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旅遊攻略
  • 回眸千年,晉在眼前——05晉祠全印象【寶藏資料,不用請導游】

回眸千年,晉在眼前——05晉祠全印象【寶藏資料,不用請導游】

山西全印象任意門http://www.mafengwo.cn/i/18063997.html 晉國始祖唐叔虞姬虞是周武王姬發三子,周成王姬誦同母之弟 。母王后邑薑是齊太公呂尚之女 ,周朝諸侯國晉國始祖。古時按伯、仲、叔、季排名,姬虞行三,亦稱叔虞、太叔,因封在唐國,史稱唐叔虞。
唐叔虞名字的由來還有個傳說:姬虞母親——邑薑做夢夢見上天對周武王說,我讓你生個兒子,名叫虞,我把唐賜給他。等到武王夫人生下嬰兒後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寫著“虞”字,所以就給兒子取名為虞。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晉國的由來【桐葉封弟】
3000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諸侯,屏藩王室。周公旦為周朝的開國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武王姬發死後,周成王姬誦幼年繼位,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之初唐發生內亂,周公滅了唐。周公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幹,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條。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隨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樹葉,送給了弟弟叔虞,隨口道:我把這作為信物,封賜給你!叔虞接過樹葉後,心裡非常高興,隨後把這件事告訴給周公,周公認為天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於是前去詢問周成王,周成王說他只不過是跟弟弟開玩笑罷了,周公聽後嚴肅地說:天子無戲言,出口成憲,而且史書記載,樂師歌頌,士人稱道,哪能隨便說說。周成王聽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於唐。叔虞長大後,勵精圖治,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帶領百姓興 修水 利,改良農田,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逐漸過上了安居 樂業 的生活,成為唐人愛戴的封建郡主。
後來,叔虞的兒子姬燮[xiè]遷都到晉水的岸邊,在懸山麓晉水發源處建祠宇,稱唐叔虞祠。因境內有晉水,燮父成為第一位“晉侯”,是為晉侯燮,後來改唐為晉,勵精圖治,開疆拓土,逐漸強盛。
周室東遷,晉文侯首功;踐土會盟,晉文公稱霸。其後縱橫中原,九合諸侯,成就百年霸業。晉國鼎盛時期,地跨晉、豫、冀、魯,疆域遼闊。春秋晚期,周室衰落,六卿專權,最終導致“三家分晉”。韓、趙、魏變法圖強,稱雄戰國。晉國六百年偉業,奠定了 山西 歷史文化的基石。

【唐與晉】
山西 這片土地雖然改姓“晉”,但“唐”的這個稱謂並沒有就此銷聲匿跡,也依然沿用。唐朝的“唐”怎麼來的?李家三代鎮守 山西 地面,唐高祖李淵的爺爺李虎死後被追認為“唐國公”,李淵的爸爸李昞繼承了這個爵位,李昞死後李淵繼承。滅隋後,就把爵位中的“唐”定位國號。可見, 山西 的舊稱“唐”的影響還是很深遠的。 晉祠簡介晉祠博物館距離市中心25公里,是 中國 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晉國宗祠;是 中國 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國內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築類型、時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屬彩塑壁畫碑碣均為國寶;是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晉文化系統上溯西周封唐建晉至盛唐肇創文脈傳承的實證;是世界王氏、張氏發祥地,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
晉祠歷史悠久,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首任諸侯唐叔虞而建。作為 中國 最早的皇家園林,晉國的宗祠,晉祠多見於歷代史籍文獻,北魏酈道元《水經註》就曾載: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
晉祠文化遺產豐富,建築、彩塑、壁畫、碑碣均為國寶。聖母殿是 中國 古代建築史上北宋時期的代表作;造型奇特的魚沼飛梁是我國橋梁建築史上的實物孤例;金代獻殿是我國現存僅有的殿與亭結合的獻殿;彩塑侍女像是 中國 雕塑史上宋代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宋代鐵鑄武士像,雖歷經風霜,仍威風不減;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書的《晉祠之銘並序》碑開創了我國行書上碑的先河,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晉祠難老泉水晝夜涌流,聲響如玉,千年古樹蒼翠挺拔、鬱郁蔥蔥。晉祠以其特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使其成為 中國 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彌足珍貴的遺產。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重要看點和提示】【重要看點】
①三絕:侍女像、周柏、難老泉;
②三寶:獻殿、魚沼飛梁、聖母殿;
③三匾:水鏡臺、對越、難老。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重要提示】
晉祠有兩個停車場,一處是外圍的“晉祠公園停車場”,此處停車需經過現代修建的免費晉祠公園,需要步行較遠從東門進入晉祠博物館。若時間有限,想迅速到達晉祠博物館,需要把車開上山,停在“晉祠博物館停車場”,步行不遠就可進入晉祠博物館,南門標記為出口,能否進入不清楚,東門是正門。
開放時間:8:00-18:00;票價:80元。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晉祠博物館導游圖】【推薦游覽線路】
水鏡臺、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獻殿、魚沼飛梁、聖母殿、苗裔堂、周柏、 朝陽 洞、老君洞、雲陶洞、唐叔虞祠、昊天神祠、東嶽祠、鈞天樂台、唐太宗御碑、傅山紀念館、水母樓、難老泉、王瓊祠、子喬祠、董壽平美術館、奉聖寺、舍利生生塔、留山園。
晉祠博物館的主要景點集中在中部和北部,我們當天車停在了較遠的晉祠公園停車場,導致南部的景點因為時間和體力有限沒有去。如果全部景點都看到,需要大半天的時間。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晉祠公園】從晉祠公園停車場進入,首先要經過免費的晉祠公園,占地面積43.3萬平方米。
晉祠公園區三大看點:飛龍閣、龍興晉陽雕塑群、晉祠天下景。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飛龍閣又叫 凌雲 閣,高大巍峨,仿古建築,頗具隋唐遺風,閣下有一條迷宮 通道 。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龍興晉陽雕塑
主題是李世民自晉陽起兵,金戈鐵馬一生,在其父的帶領下建立大唐王朝。雕塑共有六個人物,分別是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恭、李績(徐茂公)和馬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晉祠天下景五個字高度概括了晉祠“小 江南 ”的美名,山水花木、亭台樓閣、文化積澱、歷史厚重!過了晉祠天下景,上行一段,就來到了晉祠博物館東門。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水鏡臺(三匾之一)【賽社獻戲】
水鏡臺始建年代不詳,呈明代建築特點。集中體現了 中國 古代建築——殿、台、樓、閣,四種風格,是古時賽社演戲的戲臺。
水鏡臺由殿樓和捲棚合而為一,殿樓建於明代,而捲棚則是清代補建,這種形制國內極為罕見。
“賽社”,源於周代十二月的蠟祭,人們在農事結束後,陳列酒食祭祀田神,並相互飲酒作樂,稱為“賽社”。魯迅先生說的“社戲”就是這種戲。
晉祠這類紀念建築以及佛寺等宗教建築群中都有戲臺。據說唱戲也給神佛看,戲如人生,明辨善惡忠姦。餘秋雨的《 中國 戲劇史》介紹,原始社會的祭祀舞蹈其實就是戲劇的雛形,後來人們依然沿用戲劇是為祭祀而設的初衷,為神佛“獻戲”就成為一種傳統。
古時候沒有擴音設備,在建造戲臺時在戲臺底下埋入幾口大缸,水鏡臺下左右各四,就有八口大缸,唱戲時形成共鳴,達到擴音的效果。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三晉名泉】
懸掛“三晉名泉”匾額的是戲臺後面,唱戲的演員都是在這個後臺梳妝打扮。從後面看,上部為重檐歇山頂,它像座樓;下部為寬闊的宮殿形制,它又是殿。
“三晉名泉”,是 清康 熙武舉楊廷翰所書,書體清秀,筆力遒勁。楹聯很有清爽秀美之感,是清人寧淳德撰寫“水 秀山 明無墨無筆圖畫,鳥語花笑有聲有色文章”。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水鏡臺】
懸掛“水鏡臺”匾額的是戲臺正面。從正面看,上部是單檐捲棚頂,像座閣;而下麵又是寬敞的 高臺 。
“水鏡”之名取自《漢書》名句“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寓意為善惡忠姦盡人皆知。“水鏡臺”,是清乾隆翰林、名書法家、晉詞人楊二酉所題,以秀麗著稱,被譽為晉祠三 大名 匾之一。
有趣的是,楊二酉(乾隆帝第一位書法老師)是楊廷翰之侄,伯父與侄兒,一武一文,各題名匾,一前一後,同懸於水鏡臺上,為這座戲臺增色許多。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太原自助遊攻略
↑晉祠博物館 會仙橋【會仙橋的傳說】
據傳說,此橋是明朝翰林羅洪先與仙女相會的地方,所以取名“會仙橋”。這羅洪先本是明代大姦臣大貪官嚴嵩的兒女親家,但他為官清正廉明,與嚴篙多有抵牾。有一年嚴嵩造了一座豪華客廳,其中的一根梁是大魚的骨頭。前來慶賀的人對客廳均大加贊賞,惟獨羅洪先老實不客氣地說:“好是好,就是梁太小。”嚴嵩以為羅當眾侮他“氣量太小”,於是準備羅織罪名加害於他。嚴嵩的女兒不忍未來的公爹大禍臨頭,但又不便明言,急中生智就泡了一碗茶,命侍女送去。未過門的媳婦敬公爹一碗茶不為違禮。羅洪先揭開碗蓋一瞧,內浮兩顆紅棗一撮茵香,羅沉思良久,恍然 大悟 :棗棗茴香莫不是早早回鄉之意。於是連夜逃走,羅洪先就這樣被罷官職。
丟了官職的羅洪先雲游四海。有一天來到晉祠,當他信步走到智伯渠上的木板橋邊時,見橋的西頭有一手攜竹筐的農家少婦,衣著得體,鬢髮如雲,楚楚動人,羅不由地隨口吟出贊美的詩句:“世人常誇西施美,餘視嬌婦勝西施。”婦人聽罷大為惱火,立馬回敬兩句:“官丟位去宜收斂,滿口穢語怎學仙?”,說罷飄然逝去。羅欲跨橋追趕,只見木板驟然起火。羅洪先方纔醒悟:村姑並非凡人。從此羅洪先潛心於佛道,成為對佛教道教造詣很深的學者,並寫下詠晉祠詩一首:“懸瓮山中一脈清,龍蟠虎伏隱真名。水飄火劫山移步,五十年來帝母臨。”後來人們在燒毀的木板橋處修了石板橋,會仙橋由此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