮里有很多清真寺。 
 當地的土特產
當地的土特產 


 
                                
							
						
						
                        
						
						
					
					
					
					
					波黑 位於原南斯拉夫中部,介於 克羅地亞 和 塞爾維亞 兩個 共和 國之間。首都是 薩拉熱窩 。瓦爾特的故鄉。
波黑 是聯邦內比較貧窮的地區之一,獨立後又發生了內戰,經濟受到嚴重損害。南部在亞得里亞海上有一個20公里長的出 海口 。海岸線長約25千米。就是我們在 克羅地亞 經過的涅姆,那裡作為戰爭發生地有戰爭武器的展示,我想是警示吧,因為戰爭帶來的創傷,貧窮,這是老百姓的苦難啊。

莫斯塔爾 是 波黑 的中心都市,市內有內雷特瓦河流過。是在15-16世紀和19-20世紀的奧匈帝國時期開發成的 土耳其 邊境鎮,一直以來因其古老的 土耳其 房屋和老橋而聞名。尤其是老橋地區融合了前 土耳其 、東 土耳其 、 地中海 和西部 歐洲 的建築風格。同時它象徵著 莫斯塔爾 市的權力,因為隨著老橋及其周圍地區的“復興”,一個來自不同文化、種族和宗教背景的,特殊的和普遍的共存,得到了鞏固和加強,並且是人類在面對滅頂之災時為 和平 而團結合作所得到的無限成就。

此橋寬4.55米,橋長27.34,橋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橋兩端各有一個石砌橋頭堡。橋梁竣工後,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最寬的人工建造的拱橋。某些相關的技術問題至今仍然是一個謎,如何架設棚架;,如何把石頭從河的一側運到另一側,;如何在這麼長的建造周期內讓腳手架保持牢靠等。因此,這座橋梁列入當時最偉大的作品。
著名的奧斯曼旅行家瑟勒比在17世紀這樣形容老橋:“橋從一個懸崖延伸至另一個懸崖,就像伸至空中的彩虹一樣…我雖游歷過16個國家,卻從未看到過這樣高的橋梁。”

這座老橋在“ 波黑 戰爭”中也遭炸毀,目前我們看到的是2004年重建的,據說,恢復時用的石料大多都是沉入河中的原始石料,不足部分則在當地取採,所以,其材質和效果基本與老橋的原始相同,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幸運橋(Lucki bridge)建於1913年的奧匈帝國時期,建成時是世界上最長的單跨橋,長度超過72米。和所有其他橋梁一樣,這座橋在戰爭時期也未能幸免。13年後,橋被恢復,與曾經的樣子完全相同。













但願 和平 ,美好永遠伴隨著兩岸的同胞們
2005年老橋及其周邊區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更加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觀看。

戰爭仍舊無法改變這裡古樸典雅,充滿波斯尼亞風情,這是當地最具特色的象徵。雖然歷經戰亂,但仍舊掩蓋不了這裡迷人的文化與藝術韻味。相反地,卻吸引力更多的人前來一探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