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在路上之“跑出來”的歐洲

德國自助遊攻略
故宮平面圖(圖片來自網絡)

要想進入紫禁城覲見皇帝,即使進了大門也非要再經過漫漫長途,穿過幾道門,這時估計你已經改名叫“不緊張”了,因為必須要步行,累也累得氣喘吁吁了,當你終於走近 太和 殿,抬眼望見高聳得讓自己立馬顯得微不足道的“陛”時,估計雙腿已經打哆嗦了,一會兒見到皇帝他老人家想不跪都不可能了……
而 雅典 衛城則乾脆就建在了山丘之上……要想和神或者天子打個照面,哪裡有那麼容易啊……

從這個角度來講,建築設計和園林佈局說到底都是反映了對人的生理、心理的體察和理解,同為兩足直立行走智人,東西方人種總還是有相同之處的,因而,東西方建築中表現出某些一致的特征也就不足為奇了。

古 希腊 漸漸衰落,古 羅馬 帝國開始崛起,雖然古 希腊 一直被譽為西方文明的的濫觴之地,但就建築而言,古 羅馬 時期建築藝術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對後世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古 希腊 ,因為,在古 羅馬 時期,在建築中採用曲線成為了可能。

建築形式的發展和建築材料是息息相關的,古 羅馬 建築之所以能開始玩曲線,是因為他們有 希腊 人沒有的一樣東西——火山。火山摧毀城市的同時,也給 羅馬 人帶來了新的建築材料——火山灰,進而他們發明瞭混凝土。而同時,人們的力學知識也大為長進,通過“拱”將抗壓但不抗拉的岩石和混凝土改造為受壓構件,這樣,更大的建築內部空間就被營造了出來,出現了像萬神廟這樣大規模的建築,而從原理而言,萬神廟和愛斯基摩人的雪屋構造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採用的建築材料不一樣罷了。
德國自助遊攻略
羅馬 萬神廟(圖片來自網絡)
德國自助遊攻略
雪屋(圖片來自網絡)

可以說,“拱”的出現,讓人類建築從此擺脫了“搭積木”的原始狀態;因“拱”的出現,更多的創意開始被玩起來,而這些玩“拱”(arch)的人,則被稱作“architect”(即建築師),而沒有“arch”的房子,則簡直就不能被稱作“architecture”(即建築)了。
德國自助遊攻略
古 羅馬 鬥獸場(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拱的產生,古 希腊 建築中必不可少的柱子在古 羅馬 時期開始淪為裝飾物,更多的時候開始以“壁柱”的形態出現在建築中,而以半圓形拱和穹頂為特征的古 羅馬 建築開始大行其道。

自君士坦丁大帝開始信奉基督教之後,基督教開始慢慢擴大自己的影響,最終達到了可以和皇權分庭抗禮的程度,以致於在古 羅馬 滅亡後的近一千年的中世紀時代中,幾乎所有著名的建築都是教堂,而這些教堂建設周期動輒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清晰地記錄了歷史的變遷,唯一不變的只是對上帝的信仰。

幾乎所有的歷史教科書在講到西 羅馬 帝國滅亡的時候,都會提到一支南下的蠻族——“哥特人”,而哥特人和中世紀盛行的哥特式建築又存在什麼關係呢?太多的歷史都在講述著這樣一個規律,即南下的蠻族通常都對宗教沒有抵抗力,例如 蒙古 人之於佛教、滿人之於儒教、哥特人之於基督教,槪因這些游牧民族不同於農耕民族,他們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更容易寄情於宗教。當然,雖然也很難排除他們為了便於統治而勾結教權的可能性,但至少錶面上看來,他們都成了教徒。

成了教徒的昔日蠻族開始追求與神接近,夢想身後上天堂,而他們生前能做的事就是努力把教堂建得高高的,認為這樣才能更清楚地聆聽神的聲音,當他們開始將這一想法付諸實施的時候,保守的“貴族”們則開始在一旁冷嘲熱諷了——
“你看這幫鄉巴佬建得這是神馬玩意?”
“哥特人嘛,當然建的是哥特式建築啦。”
“哈哈哈哈哈……”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哥特式”簡直就是一句罵人的話,你要是說某人的房子建得像“哥特式建築”,必然會得到“你才哥特式,你們全家都哥特式”的回應。

然而,這群被統稱稱為“哥特人”的野蠻人就這麼默默地堅持自己的理念,我相信在他們完成第一座教堂(聖丹尼大教堂)之後,保守的貴族們在仰望之時,內心的嘲笑立刻戛然而止。
德國自助遊攻略
聖丹尼大教堂(網絡來自圖片)

後來,就像“乖”從“貶義”變為“褒義”一樣,“哥特式建築”也慢慢地與所有的嘲諷和不屑撇清了關係,登入大雅之堂,而在我看來,說它摘取了人類建築文化的桂冠也不為過。
德國自助遊攻略
↑科隆大教堂 科隆 大教堂

“向上”的信念讓哥特式建築變得越來越高大挺拔,如何變得高而不危就成了建築師們面臨的最大難題,雖然他們想盡辦法,把古 羅馬 的圓拱變成尖拱、把穹頂變成尖頂,雖然從視覺上給人產生了一種高聳的假象,但其絕對高度仍舊難以突破,特別是高高拱頂產生的水平力常常讓工程功虧一簣。

後來,有建築師設計了“飛扶壁”用以平 衡水 平推力。這種飛扶壁結構就像是一隻只強有力的大手一樣,支撐護衛著高聳的教堂,它漸漸成為哥特式建築的標誌性特征之一。
德國自助遊攻略
飛扶壁(圖片來自網絡)

飛扶壁的發明,讓人們使教堂高聳入雲的想法成為現實,當我們繞經 荷蘭 比利時 去往 德國 科隆 時,在高速公路上就遠遠地看到了 科隆 大教堂兩座尖尖的塔頂,這座高達157.3米的建築,即便在今天也可以用摩天大樓來形容。
德國自助遊攻略
↑霍亨索倫橋 科隆 大教堂,像是要發射的航天飛機

德國自助遊攻略
↑科隆大教堂 科隆 大教堂的飛扶壁
德國自助遊攻略
↑科隆大教堂 科隆 大教堂的尖拱門
德國自助遊攻略
↑科隆大教堂 科隆 大教堂外立面基本上都是向上的線條

後來,當建築技術和材料都不再是阻礙建築高度的主要因素時,一些建築仍然保留了飛扶壁這一哥特式建築的精華, 比如 建於20世紀初的 上海 徐家匯教堂,為了標明自己哥特式建築的身份,仍然做了很多小的飛扶拱作為裝飾,但在結構力學角度,它們顯然已經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德國自助遊攻略
↑徐家匯天主堂 徐家匯天主教堂象徵性地保留了微型的飛扶壁

除了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還有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玻璃花窗。

建築的主要功能除了滿足人們對空間的需求之外,另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採光,古 羅馬 建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採光, 羅馬 萬神廟為了採光,不得不在穹頂留個窟窿出來。古 羅馬 歷史中最殘暴但卻最愛泡澡的 卡拉 卡拉 皇帝主持修建了著名的“ 卡拉 卡拉 大浴場”,和萬神廟不同的是,這座大澡堂子採用了一種叫做“ 巴西 利卡”的的建築佈局,和穹頂式建築相比,它可以提供更多的光線, 卡拉 卡拉 肯定沒有想到,和他的罵名一起流傳後世的居然是他的大澡堂子。
德國自助遊攻略
巴西 利卡式建築剖面

後來,借助玻璃製作工藝的發展, 巴西 利卡的空間佈局在哥特式教堂中被用到了極致。建築師利用中間突出的結構,設置了高大的窗子讓更多的光線可以透射進來,同時,本來就追求視覺效果的哥特式建築師們也都是營造氛圍的高手,他們通過燒制的彩色花窗,讓光線五彩斑斕地投射到牆壁、地板,給人一種神秘又神聖的感覺,不難想象,當中世紀的人們看到穿越空間的五彩丁達爾光柱時,脫口而出“Jesus Light”的驚愕表情。
德國自助遊攻略
↑科隆大教堂 幾乎每個花窗上都講述著一個宗教故事
德國自助遊攻略
↑科隆大教堂 高大的花窗和交叉拱頂

除了在結構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以外,哥特式建築還十分重視裝飾,用各種花窗、雕塑、飾品,傳遞神聖的信仰,表達“向上”的理念,這一做法對後來的巴 洛克 建築和洛可可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然而,哥特式建築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建築的領域,音樂、繪畫、文學、電影、服裝乃至英文字體都有哥特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說踮著腳尖的芭蕾舞最初就是對哥特式教堂的模仿。
德國自助遊攻略
同樣追求“向上”的芭蕾舞(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哥特式建築在結構方面取得了難以企及的成就,以致於後來的建築風格基本上都只能在裝飾方面做文章了……

此外,在東 羅馬 帝國的領土上,一種受到東方文化影響的建築風格在悄然流行著,這就是拜占庭式建築。拜占庭建築基本繼承了古 羅馬 建築的風格,但在此基礎上又融入了地域特色。拜占庭本來就是古 希腊 的殖民地,於是古 希腊 的等長十字就被拿來取代拉丁十字用在了教堂建築平面佈局中,同時,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建築的穹頂也變得越來越像洋蔥頭。在裝飾方面,和哥特式建築用彩色玻璃來講述聖經故事不同,拜占庭建築採用了大量的源於古 希腊 的 馬賽 克飾品來描繪宗教人物和故事。後來,由於宗教的原因,拜占庭建築在東正教國家中得以繼承。
德國自助遊攻略
希腊 十字與拉丁十字
德國自助遊攻略
土耳其 索菲亞大教堂中的 馬賽 克(圖片來自網絡)
德國自助遊攻略
哈爾濱 聖索菲亞大教堂(圖片來自網絡)

1453年,東 羅馬 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在穆斯林堅船利炮下最終陷落,基督教 歐洲 開始陷入深深反思,這一反思給建築流派也帶了影響,人們開始追憶古 羅馬 甚至古 希腊 時期的輝煌文化,文藝復興運動於是興起,一大批模仿古 羅馬 甚至古 希腊 的建築開始出現,而巴 洛克 建築正是在這一基礎之上產生的。

和“哥特式”這個名字一樣,最初“巴 洛克 ”也不是什麼高大上的詞彙,它原意是指“扭曲的珍珠”,佩戴“扭曲珍珠”的會是什麼人呢?當然是那些附庸風雅的偽貴族嘍。他們非常追求富麗的裝飾,常常以複雜的雕塑和艷麗的色彩來顯示個性,另外,他們還特別喜歡不甚規則的曲線,古典建築中的拱形、圓形在巴 洛克 建築中都被做了改造,變得像巴 洛克 的本意一樣扭來扭去。巴 洛克 建築基本上都有這麼一個扭來扭去的山牆(見下圖),在我眼中,這樣嬸兒的山牆幾乎就是這類建築的名片。
德國自助遊攻略
↑布魯塞爾大廣場 後來,巴 洛克 建築因其自由浪漫的風格被逐漸廣為接受,甚至連巴赫、亨德爾等一批大師的音樂也被稱為巴 洛克 音樂。

巴 洛克 之後出現的洛可可建築,幾乎就是純粹的裝飾風格了,更多地用於宮廷,奢(YAN)華(SU)至極。
德國自助遊攻略
洛可可風格

至此,將 歐洲 古典建築的脈絡梳理了個大概,但 歐洲 建築真正的精華還是需要親臨現場去體驗,因為當你看照片的時候會不自覺地以上帝的視角去審視它們,而當你置身其中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那些偉大建築所要表達的一切都通過你的感受實現了。

而我個人則由衷建議,去 歐洲 旅行,除了宗教,還是有必要瞭解一些建築方面的知識的。

十一、第一站:柏林(8)馬拉鬆開跑已是在大啖西餐牛排以及中餐水煮魚之後的事了,直到賽事當天早上我們才知道犯了跑馬的大忌,賽前本來應以碳水化合物為主,我們肆無忌憚的大快朵頤最終導致了開跑後的身體不適。雖然無知者無畏,貽笑 大方 了一回,但不得不說,牛排確實確實很好吃,水煮魚也非常地道。看來從吃貨到跑者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和我相比,其實靳太的準備還蠻充分,至少她還帶了鹽丸和果膠,我則是兩眼一抹黑,只剩下了膽量。大家在以不同的方式準備柏馬時,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共同的問題——“誰來帶娃”……這一任務本來是落在祥戈太太身上的。經過一番討論,大家決定讓“軟乎哥”和Eleven兩個小朋友相依為命一上午,事後證明這一決定超級英明,這個上午成了兩個小朋友的破冰之旅,兩人自此結下了深厚的“師徒” 友誼 ,即使ipad也不能損害毫分。

9月底的 柏林 已經有了寒意,開賽這一天還飄起了小雨,聽大家說這樣的天氣對跑馬來說算是比較理想了。賽事起點設在蒂爾加藤公園,這裡曾經是皇家狩獵場。
德國自助遊攻略
↑柏林


在這裡,我們遇到了許多黃皮膚的國人,其中一位來自 北京 的赤腳大仙頗為引人註目,老爺子年紀60朝上了,心態、體態均讓人羡慕,聊天中得知老爺子已經赤腳跑過十幾個馬拉松,讓人不禁想起《人體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人類進化生物學教授丹尼爾.利伯曼的一個觀點——赤腳跑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腳。支撐這一觀點的重要理論是“原始智人根本就不穿鞋”,並且,赤腳跑步時人類會用腳掌先著地而不是腳跟,這種姿勢更有利於對身體的保護。事實上,馬拉松賽歷史上確實有一位“赤腳大仙”獲得過奧運會的馬拉松冠軍——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阿貝貝.貝基拉。1960年 羅馬 奧運會在眾人的驚詫目光下,他赤腳奪得了金牌。4年後的 東京 奧運會上,貝基拉又來了,不過這一次穿了鞋,仍舊拿下了冠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中心思想是——牛人,終究是牛人,跟光腳還是穿鞋沒啥關係。當然,這故事也是一個絕佳的廣告案例,貝基拉光著的腳底板無疑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招商廣告位,當時必定有很多人為這雙佈滿老繭的腳底板痴狂不已、腦汁攪盡,仿佛當年 哥倫布 發現了新大陸、也像《大話西游》里春十三娘打劫腳底板。
德國自助遊攻略
1960年奧運會上的貝基拉
德國自助遊攻略
1964年奧運會上的貝基拉

我為柏馬做的唯一准備是翻出了朋友多年前送的ipod,拷滿了喜歡的音樂和歌曲,在跑步時心無旁騖地聽聽音樂,何嘗不是跑步帶給我們的又一樂趣呢。

我們隨著人群緩緩走向起跑線,不遠處的大屏幕上直播著賽事的盛況,與其說這是一場緊張的賽事倒不如說它更像一場歡樂的party,也有像下麵視頻中這位老兄一樣,為了自己罹患重病的親人而跑以激勵他們戰勝病魔的參賽者。
從發令槍響到跑出第一步著實散了好久的步,對芸芸眾生而言,“輸在起跑線上”這回事在漫長的如人生般的馬拉松中從來都不會發生,反之亦然。

跑出第一步後,我發現之前邊跑邊聽音樂邊瀏覽 柏林 風光的想法根本無法實現,因為同其它任何事一樣,跑步同樣也需要專註,如果註意力不夠集中,心常隨美景、美食、美女而動,那多半會丟失節奏、倍感疲憊(儘管只是動了動眼睛和心思)。而當你放下一切,專心呼吸,一步一個腳印地奔跑時,心中會升起一種莫名的巨大喜悅,這喜悅無法用多巴胺來解釋,也難以用朋友圈來表達,在你跑步時,就仿佛身心都融入了宇宙,儘管沒有離開地球錶面,卻實實在在地以“光速+個人配速”的合成速度在宇宙中留下了一道美麗的螺旋運動曲線。所以,跑步的要訣,簡而言之,就是放下雜念,專註呼吸。當你放下雜念,只專註於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是在正念之中,就是在修行。如此看來,跑步本身也是一種修行。

經過短暫的調整,我對跑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開始融入並享受這場賽事……

跑到20多公里的時候,昨晚的水煮魚開始發揮威力,靳太出現明顯的不適,開始嘔吐,一旁觀賽的一位女士見狀忙過來問是否需要幫助,確認沒什麼問題之後我們謝絕了對方的好意,繼續上路……在後面的5公里我們基本是跑一段走一段,我的膝蓋也開始隱隱作痛,賽前沒有系統訓練的後果終於顯現,想僥幸完賽基本沒有可能了。

走走跑跑中,小雨開始慢慢變得冰冷,一旦身體失溫,可能會因為嚴重的後果,在25公里左右,我和太太決定退出,在路邊的咖啡館要了一杯熱水之後,太太感覺好了些,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馬拉松沿線的出租車都已經停運,於是我們向外緣走,三個好心的年輕人顯然看出了我們的困境,詢問情況之後,幫我們打電話訂了一輛出租車後離開了。在街頭等車的時候,一對開著古董小轎車的情侶停下車來關心地詢問我們是否需要幫助,並表示他們可以送我們回酒店,我們禮貌地謝絕並解釋已經有人幫我們訂了出租車,他們才放心地離開。

在溫暖的奔馳出租車上,我認真地想,一些毫不相識的 德國 人,無私地幫助一對不遠萬里來 柏林 跑馬拉松的菜鳥,這不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又是什麼?

這次並不意外的退賽讓我們在冰冷的雨水中意外地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暖,這溫暖將在心裡陪伴我們很久……
十二、第二站:波茲坦除了我和靳太,大家都平安完賽,雖然都沒有PB(personal best),但剛哥總結得最有道理,“大家全都PA(ping an)就好”,只改了一個字母就把失落的我和靳太又拉回了團隊之中,畢竟,平安比完賽更重要。

按照計劃,柏馬轉天要去往距離 柏林 約40公里的波茲坦,在酒店大堂短暫地碰頭之後,Susie以及所有成年男性去不遠處的Europcar提車去了,考慮到跟車方便,我們把先前訂的三輛車改為兩輛,客服人員也同意將其中一輛免費升級為7座的商務車,另外一輛也由預定的途安改為了寶馬,看來在他們眼中車就是實現運輸的工具,是什麼牌子關係不大,或者說開什麼車跟身份的關係已經不像我們那麼大了。
德國自助遊攻略
↑柏林 重點是看車


兩位主駕團長和阿邱分別開著大黑和小白上路了,作為副駕,剛哥和我負責導航和通信。就這樣,告別了 柏林 ,那麼多的博物館、那麼多的歷史遺跡這次都沒來得及一覽究竟就離開了,還是頗為遺憾的,我想我還會再來參加柏馬,這次沒有完成的下次一定會完成。

知道波茲坦的大多數人估計是因為二戰中簽署的著名的“波茲坦公告”,公告的全稱是《中美英三國促令 日本 投降之 波茨坦 公告》,這可以說是對 日本 的最後通牒,發佈不久,蘇聯對 日本 宣戰也加入該公告,這時納粹 德國 已經奄奄一息,只剩下 日本 負隅頑抗。我猜想那時的 日本 政府也早就意識到蛇吞象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小王子》這樣的童話故事中,但曾號稱繼承了華夏文化的 日本 人一直信仰的是“文死諫、武死戰”,在他們的文化中“戰死”甚至比“戰勝”更榮耀,所以。關於 日本 所以起初拒絕投降。最後的投降,小時候曾經看到過一個謎語——“ 日本 投降的原因——打一古代人名”,當時給了幾個選項,有“屈原——屈服於原子彈”、“蘇武——屈服於蘇聯的武力”、“共工——共產黨的功勞”,記得當時的正確答案是“共工”。多年後,又看到過不同的答案,有“華佗——中華民族拖垮了 日本 ”、“蔣乾——蔣介石帶領 中國 人民幹掉了 日本 ”,此外記憶深刻的還有一副妙對——上聯: 中國 捷克 日本 、下聯: 南京 重慶 成都 。 日本 宣佈投降當時的真實情況是,1945年7月26日發佈《波茲坦公告》,8月6日和9日,美軍在廣島和 長崎 各投下一枚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15日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 日本 政府代表正式簽署了投降書。那時 日本 天皇的領導力和 日本 軍隊的執行力估計至今大部分現代企業都難望其項背,而正是這種極端的權威和紀律在短暫的興盛之後造成了歷史性的災難, 日本 如此, 德國 也是如此,但願再無來者……

驅車穿越了著名的格林尼克橋就算到了波茲坦境內,這座位於 柏林 和波茲坦邊界的橋當年由東西德分別管理,因東西方政權常在橋中間交換間諜又被稱作“間諜橋”。不需要特別細心的觀察就可以發現,橋兩端的顏色是有差異的,儘管東西德政府已經儘力保持其顏色的統一,但即使採用相同的油漆標號,施工工藝、養護等其它任何因素都有可能讓這座橋最終變得涇渭分明。
德國自助遊攻略
↑波茲坦 這張航拍的圖片中可以看到橋兩端顏色的差異。
德國自助遊攻略
↑波茲坦
德國自助遊攻略
↑波茲坦 過了橋,迎接我們的是路邊兩側的柱廊,雖然波茲坦是 勃蘭登堡 州的首府,曾經的普魯士公國的重鎮,但這柱廊卻採用了柔美的愛奧尼亞柱,原來,波茲坦是腓特烈大帝(即前文中的腓特烈.威廉)的行宮——“無憂宮”的所在地,看來,一向以“軍事狂人”著稱的他內心深處一定也有一塊柔軟的地方,才會鐘意一個文藝如“無憂宮”的名字。

進入波茲坦市區(其實你很難分別市區和郊區的界線),靳太立即表達了對這裡的喜愛——清新、乾凈、安靜、秩序井然,確實,習慣了逼仄都市的人來到這裡,就像鳥籠里的鳥飛入天空、井底的青蛙躍入原野,一下擁有了廣闊的天空和新鮮的空氣。

在市區最高的建築物Mercure酒店安頓好後,一行人來到不遠處的shopping mall解決溫飽問題,在這家商場中,我驚訝地發現,自行車竟然允許被推進來,結合來 歐洲 這些天的觀察,我真心覺得我們是自行車的王國,而這裡是騎車人的天堂,幾乎除高速公路外的每一條道路都有獨立劃分出來的自行車道,當然,還有一個前提是天堂很乾凈。
德國自助遊攻略
↑波茲坦 波茲坦街景
德國自助遊攻略
↑波茲坦 波茲坦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