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敦的正確打開方式
                                    南非 開普敦 坐落在開普半島,市中心位於半島的北端。開普半島一直向大西洋方向伸展的山脊以好望角為終點。開普半島屬於 地中海 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即每年5月至8月,冷鋒連同大量雨水自大西洋到來,平均最低溫度約7℃。夏季為11月至次年2月,氣候溫暖而乾燥,平均最高氣溫為26℃。  開普敦 作為城市始建於1652年,原為 荷蘭 東 印度 公司供應站駐地,是 西歐 殖民者最早在南部 非洲 建立的據點,故有“ 南非 諸城 之母”之稱,長期是 荷蘭 、 英國 殖民者向 非洲 內陸擴張的基地。 開普敦 現為 南非 立法首都,是立法機關所在地,國會及很多政府部門坐落於該市。
開普敦 作為城市始建於1652年,原為 荷蘭 東 印度 公司供應站駐地,是 西歐 殖民者最早在南部 非洲 建立的據點,故有“ 南非 諸城 之母”之稱,長期是 荷蘭 、 英國 殖民者向 非洲 內陸擴張的基地。 開普敦 現為 南非 立法首都,是立法機關所在地,國會及很多政府部門坐落於該市。  
開普敦 有著重要的戰略位置、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歷史文化。
一、好望角——連結東西方的海上要衝
好望角,距 開普敦 市52公里,位於南緯34°21′25″、東經18°29′51″。好望角在 葡萄牙 語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這裡因多暴風雨,海浪洶涌,故最初稱為“風暴角”。好望角的出名緣於 葡萄牙 尋找通往東方之路。 公元11世紀, 歐洲 開始巨變,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被稱做十字軍東征的宗教戰爭。 歐洲 的 羅馬 天主教信徒希望把穆斯林趕出現在的 中東 地區。由 羅馬 教廷發動的十字軍東征從1096年開始,持續大約兩百年。十字軍返回 歐洲 時,從 中東 地區帶回來自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等,成為 歐洲 的暢銷品。當時, 歐洲 主要通過 中東 地區獲取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等。到15世紀,隨著奧斯曼帝國崛起,阻斷了西方與東方的貿易。 歐洲 國家急於尋找一條新的商路。 葡萄牙 人最早行動。 葡萄牙 的探險始於國王諾昂一世的兒子亨利王子(1394—1460)。他酷愛航海和探險,人稱航海家亨利。亨利王子在世界各地網羅專家,進行科學研究。他還專門修建了一個天文臺,觀測星象。亨利王子推動探險家不斷地從 歐洲 沿著 非洲 西海岸向南航行,為後來繞過好望角到達東方奠定了基礎。
公元11世紀, 歐洲 開始巨變,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被稱做十字軍東征的宗教戰爭。 歐洲 的 羅馬 天主教信徒希望把穆斯林趕出現在的 中東 地區。由 羅馬 教廷發動的十字軍東征從1096年開始,持續大約兩百年。十字軍返回 歐洲 時,從 中東 地區帶回來自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等,成為 歐洲 的暢銷品。當時, 歐洲 主要通過 中東 地區獲取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等。到15世紀,隨著奧斯曼帝國崛起,阻斷了西方與東方的貿易。 歐洲 國家急於尋找一條新的商路。 葡萄牙 人最早行動。 葡萄牙 的探險始於國王諾昂一世的兒子亨利王子(1394—1460)。他酷愛航海和探險,人稱航海家亨利。亨利王子在世界各地網羅專家,進行科學研究。他還專門修建了一個天文臺,觀測星象。亨利王子推動探險家不斷地從 歐洲 沿著 非洲 西海岸向南航行,為後來繞過好望角到達東方奠定了基礎。  
1487年8月, 葡萄牙 航海家迪亞士率探險隊奉國王諾昂二世之命從 裡斯本 出發,探索繞過 非洲 大陸通往 印度 的航路,尋找一條通往馬可波羅所描述的東方“黃金樂土”的海上 通道 ,但無功而返。1488年2月,迪亞士再次率領船隊到達好望角一帶。他們繞過好望角時遇上特大風暴,他的艦隊在驚濤駭浪中幾乎沉沒,僥幸逃離,漂到 南非 的莫塞 爾灣 。迪亞士本想繼續沿海岸線東行,無奈疲憊不堪的船員們歸心似箭,他只好下令返航。在返航途中,他們再次經過好望角時正值晴天麗日。 葡萄牙 歷史學家巴若斯在描寫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時寫道:“船員們驚異地凝望著這個隱藏了多少世紀的壯美的岬角。他們不僅發現了一個突兀的海角,而且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感慨萬千的迪亞士將其命名為“風暴角”。迪亞士還在一個崖石上刻了 葡萄牙 國王的名字用來紀念。 葡萄牙 國王諾昂二世將“風暴角”改稱“好望角”,從此好望角成為 歐洲 人進入 印度 洋的海岸指路標。1500年,“好望角之父”迪亞士再航好望角,卻遇巨浪而葬身於此。
1497年11月,另一位 葡萄牙 探險家達·伽馬率領艦隊經好望角 成功 駛入 印度 洋,1498年5月20日,駛抵 印度 西海岸重鎮 卡利 庫特。又經歷了千辛萬苦,達·伽馬於1499年9月1日前後滿載黃金、絲綢回到 葡萄牙 ,從此開通了 歐洲 經好望角到達東方的海上之路。
好望角是一條細長的岩石岬角,像一把利劍插入大西洋。好望角海域幾乎終年大風大浪,常常有“殺人浪”出現,這種浪波弱則五六米高,強則高達15米以上,浪頭猶如懸崖峭壁,浪背如緩緩的山坡,受其侵襲而蒙難的海船不計其數,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航海區域之一。一位海員對那裡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海上航行有一個描述:“烏雲密蔽,連綿不斷,很少見到藍天和星月,終日西風勁吹,一個個渦旋狀雲系向東飛馳,海面上奔騰咆哮的巨浪不時與船舷碰撞,發出的陣陣吼聲,震撼著每個海員的心靈。” 好望角的發現,促使許多 歐洲 國家把擴張的目光轉向東方。1652年, 荷蘭 的東 印度 公司掠取好望角的主權,並建立了 歐洲 人在撒哈拉以南 非洲 地區的第一個長期聚居點,專為本國和其他國家過往的船隊提供 淡水 、蔬菜和船舶檢修服務。其後 歐洲 人建立了他們的第一所軍事基地好望堡,併成為向 南非 內陸入侵的基地。
好望角的發現,促使許多 歐洲 國家把擴張的目光轉向東方。1652年, 荷蘭 的東 印度 公司掠取好望角的主權,並建立了 歐洲 人在撒哈拉以南 非洲 地區的第一個長期聚居點,專為本國和其他國家過往的船隊提供 淡水 、蔬菜和船舶檢修服務。其後 歐洲 人建立了他們的第一所軍事基地好望堡,併成為向 南非 內陸入侵的基地。  
在 蘇伊士 運河1869年開通之前的300多年時間里,好望角航路成為 歐洲 人前往東方的唯一海上 通道 。 蘇伊士 運河開通後,這條航路的作用雖有所減弱,但仍然是歐亞之間不可或缺的重要 通道 ,一些巨輪還必須從這裡繞道。據說,每年仍有三四萬艘巨輪通過好望角。 西歐 進口石油的2/3、戰略原料的70%、糧食的1/4都要通過這裡運輸。
好望角曾被人們傳為“ 非洲 最南端”和“兩大洋交匯處”,這是一個誤會。 非洲 的最南端事實上是距好望角147公里的厄 加勒 斯角。大西洋與 印度 洋的分界線也是從厄 加勒 斯角到南極的連線。
二、美麗的自然風光
開普敦 有許多名勝,是 南非 最受歡迎的旅游勝地之一。
一是桌山。桌山是 開普敦 地標性自然風光。桌山位於 開普敦 城區西部,是一組群山的總稱,前擁波光粼粼的大西洋海灣,背枕一座形似巨大長方形條桌的奇山。主峰海拔1067米,山頂平展得恰似一個巨大的桌面,長1500多米,寬200多米。桌山靠近大西洋一側有兩座小山,它們就像桌山伸出的左右兩隻手臂,緊緊地擁抱著山腳下的 開普敦 城區。桌山山頂經常覆蓋著淡淡的白雲,人在山上走,猶如遨游在雲天。山上怪 石林 立,形狀各異,有的像挺胸的巨人,有的像翩翩起舞的仙女,有的像戳破青天的寶劍……這些大自然的天成傑作構成了一座天然博物館。桌山山上見不到水源,植被卻十分茂密,且種類繁多,據說達1470多種。山上的鳥類多得出奇,岩石上、小道旁,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四處轉悠,根本不躲避游人,熱衷賞鳥的人在桌山能夠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還有豚鼠、岩兔之類的可愛小動物在游人身邊跑來跑去,有的甚至頑皮地蹲在岩石上讓游人觀賞、拍照。這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桌山被譽為“上帝之餐桌”。
二是豪特灣。豪特灣是 開普敦 最有名的海灣之一,是大西洋岸邊開普半島上一個美景如畫的港口小鎮,因其秀美,也被稱作“美麗灣”。豪特灣最出名的當屬海豹島。海豹島,是位於豪特灣出 海口 中部的幾塊露出海面的礁石,面積有三個足球場大。軟毛海豹在這裡成群聚集達千餘只,因而被稱作“海豹島”。當地漁民自發保護這些海豹,給它們的繁殖棲息創造了安寧的條件,也使海豹島成為 開普敦 著名的游覽勝地。海豹以魚類為食,雖然長得渾身滾圓,在水中卻異常靈活,據說游速可達每小時28公里。海豹的壽命大約為20年,母海豹一般4歲首次懷胎,公海豹約10歲開始發情。母海豹的孕期為12個月,一次一胎。海豹出生一個多月就可以下水游泳,半歲時便能在水中待一兩天,長到八九個月時就從 開普敦 沿海岸線北上一直游到 納米比亞 的十字灣,全長有1600公里。 三是厄 加勒 斯角。距 開普敦 市區約170公里的厄 加勒 斯,是 非洲 大陸的最南端。“厄 加勒 斯”在 葡萄牙 語中意為“羅盤磁針”,此名源於一個有趣的現象:航船每到 非洲 大陸最南端這個海角時,羅盤的磁針總是沒有一點偏角地指向正北方向。因為這個地區磁 北極 與地理 北極 的方向正好一致。
三是厄 加勒 斯角。距 開普敦 市區約170公里的厄 加勒 斯,是 非洲 大陸的最南端。“厄 加勒 斯”在 葡萄牙 語中意為“羅盤磁針”,此名源於一個有趣的現象:航船每到 非洲 大陸最南端這個海角時,羅盤的磁針總是沒有一點偏角地指向正北方向。因為這個地區磁 北極 與地理 北極 的方向正好一致。  
厄 加勒 斯是一座寧靜的小鎮,造型各異的兩層住宅錯落有致地掩映在樹叢中。一條小路通往 非洲 的最南端。在 非洲 的最南端,有一個標誌台,1米多高的石碑上,用 南非 的兩種語言阿非利加文和英文標註著:你現在來到 非洲 大陸的最南端——厄 加勒 斯角。下麵註明地理位置——南緯34°49′42″、東經20°00′33″。石碑基座上左邊寫著 印度 洋,右邊寫著大西洋。實際上兩大洋分界線是一個人為的地理概念,在厄 加勒 斯角是看不到兩個大洋的明顯分界的。兩個大洋的區分方法是水溫, 印度 洋的水溫比大西洋高6℃左右,隨著洋流的變化,真正的分界線在好望角和厄 加勒 斯角之間不斷移動,只有通過水溫測量才能找到當天的確切位置。
在 非洲 最南端,有一座 燈塔 ,矗立在懸崖之上。從1848年起,這裡就建有 燈塔 ,指示著來往的船隻。厄 加勒 斯角海域的冬季風暴和巨浪是非常著名的。這裡的巨浪可以達30米高,無數船隻在這裡遇難,所以 燈塔 對於來往船隻來說必不可少。攀上 燈塔 ,無限風光盡覽無餘。 四是企鵝灘。企鵝灘位於西 蒙斯 敦鎮,距 開普敦 大概有20公里。提及企鵝,人們首先會想到冰天雪地的南極,其實, 南非 也有企鵝。 南非 的企鵝分兩種:身材較大的爵士企鵝和體格較小的神仙企鵝。企鵝的皮下脂肪很厚,所以不怕冷。企鵝是地球上最大的不會飛的鳥,常在水中生活,善於潛水和游泳,享有“海洋之舟”的美稱。企鵝是游泳高手,時速可達25公里至30公里,一天可游150公里。企鵝主要以小魚小蝦為食。企鵝是一夫一妻,夫妻形影不離,終生廝守。雌企鵝負責生蛋,雄企鵝腹部有個育兒袋負責孵蛋。一個月後,小企鵝出殼,雄企鵝便把小企鵝交給在海上覓食一個月聚積了充裕營養回來的雌企鵝喂養。
四是企鵝灘。企鵝灘位於西 蒙斯 敦鎮,距 開普敦 大概有20公里。提及企鵝,人們首先會想到冰天雪地的南極,其實, 南非 也有企鵝。 南非 的企鵝分兩種:身材較大的爵士企鵝和體格較小的神仙企鵝。企鵝的皮下脂肪很厚,所以不怕冷。企鵝是地球上最大的不會飛的鳥,常在水中生活,善於潛水和游泳,享有“海洋之舟”的美稱。企鵝是游泳高手,時速可達25公里至30公里,一天可游150公里。企鵝主要以小魚小蝦為食。企鵝是一夫一妻,夫妻形影不離,終生廝守。雌企鵝負責生蛋,雄企鵝腹部有個育兒袋負責孵蛋。一個月後,小企鵝出殼,雄企鵝便把小企鵝交給在海上覓食一個月聚積了充裕營養回來的雌企鵝喂養。  
據說,1982年時,當地漁民在西 蒙斯 敦海灘上發現了最初的兩對企鵝,在當地居民自發保護下,經過幾十年的繁衍,到現在企鵝數量已達幾千隻。海灣附近豐富的魚蝦,給企鵝提供了充足營養,加上當地政府和動物保護組織的大力保護,才使得 南非 企鵝得以大量增加,成群的企鵝,也自然成了游人如織的景點。來到企鵝海灘,可以看見成群的企鵝在海水中衝浪、戲水、覓食或是在沙灘上享受陽光。當地保護中心搭建了一條條長長的木板走廊,深入到企鵝棲憩的海灘深處,使游客可以行走於企鵝群中,近距離觀賞 南非 企鵝。
三、羅本島—— 南非 種族主義罪行的遺址
羅本島處於 開普敦 市附近的桌灣中,是南大西洋上的一座小島,站在桌山上可以看見羅本島,該島面積13平方公里。羅本島曾是一個環境幽雅的小島。據記載,這裡是海鳥的棲息地,島上棲息著74種鳥類。這裡還曾是 南非 小企鵝的棲息地,17世紀時,島上的企鵝比比皆是。島上還生活著兩棲類動物,以及 南非 白紋大羚羊、跳羚、小岩羚、 非洲 旋角大羚羊和鴕鳥等。到了春天,羅本島上盛開的各種花朵是整個 南非 西海岸最蔚為壯觀的風景。
從西方殖民者占領 開普敦 後,羅本島的寧靜被打破。早年西方殖民者曾試圖在島上建立居民點,後改為流放地。1846年至1931年,該島成為關押犯人的監獄、麻風病人收容所、精神病院等。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1991年,羅本島成為 南非 最大的秘密監獄,專門關押反抗種族主義的黑人政治犯。羅本島共關押過3000多名黑人運動領袖和積極分子。羅本島囚犯遭受到非人的待遇。一間約有40平方米的牢房最多時關押150名囚犯。羅本島一度成為“維護 南非 種族隔離制度的監獄”的代名詞,又有“政治監獄”“死亡島”之稱。 羅本島關押的最著名犯人是曼德拉。 納爾遜 ·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1918—2013),出生於 南非 特 蘭斯 凱,1994年至1999年任 南非 總統,是首位黑人總統,被尊稱為“ 南非 國父”。曼德拉從青年起就從事 南非 人民的解放事業,積極投入到反抗種族隔離的鬥爭之中。1944年,曼德拉參加了“ 非洲 人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1961年,曼德拉創建了 非洲 人國民大會的軍事組織民族長矛軍。曼德拉領導了一系列反對種族歧視、種族壓迫和種族迫害的鬥爭。曼德拉曾多次遭 南非 白人當局逮捕關押。1964年6月,他被判處終身監禁,在監獄里度過27年,其中在羅本島關押了18年,受到非人待遇。
羅本島關押的最著名犯人是曼德拉。 納爾遜 ·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1918—2013),出生於 南非 特 蘭斯 凱,1994年至1999年任 南非 總統,是首位黑人總統,被尊稱為“ 南非 國父”。曼德拉從青年起就從事 南非 人民的解放事業,積極投入到反抗種族隔離的鬥爭之中。1944年,曼德拉參加了“ 非洲 人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1961年,曼德拉創建了 非洲 人國民大會的軍事組織民族長矛軍。曼德拉領導了一系列反對種族歧視、種族壓迫和種族迫害的鬥爭。曼德拉曾多次遭 南非 白人當局逮捕關押。1964年6月,他被判處終身監禁,在監獄里度過27年,其中在羅本島關押了18年,受到非人待遇。  
1964年,曼德拉被判終身監禁並被送至羅本島。羅本島上保留著關押過曼德拉的牢房。作為政治重犯,曼德拉被獨自關押在B區5號牢房。整個房間只有約4.5平方米,沒有窗戶,沒有縫隙能夠透入一絲陽光。入獄之初,他的體重下降了近20公斤。然而,即使在極其艱難的監獄生活中,曼德拉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鬥志。他把監獄里的鬥爭看作整個 南非 反對種族主義鬥爭的一部分,把監獄變成了與白人獨裁政府作戰的戰場和學習的課堂。他每天清晨5點半起床後就開始體育鍛煉,每周有4天時間都在牢房裡原地跑步45分鐘、做1000個俯卧撐、200個仰卧起坐和50次下蹲。在放風的半小時中,他就在院子里跑步。做苦工時,他與獄友們用各種隱蔽的方式交流思想,汲取政治營養。曼德拉在獄中完成了長達500頁的《通向自由的漫漫之路》手稿,一經發表,令世界震驚。有人甚至把羅本島監獄稱為“曼德拉大學”。1982年,曼德拉離 開羅 本島,被轉移到 波爾 斯摩爾監獄。1990年,他得以獲釋,走出監獄。1994年,曼德拉正式宣誓成為 南非 總統。
1999年,羅本島向公眾開放,成為一座博物館,並於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至此,這座濃縮歷史的小島變為 開普敦 附近的著名景點,供世界各地的游客參觀游覽,向人們講述著種族歧視、種族迫害的罪惡。
文章來自世界頭條APP,更多精彩盡在世界頭條
想獲得更多精彩資訊,就來世界頭條加入我們吧

                                
							
						
						
						
						
					
					
					
					
					
開普敦 有著重要的戰略位置、優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歷史文化。
一、好望角——連結東西方的海上要衝
好望角,距 開普敦 市52公里,位於南緯34°21′25″、東經18°29′51″。好望角在 葡萄牙 語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這裡因多暴風雨,海浪洶涌,故最初稱為“風暴角”。好望角的出名緣於 葡萄牙 尋找通往東方之路。

1487年8月, 葡萄牙 航海家迪亞士率探險隊奉國王諾昂二世之命從 裡斯本 出發,探索繞過 非洲 大陸通往 印度 的航路,尋找一條通往馬可波羅所描述的東方“黃金樂土”的海上 通道 ,但無功而返。1488年2月,迪亞士再次率領船隊到達好望角一帶。他們繞過好望角時遇上特大風暴,他的艦隊在驚濤駭浪中幾乎沉沒,僥幸逃離,漂到 南非 的莫塞 爾灣 。迪亞士本想繼續沿海岸線東行,無奈疲憊不堪的船員們歸心似箭,他只好下令返航。在返航途中,他們再次經過好望角時正值晴天麗日。 葡萄牙 歷史學家巴若斯在描寫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時寫道:“船員們驚異地凝望著這個隱藏了多少世紀的壯美的岬角。他們不僅發現了一個突兀的海角,而且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感慨萬千的迪亞士將其命名為“風暴角”。迪亞士還在一個崖石上刻了 葡萄牙 國王的名字用來紀念。 葡萄牙 國王諾昂二世將“風暴角”改稱“好望角”,從此好望角成為 歐洲 人進入 印度 洋的海岸指路標。1500年,“好望角之父”迪亞士再航好望角,卻遇巨浪而葬身於此。
1497年11月,另一位 葡萄牙 探險家達·伽馬率領艦隊經好望角 成功 駛入 印度 洋,1498年5月20日,駛抵 印度 西海岸重鎮 卡利 庫特。又經歷了千辛萬苦,達·伽馬於1499年9月1日前後滿載黃金、絲綢回到 葡萄牙 ,從此開通了 歐洲 經好望角到達東方的海上之路。
好望角是一條細長的岩石岬角,像一把利劍插入大西洋。好望角海域幾乎終年大風大浪,常常有“殺人浪”出現,這種浪波弱則五六米高,強則高達15米以上,浪頭猶如懸崖峭壁,浪背如緩緩的山坡,受其侵襲而蒙難的海船不計其數,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航海區域之一。一位海員對那裡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海上航行有一個描述:“烏雲密蔽,連綿不斷,很少見到藍天和星月,終日西風勁吹,一個個渦旋狀雲系向東飛馳,海面上奔騰咆哮的巨浪不時與船舷碰撞,發出的陣陣吼聲,震撼著每個海員的心靈。”

在 蘇伊士 運河1869年開通之前的300多年時間里,好望角航路成為 歐洲 人前往東方的唯一海上 通道 。 蘇伊士 運河開通後,這條航路的作用雖有所減弱,但仍然是歐亞之間不可或缺的重要 通道 ,一些巨輪還必須從這裡繞道。據說,每年仍有三四萬艘巨輪通過好望角。 西歐 進口石油的2/3、戰略原料的70%、糧食的1/4都要通過這裡運輸。
好望角曾被人們傳為“ 非洲 最南端”和“兩大洋交匯處”,這是一個誤會。 非洲 的最南端事實上是距好望角147公里的厄 加勒 斯角。大西洋與 印度 洋的分界線也是從厄 加勒 斯角到南極的連線。
二、美麗的自然風光
開普敦 有許多名勝,是 南非 最受歡迎的旅游勝地之一。
一是桌山。桌山是 開普敦 地標性自然風光。桌山位於 開普敦 城區西部,是一組群山的總稱,前擁波光粼粼的大西洋海灣,背枕一座形似巨大長方形條桌的奇山。主峰海拔1067米,山頂平展得恰似一個巨大的桌面,長1500多米,寬200多米。桌山靠近大西洋一側有兩座小山,它們就像桌山伸出的左右兩隻手臂,緊緊地擁抱著山腳下的 開普敦 城區。桌山山頂經常覆蓋著淡淡的白雲,人在山上走,猶如遨游在雲天。山上怪 石林 立,形狀各異,有的像挺胸的巨人,有的像翩翩起舞的仙女,有的像戳破青天的寶劍……這些大自然的天成傑作構成了一座天然博物館。桌山山上見不到水源,植被卻十分茂密,且種類繁多,據說達1470多種。山上的鳥類多得出奇,岩石上、小道旁,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四處轉悠,根本不躲避游人,熱衷賞鳥的人在桌山能夠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還有豚鼠、岩兔之類的可愛小動物在游人身邊跑來跑去,有的甚至頑皮地蹲在岩石上讓游人觀賞、拍照。這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桌山被譽為“上帝之餐桌”。
二是豪特灣。豪特灣是 開普敦 最有名的海灣之一,是大西洋岸邊開普半島上一個美景如畫的港口小鎮,因其秀美,也被稱作“美麗灣”。豪特灣最出名的當屬海豹島。海豹島,是位於豪特灣出 海口 中部的幾塊露出海面的礁石,面積有三個足球場大。軟毛海豹在這裡成群聚集達千餘只,因而被稱作“海豹島”。當地漁民自發保護這些海豹,給它們的繁殖棲息創造了安寧的條件,也使海豹島成為 開普敦 著名的游覽勝地。海豹以魚類為食,雖然長得渾身滾圓,在水中卻異常靈活,據說游速可達每小時28公里。海豹的壽命大約為20年,母海豹一般4歲首次懷胎,公海豹約10歲開始發情。母海豹的孕期為12個月,一次一胎。海豹出生一個多月就可以下水游泳,半歲時便能在水中待一兩天,長到八九個月時就從 開普敦 沿海岸線北上一直游到 納米比亞 的十字灣,全長有1600公里。

厄 加勒 斯是一座寧靜的小鎮,造型各異的兩層住宅錯落有致地掩映在樹叢中。一條小路通往 非洲 的最南端。在 非洲 的最南端,有一個標誌台,1米多高的石碑上,用 南非 的兩種語言阿非利加文和英文標註著:你現在來到 非洲 大陸的最南端——厄 加勒 斯角。下麵註明地理位置——南緯34°49′42″、東經20°00′33″。石碑基座上左邊寫著 印度 洋,右邊寫著大西洋。實際上兩大洋分界線是一個人為的地理概念,在厄 加勒 斯角是看不到兩個大洋的明顯分界的。兩個大洋的區分方法是水溫, 印度 洋的水溫比大西洋高6℃左右,隨著洋流的變化,真正的分界線在好望角和厄 加勒 斯角之間不斷移動,只有通過水溫測量才能找到當天的確切位置。
在 非洲 最南端,有一座 燈塔 ,矗立在懸崖之上。從1848年起,這裡就建有 燈塔 ,指示著來往的船隻。厄 加勒 斯角海域的冬季風暴和巨浪是非常著名的。這裡的巨浪可以達30米高,無數船隻在這裡遇難,所以 燈塔 對於來往船隻來說必不可少。攀上 燈塔 ,無限風光盡覽無餘。

據說,1982年時,當地漁民在西 蒙斯 敦海灘上發現了最初的兩對企鵝,在當地居民自發保護下,經過幾十年的繁衍,到現在企鵝數量已達幾千隻。海灣附近豐富的魚蝦,給企鵝提供了充足營養,加上當地政府和動物保護組織的大力保護,才使得 南非 企鵝得以大量增加,成群的企鵝,也自然成了游人如織的景點。來到企鵝海灘,可以看見成群的企鵝在海水中衝浪、戲水、覓食或是在沙灘上享受陽光。當地保護中心搭建了一條條長長的木板走廊,深入到企鵝棲憩的海灘深處,使游客可以行走於企鵝群中,近距離觀賞 南非 企鵝。
三、羅本島—— 南非 種族主義罪行的遺址
羅本島處於 開普敦 市附近的桌灣中,是南大西洋上的一座小島,站在桌山上可以看見羅本島,該島面積13平方公里。羅本島曾是一個環境幽雅的小島。據記載,這裡是海鳥的棲息地,島上棲息著74種鳥類。這裡還曾是 南非 小企鵝的棲息地,17世紀時,島上的企鵝比比皆是。島上還生活著兩棲類動物,以及 南非 白紋大羚羊、跳羚、小岩羚、 非洲 旋角大羚羊和鴕鳥等。到了春天,羅本島上盛開的各種花朵是整個 南非 西海岸最蔚為壯觀的風景。
從西方殖民者占領 開普敦 後,羅本島的寧靜被打破。早年西方殖民者曾試圖在島上建立居民點,後改為流放地。1846年至1931年,該島成為關押犯人的監獄、麻風病人收容所、精神病院等。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1991年,羅本島成為 南非 最大的秘密監獄,專門關押反抗種族主義的黑人政治犯。羅本島共關押過3000多名黑人運動領袖和積極分子。羅本島囚犯遭受到非人的待遇。一間約有40平方米的牢房最多時關押150名囚犯。羅本島一度成為“維護 南非 種族隔離制度的監獄”的代名詞,又有“政治監獄”“死亡島”之稱。

1964年,曼德拉被判終身監禁並被送至羅本島。羅本島上保留著關押過曼德拉的牢房。作為政治重犯,曼德拉被獨自關押在B區5號牢房。整個房間只有約4.5平方米,沒有窗戶,沒有縫隙能夠透入一絲陽光。入獄之初,他的體重下降了近20公斤。然而,即使在極其艱難的監獄生活中,曼德拉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鬥志。他把監獄里的鬥爭看作整個 南非 反對種族主義鬥爭的一部分,把監獄變成了與白人獨裁政府作戰的戰場和學習的課堂。他每天清晨5點半起床後就開始體育鍛煉,每周有4天時間都在牢房裡原地跑步45分鐘、做1000個俯卧撐、200個仰卧起坐和50次下蹲。在放風的半小時中,他就在院子里跑步。做苦工時,他與獄友們用各種隱蔽的方式交流思想,汲取政治營養。曼德拉在獄中完成了長達500頁的《通向自由的漫漫之路》手稿,一經發表,令世界震驚。有人甚至把羅本島監獄稱為“曼德拉大學”。1982年,曼德拉離 開羅 本島,被轉移到 波爾 斯摩爾監獄。1990年,他得以獲釋,走出監獄。1994年,曼德拉正式宣誓成為 南非 總統。
1999年,羅本島向公眾開放,成為一座博物館,並於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至此,這座濃縮歷史的小島變為 開普敦 附近的著名景點,供世界各地的游客參觀游覽,向人們講述著種族歧視、種族迫害的罪惡。
文章來自世界頭條APP,更多精彩盡在世界頭條
想獲得更多精彩資訊,就來世界頭條加入我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