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最大教堂——亞眠聖母院(2)
                                    中文中的“教堂”,在法語中也會因規模、所在地、用途等的原因而使用不同的詞彙。來看看下麵這些中文含義均為“教堂”的詞彙:(摘編自“滬江法語”的《法語中各種教堂的區別:église、cathédrale、basilique》一文,及1978年 上海 譯文版《法漢詞典》)  
église n.f. 1,教會、教派;2,É~ 天主教會、一國的天主教徒;3,É~ 【集】神職人員、教士;4,教堂。還有在此處不相干的建築上為“旋轉式煙囪帽”。
cathédrale n.f. 大教堂,主教座堂按原來的含義,這類教堂必須是有主教主持的。今天即便沒了主教,只要原來是被命名為cathédrale,名字依然保留。例: 巴黎 聖母院 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
basilique n.f. 大教堂。在天主教中,這通常是一座享有特權的教堂。例: 羅馬 的 聖彼得 大教堂Basilique Saint-Pierre。而位於 巴黎 大區塞納-聖德尼省的聖德尼教堂雖然實際上並不是一座真正的basilique,但其名稱卻是Basilique Saint-Denis,這裡埋葬著自克羅維一世以來幾乎所有的 法國 國王。
collégiale n.f. 由一群教區神父或教士管理的教堂。例: 瑞士 納沙泰爾 建於12世紀的哥特式教堂Collégiale de Neuchâtel。
paroisse n.f. 堂區的教堂
dôme n.m. ( 意大利 的)主教座堂,大教堂。用這個詞作“教堂”含義時,專指的是 意大利 的大教堂cathédrale。例: 米蘭 大教堂 Dôme de Milan。
abbatiale n.f. 修道院附屬教堂。例: 波爾多 的聖十字教堂Abbatiale Sainte-Croix de Bordeaux。
chapelle n.f. 小教堂,禮拜堂。這通常是一座小教堂,或是在一座大教堂中的小禮拜堂,或是在有著特殊功能的建築物或建築群中建有的小教堂或禮拜堂,如城堡、醫院、學校、墓地等。例: 凡爾賽 宮中的禮拜堂Chapelle du château de Versailles。
oratoire n.m. 小禮拜堂,祈禱堂。這種地方非常小,有時就是街邊一個小亭。例:建於6至9世紀的 愛爾蘭 早期基督教教堂Oratoire de Gallarus,英文為Gallarus Oratory。
temple n.m. (基督教的)教堂,禮拜堂。這個單詞在當“教堂”這個含義時,一般指的是基督教早期的禮拜堂及一些新教流派的教堂。
sanctuaire n.m. 教堂。這個單詞可以指不同宗教的聖殿,也包括了基督教的教堂。
 入口進去即是北邊的側廊,右邊最亮處是南邊的側廊,當中是大廳。
入口進去即是北邊的側廊,右邊最亮處是南邊的側廊,當中是大廳。  
  
教堂門外 西北 角是售票處,也通常是禮品店,名為The Center for National Monuments。在略微與收銀台前女工作人員交談中獲知,上教堂頂需要等到16:30,在那之前需要到這裡來登記一下。當時大約還有十幾分鐘,但是在上面會花去半小時,對我來說就有點時間過於緊張了,因為峰她們在車站等著,我只說了出來一小時,如果教堂內還要再花時間的話,加上回去將要路過高等法院等處哪怕幾分鐘的停留,將會超過我的承諾時間。因此我決定忍痛暫時只參觀下麵。
大教堂的內部高度超過42米,有126根柱子,為聖所帶來令人嘆為觀止的巨大感覺。寬敞,明亮而通風的空間讓游客驚嘆不已。拱形拱頂和拱頂的創新結構使彩色玻璃窗的錶面積更大,從而產生空靈的效果。高高的祭壇後面是墳墓,上面裝飾著著名的哭泣天使,在左手的墳墓中發現了一個古老的(施洗約翰的遺物)。16世紀的合唱團席位,上面裝飾著超過3,650個的雕刻品。在中世紀期間,大教堂的外牆被粉刷一新。夏季(6月至9月)以及在聖誕節12月,“在每天晚上亞眠,該顏色中的athedral”燈光秀在其所有榮耀中給人以原始中世紀配色的感覺。
入口是聖費曼門Portail de St-Firmin,就是最靠近游客中心的一邊。進門後就站在了北側廊的 通道 上,再遠一點依次是北耳堂的部分和唱詩班的 通道 。 通道 的北側是一個個隔間,都有巨大高聳的窗戶,窗戶都用彩色玻璃展示各種任務和故事,牆壁上是答覆油畫。隔間接近正方形,由四方肋形拱頂覆蓋。走廊右側就是一根根主拱廊優雅的支柱,每根柱子都是由中心圓柱和周圍按東南 西北 四個方向附著的小圓柱組成,這樣的結構被稱為柱角飾piliers cantonnés,在夏特爾Chartres、 蘭斯 Reims和 博韋 Beauvais大教堂也能看到。 教堂底層要點
教堂底層要點  
1, Monument funéraire du XVIIe siècl: l'Ange Pleureur (XVII funerary monument: the Crying Angel)十七世紀墓碑:哭泣的天使;
2, Clôture du chœur, haut relief du XVe et XVIe siècles: l'histoire de St Firmin(Chancel, prominent XV and XVI century relievo: the story of St Firmin)合唱班圍欄,上部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的浮雕:聖費爾曼的故事;
3, Stalles du chapitre-XVIe siècle (Chapter bouses-XVI century)神職人員禱告席-十六世紀;
4, Monument funéraire du XIIIe siècle: le gisant de l'évêque Évrard de Fouilloy (XIII century funenary monument: the recumbent figure of bishop Evrard de Fouilloy)十三世紀墓碑:埃弗阿爾•德•富伊瓦主教的卧像;
5, Grand orgue - XVe et XVIe siècles (Grand organ – XV and XVI centuries)大風琴-十五和十六世紀;
6, Dallage de la grande nef - XIXe siècle: le labyrinthe大殿的石板-十九世紀:迷宮(圖案);
7, Clôture du chœur, haut relief du XVIe siècle:l’histoire de St Jean Baptiste合唱班圍欄,上部十六世紀的浮雕:施洗聖讓( 聖約翰 )的故事;
8, Chaire à prêcher - XVIIIe siècle佈道的講壇;
9, Relique, support de dévotion depuis le XIIIe siècle: le chef de St Jean Baptiste (Relic, object of devotion since XIII century: the bead of John the Baptist)聖物,十三世紀以來的獻身對象:施洗約翰之珠。 登樓參觀要點
登樓參觀要點  
1, Chevet: contrebutement des parties hautes - XIIIe siècle (Apse: buttressing of the upper parts - XIII century)後殿(特指教堂東部):上部的支撐-十三世紀;
2, Triforium: le chaînage en fer d'Espagne - fin XVe siècle (Triforium: iron chaining from Spain - end XV century)TRIFORIUM: 西班牙 鐵鏈-十五世紀末;
3, Bas-côté Sud de la nef: arcs boutants - XIIIe siècle (Southern side aisle of the nave: flying buttresses - XIII century)中殿南過道的飛拱-十三世紀;
4, Croisée du transept: la flèche en chêne recouvert de plomb - XVIe siècle (Transept: the oak rise covered in lead - XVI century)耳堂:鉛覆蓋的橡木尖塔-十六世紀;
5, Grand comble de la nef: la charpente de chêne - XIIIe et XIVe siècles (Large roof of the nave: oak frame - XIII and XIV centuries)中殿的大閣樓(屋頂):橡木框架-十三和十四世紀;
6, Façade occidentale: gargouilles - XIXe siècle西外牆:噴水口-十九世紀;
7, (應該是屋頂);
8, Angle du transept : culées, pinacles et arcs boutants耳堂的角:支承柱、小尖塔和拱形屋頂;
9, Chevet : rois musiciens - XIXe siècle後殿:國王音樂家-十九世紀。
  
教堂內部的明顯特征是業已完善的哥特式的設計風格,例如唱詩班中的教堂拱門上的三拱式拱廊,其下部由雜草來修飾,較高的上半部分因為天窗的存在而使其色彩顯得比較輝煌明亮,因此教堂內部看上去仿佛可以分為上下兩層。最初,中央廣場的三拱式拱廊同唱詩班的裝飾一樣,雜草叢生,但後來,由於建築上的原因,即廣場的高度需要再提高三米的要求,而最終築造了圍牆。教堂的模型是七個呈輻射狀的小禮拜堂與唱詩班中的雙向式迴廊相對應,而亞眠大教堂外觀為尖形的哥特式結構。牆壁幾乎為每扇12米高的彩色玻璃覆蓋,體現了建築發展的新觀念。

 中殿Nave(大殿)
中殿Nave(大殿)  
 地面上迷宮圖案的石板。座椅都是單個的,可以隨時搬走形成一個空地。
地面上迷宮圖案的石板。座椅都是單個的,可以隨時搬走形成一個空地。  
  
地面圖案有節奏的曲線帶和線性分割,跟中殿的風格並不完全對應。這些 大理 石地面最初是1288年左右鋪設的,在19世紀30年代被拆毀。19世紀80年代安放了複製品。
 大門頂上的管風琴(大風琴)。 英國 教堂的管風琴多見於教堂的中部,介於中殿和唱詩班之間。
大門頂上的管風琴(大風琴)。 英國 教堂的管風琴多見於教堂的中部,介於中殿和唱詩班之間。  
 佈道講壇
佈道講壇  
  
這個永久性的講壇是1773年時建的,建築師克裡斯托弗Christophle和雕塑家迪布瓦Dubois的作品。這作品的價格三萬六千利弗爾livres由莫特的主教Bishop de la Motte和伽農•高爾內•德•固培勒Canon Cornet de Coupel支付。佈道講壇是彩繪和鍍金的木頭支撐的,講壇下部:“信仰”左手持著聖杯、“希望”覆轍撐木扛著講壇、“慈善”哺育著孩子Faith holding a chalice, Hope with an anchor and Charity nursing a baby。講壇的頂篷如圓形金色的木條篷,雲霧騰繞其間,兩個小天使緊貼著廊柱在篷下麵飛升。上面一位大天使展翅,從其右側看極具動感:右手“手槍”狀、食指指向前上方,右腿似用力推升著身體;左側看則是坐著拿本巨大打開的金色書。書上寫著“Hoc fac et vives:Do this and live”。
 耳堂的聖壇(PRIERE DE NE PAS MONTER游客不允許踏上去的)。後面是唱詩班(席)屏風Le jubé,在教堂的當中間"in medio ecclesiae"。該詞組見於拉丁文“In medio Ecclesiae aperuit os eius, et implevit eius Dominus spiritu,
耳堂的聖壇(PRIERE DE NE PAS MONTER游客不允許踏上去的)。後面是唱詩班(席)屏風Le jubé,在教堂的當中間"in medio ecclesiae"。該詞組見於拉丁文“In medio Ecclesiae aperuit os eius, et implevit eius Dominus spiritu,   
spiritu sapientiae et intellectus: stolam gloriae induit eum.
Iocunditatem et exultationem thesaurizavit super eum.”
  
中世紀的唱詩班屏風在1260/70年代安裝,是新的唱詩班剛落成時。那是叫做pulpitum【(在許多大教堂和大教堂中)分隔中堂和唱詩班席的 石屏 ,通常用來支撐走廊或閣樓】,來源參考了它所支撐的那被升高了的論壇elevated tribune。現代的叫法傾向於從福音書之前開頭的祝福語中使用的jubé一詞:Jube Domine benedicere....。
 1727年的唱詩班屏風。顯然跟現在的差別不小。
1727年的唱詩班屏風。顯然跟現在的差別不小。  
  
那時屏風高約6.5米,由7個以閃閃發亮的黑色 大理 石柱 支撐的拱組成。拱之上雕刻著一些先知和傳遞神諭的女子形象,與西門那邊的雕刻中的先知結構相呼應。
這座精緻的拱廊式小肋形拱頂包圍了一個約2.5米深的淺空間,支撐著一個通過螺旋樓梯可到達的高架平臺或講壇。較寬的中央圍了一扇鍍金的鐵門,門上有紋章。在屏風最外面的間隔處,靠著交叉的墩柱,有兩座祭壇,一座是獻給聖詹姆斯的,供奉他下巴的遺物,另一座是獻給聖母的。
上層的講壇upper tribune由大約1.16米高的欄桿圍成。在西面欄桿的面板上,有雕刻的圖像:中心的最後審判(再次呼應西門)和十二個壁龕中的激情敘述,兩邊各有六個,從凱旋入口進入 耶路撒冷 的 通道 從左到右,一直延伸到邊緣。中央高 高樹 立著聖母 瑪利亞 的像,她站在月亮上,籠罩在輻射狀的光芒中。最至高無上之處是一個巨大的(20英尺高)耶穌受難像,旁邊是 瑪利亞 和約翰。
但是舊屏風於1755年6月被拆除了,雕塑作品的部分保存在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盧浮宮和亞眠的 皮卡第 博物館中。
現在的屏風已經作了很大的修改,但中央高高矗立的還是金色的耶穌受難像,下方及周圍聖母等元素則已不明顯了。
 從耳堂看中殿和大門(Portail du Beau Dieu)
從耳堂看中殿和大門(Portail du Beau Dieu)  
 南耳堂
南耳堂  
  
南耳堂東部是明亮的,拱廊高高的 聖保羅 禮拜堂,外立面採用大塊玻璃透入大量的光線,而顯得開放。這是年輕的泥水匠大師 雷諾 •德•科爾芒Renaud de Cormont開始的新的嘗試。
南耳堂及華麗的門也是用作神職人員列隊儀式的過道,內門建築和上方玫瑰窗上出現的天使們就代表著這個用途。立面下部的鑲板(直到拱廊窗臺)是托馬斯•德•科爾芒Thomas de Cormont於1230-40年代建造的,他決定用一個突出的如捲首圖那樣的門框,“熱情天使the Angels of the Passion”占據著門楣部分,頂端是聖米蓋爾(公元1500年)的像。
立面的上部最初是由 雷諾 •德•科爾芒(1260s-70s)建造的,他可能安裝了一個大玫瑰窗。但大約在1500年窗子壞了,取而代之的是皮埃爾•塔利塞勒Pierre Tarisel的華麗風格Flamboyant style。鮮艷色彩的天使占據了玫瑰彎曲的花瓣。
南耳堂內部就是以天使為主。

 從南耳堂向東看。
從南耳堂向東看。  
  
與唱詩班屏風隔著南側廊的柱子下部是個金碧輝煌的柱腳pier,有著油畫,是聖母院的祭壇altar of Puy Notre Dame。這個祭壇是作為14世紀建立的聖母院重要非神職人員宗教團體lay confraternity的禮拜堂。南耳堂則是該團體的總部:團體的那些長老們的名字鐫刻在耳堂西壁下部的黑色 大理 石紀念匾上。在1492年初可以找到阿德 里昂 •德•埃囊 庫爾 Adrien de Hénencourt(後來的院長)的名字。
這個祭壇是1627年由團體的長老安托 瓦訥 •潘格爾Antoine Pingre委托建造的。雕刻是尼古拉•布拉賽Nicolas Blasset所做:上面,聖母從一口井中救出一個孩子,她左右是大衛和所羅門;下麵,熱訥維埃芙Geneviève和拎著赫洛弗內斯Holophernes人頭的朱迪絲Judith。油畫是小弗蘭肯Francken the Younger1628年所作的聖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Mary)。
最右邊這個禮拜堂是第一座完工的禮拜堂,是1233年前院長讓•德阿比維爾Jean d'Abbeville所創建,專門用於 聖保羅 的皈依。
 北側廊的隔間為一個個禮拜堂,先是 聖約翰 福音傳道者禮拜堂Saint John Evangelist,然後是聖米蓋爾Saint Michael。
北側廊的隔間為一個個禮拜堂,先是 聖約翰 福音傳道者禮拜堂Saint John Evangelist,然後是聖米蓋爾Saint Michael。  
 唱詩班南走廊的唱詩班屏風及入口。
唱詩班南走廊的唱詩班屏風及入口。  
  
唱詩班南走廊前三根柱子間有兩個屏風,壁龕中彩繪鮮亮,以超現實主義的雕塑講述或者紀念往事,頂部是一個晚期哥特式的華蓋。第一間是 聖菲 爾曼抵達亞眠、他佈道和行洗禮、到最終他被捕和被處斬。其下部是費里•德•波伏瓦Ferry de Beauvoir的墓像。第二間是有關這位死去聖人的遺骸的發現(或發明),以及被放置到棺槨中被凱旋式(平移)回到城裡的奇跡。這裡下部是院長阿德里安•德•埃南 庫爾 的墓像,這些都是他委托在1490-1520年間進行的工作。
 南側廊向東看。可以看到遠處彩色玻璃那裡兩個禮拜堂:Saint Nicaise   Saint James
南側廊向東看。可以看到遠處彩色玻璃那裡兩個禮拜堂:Saint Nicaise   Saint James     
  
這裡左邊是進入唱詩班的內部過道,前方到遠處(彩色玻璃處)由直道變為向左彎曲的半圓形東部迴廊eastern ambulatory,沿著迴廊有一個個挨著的禮拜堂呈放射狀分佈。
這些禮拜堂中的彩色玻璃(大多是現代的)和十九世紀的繪畫作品,使得那裡光線相當昏暗。
唱詩班圍欄那裡,以前有很多墓和刻寫的鑲板。
 唱詩班南走廊外側靠東端的聖母安格利卡禮拜堂。
唱詩班南走廊外側靠東端的聖母安格利卡禮拜堂。  
  
唱詩班南走廊外側跟北走廊一樣,有個禮拜堂。中世紀時候,兩個跨間是圍起來的,形成聖母安格萊Notre Dame l'Anglette禮拜堂(或叫安格萊斯克,比塔• 瑪利亞 •安格利卡l'Anglesque, Beata Maria Anglica禮拜堂,也許這是因為贊助者是 卡斯 蒂利亞的埃莉諾Eleanor of Castille)。牧師團把這裡當作他們的總部,並將他們的檔案保存在這裡。外牆里有個漂亮的中世紀洗禮盆piscina。1761年,聖查理• 博羅 密歐Saint Charles Borromeo的祭壇被安置到這裡,它最初位於被拆除的唱詩班屏風那裡。1832年,聖約瑟夫St Joseph(杜托瓦兄弟Duthoit brothers)雕像取代了聖查理。
							
						
						
						
						
					
					
					
					
					église n.f. 1,教會、教派;2,É~ 天主教會、一國的天主教徒;3,É~ 【集】神職人員、教士;4,教堂。還有在此處不相干的建築上為“旋轉式煙囪帽”。
cathédrale n.f. 大教堂,主教座堂按原來的含義,這類教堂必須是有主教主持的。今天即便沒了主教,只要原來是被命名為cathédrale,名字依然保留。例: 巴黎 聖母院 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
basilique n.f. 大教堂。在天主教中,這通常是一座享有特權的教堂。例: 羅馬 的 聖彼得 大教堂Basilique Saint-Pierre。而位於 巴黎 大區塞納-聖德尼省的聖德尼教堂雖然實際上並不是一座真正的basilique,但其名稱卻是Basilique Saint-Denis,這裡埋葬著自克羅維一世以來幾乎所有的 法國 國王。
collégiale n.f. 由一群教區神父或教士管理的教堂。例: 瑞士 納沙泰爾 建於12世紀的哥特式教堂Collégiale de Neuchâtel。
paroisse n.f. 堂區的教堂
dôme n.m. ( 意大利 的)主教座堂,大教堂。用這個詞作“教堂”含義時,專指的是 意大利 的大教堂cathédrale。例: 米蘭 大教堂 Dôme de Milan。
abbatiale n.f. 修道院附屬教堂。例: 波爾多 的聖十字教堂Abbatiale Sainte-Croix de Bordeaux。
chapelle n.f. 小教堂,禮拜堂。這通常是一座小教堂,或是在一座大教堂中的小禮拜堂,或是在有著特殊功能的建築物或建築群中建有的小教堂或禮拜堂,如城堡、醫院、學校、墓地等。例: 凡爾賽 宮中的禮拜堂Chapelle du château de Versailles。
oratoire n.m. 小禮拜堂,祈禱堂。這種地方非常小,有時就是街邊一個小亭。例:建於6至9世紀的 愛爾蘭 早期基督教教堂Oratoire de Gallarus,英文為Gallarus Oratory。
temple n.m. (基督教的)教堂,禮拜堂。這個單詞在當“教堂”這個含義時,一般指的是基督教早期的禮拜堂及一些新教流派的教堂。
sanctuaire n.m. 教堂。這個單詞可以指不同宗教的聖殿,也包括了基督教的教堂。
教堂門外 西北 角是售票處,也通常是禮品店,名為The Center for National Monuments。在略微與收銀台前女工作人員交談中獲知,上教堂頂需要等到16:30,在那之前需要到這裡來登記一下。當時大約還有十幾分鐘,但是在上面會花去半小時,對我來說就有點時間過於緊張了,因為峰她們在車站等著,我只說了出來一小時,如果教堂內還要再花時間的話,加上回去將要路過高等法院等處哪怕幾分鐘的停留,將會超過我的承諾時間。因此我決定忍痛暫時只參觀下麵。
大教堂的內部高度超過42米,有126根柱子,為聖所帶來令人嘆為觀止的巨大感覺。寬敞,明亮而通風的空間讓游客驚嘆不已。拱形拱頂和拱頂的創新結構使彩色玻璃窗的錶面積更大,從而產生空靈的效果。高高的祭壇後面是墳墓,上面裝飾著著名的哭泣天使,在左手的墳墓中發現了一個古老的(施洗約翰的遺物)。16世紀的合唱團席位,上面裝飾著超過3,650個的雕刻品。在中世紀期間,大教堂的外牆被粉刷一新。夏季(6月至9月)以及在聖誕節12月,“在每天晚上亞眠,該顏色中的athedral”燈光秀在其所有榮耀中給人以原始中世紀配色的感覺。
入口是聖費曼門Portail de St-Firmin,就是最靠近游客中心的一邊。進門後就站在了北側廊的 通道 上,再遠一點依次是北耳堂的部分和唱詩班的 通道 。 通道 的北側是一個個隔間,都有巨大高聳的窗戶,窗戶都用彩色玻璃展示各種任務和故事,牆壁上是答覆油畫。隔間接近正方形,由四方肋形拱頂覆蓋。走廊右側就是一根根主拱廊優雅的支柱,每根柱子都是由中心圓柱和周圍按東南 西北 四個方向附著的小圓柱組成,這樣的結構被稱為柱角飾piliers cantonnés,在夏特爾Chartres、 蘭斯 Reims和 博韋 Beauvais大教堂也能看到。
1, Monument funéraire du XVIIe siècl: l'Ange Pleureur (XVII funerary monument: the Crying Angel)十七世紀墓碑:哭泣的天使;
2, Clôture du chœur, haut relief du XVe et XVIe siècles: l'histoire de St Firmin(Chancel, prominent XV and XVI century relievo: the story of St Firmin)合唱班圍欄,上部十五世紀和十六世紀的浮雕:聖費爾曼的故事;
3, Stalles du chapitre-XVIe siècle (Chapter bouses-XVI century)神職人員禱告席-十六世紀;
4, Monument funéraire du XIIIe siècle: le gisant de l'évêque Évrard de Fouilloy (XIII century funenary monument: the recumbent figure of bishop Evrard de Fouilloy)十三世紀墓碑:埃弗阿爾•德•富伊瓦主教的卧像;
5, Grand orgue - XVe et XVIe siècles (Grand organ – XV and XVI centuries)大風琴-十五和十六世紀;
6, Dallage de la grande nef - XIXe siècle: le labyrinthe大殿的石板-十九世紀:迷宮(圖案);
7, Clôture du chœur, haut relief du XVIe siècle:l’histoire de St Jean Baptiste合唱班圍欄,上部十六世紀的浮雕:施洗聖讓( 聖約翰 )的故事;
8, Chaire à prêcher - XVIIIe siècle佈道的講壇;
9, Relique, support de dévotion depuis le XIIIe siècle: le chef de St Jean Baptiste (Relic, object of devotion since XIII century: the bead of John the Baptist)聖物,十三世紀以來的獻身對象:施洗約翰之珠。
1, Chevet: contrebutement des parties hautes - XIIIe siècle (Apse: buttressing of the upper parts - XIII century)後殿(特指教堂東部):上部的支撐-十三世紀;
2, Triforium: le chaînage en fer d'Espagne - fin XVe siècle (Triforium: iron chaining from Spain - end XV century)TRIFORIUM: 西班牙 鐵鏈-十五世紀末;
3, Bas-côté Sud de la nef: arcs boutants - XIIIe siècle (Southern side aisle of the nave: flying buttresses - XIII century)中殿南過道的飛拱-十三世紀;
4, Croisée du transept: la flèche en chêne recouvert de plomb - XVIe siècle (Transept: the oak rise covered in lead - XVI century)耳堂:鉛覆蓋的橡木尖塔-十六世紀;
5, Grand comble de la nef: la charpente de chêne - XIIIe et XIVe siècles (Large roof of the nave: oak frame - XIII and XIV centuries)中殿的大閣樓(屋頂):橡木框架-十三和十四世紀;
6, Façade occidentale: gargouilles - XIXe siècle西外牆:噴水口-十九世紀;
7, (應該是屋頂);
8, Angle du transept : culées, pinacles et arcs boutants耳堂的角:支承柱、小尖塔和拱形屋頂;
9, Chevet : rois musiciens - XIXe siècle後殿:國王音樂家-十九世紀。
教堂內部的明顯特征是業已完善的哥特式的設計風格,例如唱詩班中的教堂拱門上的三拱式拱廊,其下部由雜草來修飾,較高的上半部分因為天窗的存在而使其色彩顯得比較輝煌明亮,因此教堂內部看上去仿佛可以分為上下兩層。最初,中央廣場的三拱式拱廊同唱詩班的裝飾一樣,雜草叢生,但後來,由於建築上的原因,即廣場的高度需要再提高三米的要求,而最終築造了圍牆。教堂的模型是七個呈輻射狀的小禮拜堂與唱詩班中的雙向式迴廊相對應,而亞眠大教堂外觀為尖形的哥特式結構。牆壁幾乎為每扇12米高的彩色玻璃覆蓋,體現了建築發展的新觀念。

地面圖案有節奏的曲線帶和線性分割,跟中殿的風格並不完全對應。這些 大理 石地面最初是1288年左右鋪設的,在19世紀30年代被拆毀。19世紀80年代安放了複製品。
這個永久性的講壇是1773年時建的,建築師克裡斯托弗Christophle和雕塑家迪布瓦Dubois的作品。這作品的價格三萬六千利弗爾livres由莫特的主教Bishop de la Motte和伽農•高爾內•德•固培勒Canon Cornet de Coupel支付。佈道講壇是彩繪和鍍金的木頭支撐的,講壇下部:“信仰”左手持著聖杯、“希望”覆轍撐木扛著講壇、“慈善”哺育著孩子Faith holding a chalice, Hope with an anchor and Charity nursing a baby。講壇的頂篷如圓形金色的木條篷,雲霧騰繞其間,兩個小天使緊貼著廊柱在篷下麵飛升。上面一位大天使展翅,從其右側看極具動感:右手“手槍”狀、食指指向前上方,右腿似用力推升著身體;左側看則是坐著拿本巨大打開的金色書。書上寫著“Hoc fac et vives:Do this and live”。
spiritu sapientiae et intellectus: stolam gloriae induit eum.
Iocunditatem et exultationem thesaurizavit super eum.”
中世紀的唱詩班屏風在1260/70年代安裝,是新的唱詩班剛落成時。那是叫做pulpitum【(在許多大教堂和大教堂中)分隔中堂和唱詩班席的 石屏 ,通常用來支撐走廊或閣樓】,來源參考了它所支撐的那被升高了的論壇elevated tribune。現代的叫法傾向於從福音書之前開頭的祝福語中使用的jubé一詞:Jube Domine benedicere....。

那時屏風高約6.5米,由7個以閃閃發亮的黑色 大理 石柱 支撐的拱組成。拱之上雕刻著一些先知和傳遞神諭的女子形象,與西門那邊的雕刻中的先知結構相呼應。
這座精緻的拱廊式小肋形拱頂包圍了一個約2.5米深的淺空間,支撐著一個通過螺旋樓梯可到達的高架平臺或講壇。較寬的中央圍了一扇鍍金的鐵門,門上有紋章。在屏風最外面的間隔處,靠著交叉的墩柱,有兩座祭壇,一座是獻給聖詹姆斯的,供奉他下巴的遺物,另一座是獻給聖母的。
上層的講壇upper tribune由大約1.16米高的欄桿圍成。在西面欄桿的面板上,有雕刻的圖像:中心的最後審判(再次呼應西門)和十二個壁龕中的激情敘述,兩邊各有六個,從凱旋入口進入 耶路撒冷 的 通道 從左到右,一直延伸到邊緣。中央高 高樹 立著聖母 瑪利亞 的像,她站在月亮上,籠罩在輻射狀的光芒中。最至高無上之處是一個巨大的(20英尺高)耶穌受難像,旁邊是 瑪利亞 和約翰。
但是舊屏風於1755年6月被拆除了,雕塑作品的部分保存在 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盧浮宮和亞眠的 皮卡第 博物館中。
現在的屏風已經作了很大的修改,但中央高高矗立的還是金色的耶穌受難像,下方及周圍聖母等元素則已不明顯了。
南耳堂東部是明亮的,拱廊高高的 聖保羅 禮拜堂,外立面採用大塊玻璃透入大量的光線,而顯得開放。這是年輕的泥水匠大師 雷諾 •德•科爾芒Renaud de Cormont開始的新的嘗試。
南耳堂及華麗的門也是用作神職人員列隊儀式的過道,內門建築和上方玫瑰窗上出現的天使們就代表著這個用途。立面下部的鑲板(直到拱廊窗臺)是托馬斯•德•科爾芒Thomas de Cormont於1230-40年代建造的,他決定用一個突出的如捲首圖那樣的門框,“熱情天使the Angels of the Passion”占據著門楣部分,頂端是聖米蓋爾(公元1500年)的像。
立面的上部最初是由 雷諾 •德•科爾芒(1260s-70s)建造的,他可能安裝了一個大玫瑰窗。但大約在1500年窗子壞了,取而代之的是皮埃爾•塔利塞勒Pierre Tarisel的華麗風格Flamboyant style。鮮艷色彩的天使占據了玫瑰彎曲的花瓣。
南耳堂內部就是以天使為主。
與唱詩班屏風隔著南側廊的柱子下部是個金碧輝煌的柱腳pier,有著油畫,是聖母院的祭壇altar of Puy Notre Dame。這個祭壇是作為14世紀建立的聖母院重要非神職人員宗教團體lay confraternity的禮拜堂。南耳堂則是該團體的總部:團體的那些長老們的名字鐫刻在耳堂西壁下部的黑色 大理 石紀念匾上。在1492年初可以找到阿德 里昂 •德•埃囊 庫爾 Adrien de Hénencourt(後來的院長)的名字。
這個祭壇是1627年由團體的長老安托 瓦訥 •潘格爾Antoine Pingre委托建造的。雕刻是尼古拉•布拉賽Nicolas Blasset所做:上面,聖母從一口井中救出一個孩子,她左右是大衛和所羅門;下麵,熱訥維埃芙Geneviève和拎著赫洛弗內斯Holophernes人頭的朱迪絲Judith。油畫是小弗蘭肯Francken the Younger1628年所作的聖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Mary)。
最右邊這個禮拜堂是第一座完工的禮拜堂,是1233年前院長讓•德阿比維爾Jean d'Abbeville所創建,專門用於 聖保羅 的皈依。
唱詩班南走廊前三根柱子間有兩個屏風,壁龕中彩繪鮮亮,以超現實主義的雕塑講述或者紀念往事,頂部是一個晚期哥特式的華蓋。第一間是 聖菲 爾曼抵達亞眠、他佈道和行洗禮、到最終他被捕和被處斬。其下部是費里•德•波伏瓦Ferry de Beauvoir的墓像。第二間是有關這位死去聖人的遺骸的發現(或發明),以及被放置到棺槨中被凱旋式(平移)回到城裡的奇跡。這裡下部是院長阿德里安•德•埃南 庫爾 的墓像,這些都是他委托在1490-1520年間進行的工作。
這裡左邊是進入唱詩班的內部過道,前方到遠處(彩色玻璃處)由直道變為向左彎曲的半圓形東部迴廊eastern ambulatory,沿著迴廊有一個個挨著的禮拜堂呈放射狀分佈。
這些禮拜堂中的彩色玻璃(大多是現代的)和十九世紀的繪畫作品,使得那裡光線相當昏暗。
唱詩班圍欄那裡,以前有很多墓和刻寫的鑲板。
唱詩班南走廊外側跟北走廊一樣,有個禮拜堂。中世紀時候,兩個跨間是圍起來的,形成聖母安格萊Notre Dame l'Anglette禮拜堂(或叫安格萊斯克,比塔• 瑪利亞 •安格利卡l'Anglesque, Beata Maria Anglica禮拜堂,也許這是因為贊助者是 卡斯 蒂利亞的埃莉諾Eleanor of Castille)。牧師團把這裡當作他們的總部,並將他們的檔案保存在這裡。外牆里有個漂亮的中世紀洗禮盆piscina。1761年,聖查理• 博羅 密歐Saint Charles Borromeo的祭壇被安置到這裡,它最初位於被拆除的唱詩班屏風那裡。1832年,聖約瑟夫St Joseph(杜托瓦兄弟Duthoit brothers)雕像取代了聖查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