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 Israel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國會大廈 Parliament of Israel
以色列 國會有個獨一無二的名字——克奈賽特,意為“聚會”“集會”,是沿襲公元前6世紀猶太人代議機構的希伯來語稱謂,而非議會、議院、國會等常見稱呼。1948年 以色列 建國後,克奈賽特先後在多地辦公,直到1966年才搬入現在的大廈中。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以色列國會大樓 整棟建築並不十分起眼,大廈方 方正 正,僅有七八層高,外牆採用了 以色列 最普遍而典型的 耶路撒冷 紅石裝飾,顯得十分低調、質朴。據說大廈地下還有七層,不難想象這是為戰爭做的準備。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以色列國會大樓 國會大廈對面是 英國 國會上個世紀50年代贈送的七支燭臺,七支燭臺的歷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是 耶路撒冷 聖殿山的猶太第一聖殿中供奉的三種特別聖物之一。聖經中有多處七支蠟台的記述。據《聖經•出 埃及 記》第37章所載,第一枝燭臺由 以色列 名工匠藝人比撒列用黃金製作。7枝燈盞中間1枝略高於兩邊的6枝,它代表安息日,其餘6枝代表上帝創世的6天。
公元前588年,猶太第一聖殿被巴比侖王所毀,七支燭臺也被巴比侖王帶至巴比侖,最終不知所終。當猶太第二聖殿重建時,以原模重新鑄造了純金七支燭臺供奉。數百年後(公元前64年), 羅馬 統帥梯特占領 耶路撒冷 ,第二聖殿又被 羅馬 軍隊摧毀,七支燭臺成為 羅馬 人的戰利品,在 羅馬 人的勝利慶祝游行中成為中心之一。猶太囚徒肩負以七支燭臺為中心的戰利品示眾的場景以石刻的形式銘刻在 羅馬 廣場的梯特凱旋門上。這一場景也成為猶太人所銘記的悲慘歷史之一。1948年 以色列 國建立後,確定將7枝燭臺作為國徽的中心圖案。國徽呈盾形,以藍為底色,白色的7枝燭臺居盾面中心,兩側各有一株白色橄欖枝。他們認為,7支燭臺與古代猶太精神一脈相承。燭臺是敬愛的上帝,在漫漫長夜裡,給那些浪跡天涯、受盡磨難、身懷亡國之恨的猶太人帶來無盡的安慰,點燃他們眼中最後的光輝。燭臺兩旁的橄欖枝,代表著猶太民族對 和平 與安寧的嚮往,用古老的希伯萊文在自己的國徽上寫下值得他們驕傲的國名: 以色列 國。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以色列國會大樓 錫安山 Mount zion
《聖經》里有一句說:“因訓海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 耶路撒冷 。”12世紀後,許多人相信 以色列 最偉大的君主大衛王的墓地就在錫安山上,而山頂的馬可樓又是傳說中耶穌和門徒用“最後的晚餐”之處,故而位於 耶路撒冷 以南的錫安山便成了猶太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的聖山。
耶路撒冷 老城城牆上共有八座門,但錫安門對 以色列 猶太人有著特殊意義,甚至代表著他們的光輝和榮耀。1967年的六日戰爭(第三次 中東 戰爭),以軍以死亡不足千人的代價,徹底打敗 埃及 、 約旦 和 敘利亞 聯軍,占領了 加沙地帶 和西奈半島(原 埃及 控制)、 約旦 河西岸和 耶路撒冷 舊城(原 約旦 控制)和戈蘭高地(原 敘利亞 控制)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確立了其在 中東 國家中的存在事實。奪取老城時,以軍正是由錫安門攻入,直奔哭牆,擁抱他們失去已久的第一聖地。牆上至今保留的纍纍彈痕,反映了當年那場戰爭的激烈。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錫安山 從標誌牌看,向左是cenaculum(最後的晚餐),向右是Dormition Abbey(聖母安眠堂),HAGIA SION中HAGIA是東正教聖餐麵包和酒的意思,SION是錫安的意思。其實整個建築是個複雜的混合體,由幾個聖地複合成一體。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錫安山 聖母安眠堂
關於聖母最後的安眠之處,聖經上沒有記載。 聖經中只記載: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那刻起,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裡去了。”傳說聖母 瑪利亞 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由耶穌的門徒 聖保羅 帶領來到 土耳其 以弗所附近的山上安度晚年。我們眼前的這座聖母安眠教堂是紀念耶穌的母親 瑪利亞 安息主懷之處,但不是其葬身之處。據說1898年 德國 凱撒威廉二世用12萬 德國 馬克買下了這塊地,並於1910年建造了這座雄偉的教堂。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錫安山 教堂分為二層,上層的祭壇簡潔而肅穆,聖堂裡布滿金色的 馬賽 克畫。聖壇上方的半圓拱里的 馬賽 克畫為聖母和幼年的耶穌,畫的下方為依撒意亞預言中的八位先知聖人以及拉丁詩句。地板上重覆繪著十二星座圖案、聖教會的箴言和先知的名字。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錫安山 地下教堂正中央是紀念聖母逝世的地方,安放著精美的聖母 瑪利亞 安睡的雕像。這尊聖母 瑪利亞 的雕像是由 科特迪瓦 捐贈的,用象牙雕成。聖母 瑪利亞 蒼白的面頰上似乎找不到存在於日常的繪畫與雕像中的一貫平靜,而是略帶些痛苦和寂寥。站在這裡回想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回想聖母 瑪利亞 親眼看到兒子痛苦地死去並親手安葬了他,在悲傷與無奈之中,慈母的心一定是碎了!即使她已告別了人世,也一定會帶著無限的迷惘與遺憾,帶著無盡的痛苦與心酸……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錫安山 頂上有精美的 馬賽 克圖:舊約時代6位著名女性(厄娃、米黎盎、雅厄耳、盧德、友弟德、艾斯德爾)圍繞著耶穌,因在 以色列 歷史上記載了她們的美德,聖教會用她們作為聖母 瑪利亞 的預像。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錫安山 最後的晚餐
向左走,到了cenaculum。cenaculum是拉丁語“最後的晚餐”的意思,逾越節耶穌與十二門徒的最後晚餐在這裡,餐中耶穌說有人出賣了他,並且耶穌把餅分給門徒說,“這是我的身體”,以及讓門徒們喝“他的血”。晚餐後他們由此去了橄欖山客西馬尼園。約翰福音13中提到耶穌為彼得等門徒洗腳的故事也在此。耶穌死後,門徒們補選因猶大自殺而缺少的一個位置,通過抽簽選出了馬提亞成為新的第十二門徒。由此可見,這裡也是耶穌門徒們聚會的地方,所以也被認為是第一個基督教堂。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錫安山 關於教堂的確切建造年代,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因為從建築特征上看似乎幾種說法都有些合理,大致三種觀點:第一,1187年由十字軍建造;第二,1229年由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建造;第三,1330年由方濟會建造。據說 薩拉 丁的弟弟薩法丁曾在這個房間里住過。
據考古,教堂最早始於耶穌時代的猶太人會堂,公元70年提圖斯摧毀 耶路撒冷 時幸免,382年建狄奧多西教堂,614年被波斯人毀壞,稍後重建,1009年被穆斯林徹底夷平。1552年奧斯曼人將教堂內的方濟會修士驅逐,教堂改為清真寺,牆上的阿拉伯文大意是禁止基督徒在此祭拜(直到1948年 以色列 建國)。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錫安山 眾所周知,達 芬奇 《最後的晚餐》畫中間是一張長條形的桌子,主耶穌在中間,而其左右各有六位門徒。那麼在耶穌時代,人們吃飯坐席的真實情形是什麼樣的呢?根據當時的宴席生活習慣,通常猶太人吃宴席時,擺放的不是一張長條的桌子,而是三面卧桌,即由三張長方形的桌子圍成一個“凹”字的形狀,客人就座時,不是坐在椅子上,乃是坐在地上,通常人是向左側躺卧,用左手撐著身體,而用右手取食物吃。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油畫《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是 意大利 藝術家列奧納多•達• 芬奇 所創作,是所有以這個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畫面中的人物,以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收藏於 意大利 米蘭 聖 瑪利亞 德爾格契修道院。此外,還有很多版本的油畫描述最後的晚餐的故事。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大衛王墓
大衛的主要事跡是斬殺歌利亞,打敗非利士人,統一了 以色列 ,成為了第一位 以色列 猶太國王。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錫安山 大衛王墓與哭牆類似,男女分開。墓室外面,不同於進教堂或清真寺要摘帽,進入猶太人的聖地頭上必須都要有帽子,因為猶太人認為頭頂不能直接對著上帝。在耶城的第一天馬不停蹄的看了N個教堂,相當暈菜。最可笑的是經常被提醒摘帽戴帽。猶太教要求進入聖殿必須戴帽,將頭頂直接指向上帝是不敬。而基督教則要求進入教堂必須脫帽,女士穿著不得太過暴露。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錫安山
橄欖山Mount of Olive
橄欖山, 耶路撒冷 的宗教聖地,除分佈舊城各區外,在這神聖城市的周邊,也是滿佈聖經記載之所在。 耶路撒冷 以東的橄欖山,即耶穌曾經佈道的地方,周圍遍植橄欖木。山丘下的客西馬尼園種有名為「記憶」的迷迭香(Rosemary),旁邊的客西馬尼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 Gethsemane)又叫苦悶大教堂(Basilica of the Agony),祭壇前的岩石磚說是耶穌被出賣後渡過最後一夜的地方。附近 俄羅斯 式教堂建築的是聖•瑪麗神女教堂(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旁有多米內斯•弗列維特禮拜堂(Chapel of Dominus Flevit),上方有座升天教堂(Church of Ascension),聽說留有耶穌升天時的腳印,不遠處的彼德•涅斯特教堂(Church of Peter Noster)裡面有以44國文字書寫的主禱文。此外還有聖母 瑪利亞 墓、西羅亞池(Pool of Siloah),都是頗具歷史意義的遺址。站在橄欖山高處遠眺, 耶路撒冷 的城市風貌盡收眼底。柳欖山雖遍佈基督教聖跡,但是幾百年來埋葬猶太人的古老墓園也在山上,因此對猶太民族來說,此地亦是值得紀念的神聖之地。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橄欖山 橄欖山
苦路十四站
耶路撒冷 是基督教的聖城,全世界很多基督徒千里迢迢來到這座城市,不是來旅游的,而是來朝聖。兩千年前,耶穌曾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堅難地走過 耶路撒冷 的街巷,一步步走向刑場,然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殉難前走過的這條路,在基督教中被稱為 “苦路”(VIA CRUCIS)。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橄欖山 1731 年,當時的教皇克雷芒十二世確認了苦路上耶穌曾經停留過的十四個標誌性地點,因此有了 “苦路十四站”的說法。很多基督教信徒來到 耶路撒冷 ,以重走苦路的方式朝聖,這種行為也被稱為“拜苦路”。即使不是虔誠的基督徒,多數到訪 耶路撒冷 的游客,也都會沿著十四站苦路走上一遭,所以這條路徑也是 耶路撒冷 老城內最有名的一條徒步游覽線路。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橄欖山 色彩繽紛的路邊小景。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橄欖山 耶路撒冷 是三大宗教的聖地,基督教的苦路十四站,從獅門出發,1-9在老城裡,最後的5站都在聖墓教堂中。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橄欖山 老城街頭也常有朝聖者重走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走的 “苦路十四站” 。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橄欖山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橄欖山 三教同框,游客紛紛拿出相機取景。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橄欖山 第十四站:聖墓。這裡是整個聖墓大教堂的中心,也是苦路的最後一站。耶穌死後被安葬在下麵的墓穴中,三天后耶穌複活。聖墓可以入內朝拜,但要排很長的隊。對於全世界的基督徒來講, 耶路撒冷 老城中心的聖墓教堂是他們心目中最神聖的地方,因為這裡見證了耶穌生命中的最後幾個小時,是耶穌殉難、安葬、複活的地方。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橄欖山 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
聖墓教堂,又稱“複活大堂”,耶穌墳墓所在地,基督教聖地, 耶路撒冷 基督教大教堂之一。位於 以色列 東 耶路撒冷 舊城。聖墓教堂是耶穌基督遇難、安葬和複活的地方。傳說耶穌被害前,就是沿著“受難之路”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一步步艱難地走向刑場的。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橄欖山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橄欖山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橄欖山 猶太人的第一聖地---哭牆(Wailing Wall,Western Wall)
耶路撒冷 猶太教聖跡哭牆又稱西牆,亦有“嘆息之壁”之稱,希伯萊文:Hakotel。
哭牆高約20公尺、長50公尺,中間屏風相隔,哭牆由大石砌成,在哭牆的上方,是同樣著名的伊斯蘭教的兩處聖地—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1992年據考古學家透露,他們在“哭牆”發現5塊巨型基石,這些石塊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古學家用聲波探測法測定,其中最大一塊巨石約長13.6米,寬4.6米,高3.5米,重達570噸,據說是世界上第3大人造巨石。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西牆 公元前11世紀, 以色列 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在大衛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後,就建造了第一座所羅門聖殿,這裡也變成古猶太人宗教 和政 治活動中心。可惜的是後來被巴比倫人摧毀,其中四萬多的猶太人被俘虜。後來經過半個世紀的流亡生活,猶太人陸續重返家園,後來又在第一聖殿上建造第二聖殿。
公元70年, 羅馬 極力鎮壓猶太教起義,數十萬的猶太人慘遭殺戮,絕大部分猶太人被逐出 巴勒斯坦 地區,直至拜占庭帝國時期,猶太人才可以在每年安息日時獲得一次重歸故里的機會,無數的猶太教信徒紛紛至此,面壁而泣,“哭牆”由此而名。儘管“哭牆”有經過兩次修建,兩度被毀的痕跡。但猶太人把“哭牆”視為本民族信仰和團結的象徵,因為它是猶太民族2000年來流離失所的精神家園,也是猶太人心中最神聖的地方。每逢猶太教安息日時,都會有人到哭牆去表示哀悼,還有許多信仰者將心愿或悼念之詞寫在紙上,塞進牆壁的縫隙里。
以色列自助遊攻略
↑西牆 哭牆的上面就是著名的金色大圓頂清真寺,穆斯林的第三聖地,穆罕默德飛天的地方。穆斯林和猶太人的聖地,靠得如此之近,上下重疊著,每塊磚每塊石頭每寸土地屬於誰,都需要用生命和鮮血來交換,在這裡猶太人和穆斯林為此戰鬥了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