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頭 從 寧夏 回來近一個月了,  
記憶還靜靜地放躺在那,  
沒做一點整理。  
懶,是愈演愈烈的! 
 ↑鎮北堡西部影視城 生活的節奏卻重來沒有放緩的意思,  
生怕再不記下,  
記憶就會模糊、淡忘。  
於是,開始快退、回放...... 
 ↑水洞溝 一直很喜歡往 西北 跑,  
雄渾蒼涼,濃郁粗獷,  
大漠孤煙,自由馳騁,  
無拘無束的自在遠行,  
也許是放鬆的最好方式吧...... 
 ↑拜寺口雙塔 寧夏 ,不算小眾,  
“塞上 江南 ”也絕非浪得虛名,  
只是,選擇冬季過來未免有些固執。  
哥們問我:  
“這時候去那,冰天雪地、草木枯黃,為啥?”  
我默默地轉過頭,  
雙眼凝視著遠方,  
深思片刻,意味深長地說:  
“為了!......”  
“人少!”  
哥們不解。  
然後,他去了 海南 ......  
後來,春節回來上班數日後,  
他發給我一條微信,上面寫了四個字:  
“哥,我懂了!”  
......  【寧夏的打卡行程】
 ↑寧夏  【三萬到五百年的瞬間】春節出來往 西北 方向的車真是不多,一路暢通無阻,就是晉陝邊界附近的隧道群簡直讓人抓狂!限速50、60、70、80隨意切換,搞的我們車速始終提不起來,耽誤了不少時間!  
2018年大年初二終於進入 寧夏 !......  
出發之前做了功課,知道水洞溝就在去往 銀川 沿途的路上,可以先去水洞溝再去 銀川 ,這樣不用折返。  
請示娘娘和小主。  
“準了!......”  
“好嘞, 寧夏 第一站,水洞溝!......” 
 ↑水洞溝 
 ↑水洞溝   
三萬年前,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水洞溝遺址是我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 中國 史前考古的發祥地”,可尷尬的是它卻是被一名外國人發現的。 
 ↑水洞溝 
 ↑水洞溝 1919年,一名 比利時 傳教士在途徑水洞溝時,落腳在“張三小店”。他在水洞溝斷崖上發現了一具犀牛骨化石和一件經過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自此,經過多次考古發掘,水洞溝出土了大量的動物化石和石製品,可奇怪的是唯獨沒有人骨!    
遺址博物館給出的答案是:突如其來的自然災難使水洞溝人遭受滅頂之災,即使存活下來的水洞溝人也因環境惡化不得不遷徙離開......只是這10幾分鐘的實景4D體驗略顯粗糙,說好模擬八級地震的,怎麼弄得跟抖動減肥似的,視覺和感官效果都很難有代入感。 
 ↑水洞溝 這個不起眼的簡陋小院,竟曾住過多位世界考古學家!只是現在怎麼滿院子燈謎和假糖球,邊上還有人拿著電量不足的喇叭不停地喊話:“猜燈謎,中大獎啊!...... 快來看看啊!......還有各種紀念品啊!......”  
曾經的張三夫婦怎麼也不會想到他們的小驛站還有這種商業操作模式吧!...... 
 ↑水洞溝 
 ↑水洞溝 水洞溝村落里滿是一種半地穴式的土房子。他們在黃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後在地穴四壁確定為牆壁的地基上,用土坯壘牆,使之達到一定高度,再以桁條,木椽搭頂,覆蓋柴草,柴草上麵糊以泥土,防止漏水。水洞溝村就是這樣一個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遺址,當地人稱這種房子為“地窩子”。 
 ↑水洞溝 
 ↑水洞溝 
 ↑水洞溝 
 ↑水洞溝 
 ↑水洞溝 村裡還養起了鴕鳥!這也不是動物園,放幾隻鴕鳥在這為哪般呢?  
鴕鳥也很鬱悶,心想:你們這些奇怪的人類,你們考你們的古,把我弄來這乾啥?我是鴕鳥不是雞,圈起來養我,這樣真的好嗎?! 
 ↑水洞溝 豆豆問我,“爸爸,長城在哪?”  
我說,“不就在你眼前嗎?”  
遠處的土牆就是明長城遺址,可曾想象這黃土夯實的高牆,是數百年年前抵禦外敵的屏障,歲月改變了他的模樣,但卻銘記了戍邊將士威武雄壯、盪氣迴腸!...... 
 ↑水洞溝 
 ↑水洞溝 
 ↑水洞溝 數百年的風沙雕蝕,烽火臺已化作碩大的土方,登長城遠望,不變的唯有大漠蒼茫!...... 
 ↑水洞溝 
 ↑水洞溝 
 ↑水洞溝 
 ↑水洞溝 
 ↑水洞溝 
 ↑水洞溝 
 ↑水洞溝 
 ↑水洞溝 大峽谷由溝壑縱橫、造型奇特的土林組成,這種雅丹地貌與 新疆 的雅丹不同,完全低於地面而藏匿於地表之下。藏兵洞是豆豆認為這裡最為有趣的地方。它隱蔽在水洞溝大峽谷之間,是當年明朝守軍隱蔽軍隊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也就是地道戰的前身。洞內蜿蜒曲折,上下相通,左右盤旋,猶如迷宮。內有居室、糧食儲藏室、水井、竈台、兵器庫、陷阱、暗器孔道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