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巡禮2: 馬德里的藝術之旅
                                     格蘭大道:馬德里的淮海路格蘭大道(Gran via)是 馬德里 最繁華,商業氣息最濃的大街。這條大約三公里長的大街,東起阿爾 卡拉 街(以阿爾 卡拉 門為標誌),西到 西班牙 廣場(以 塞萬提斯 雕塑為標誌)。我們住的Gran via Capital恰好在這條街的中間,正對著Callao廣場。昨天的廣場之旅,是出門右拐,走的是西邊,從太陽門廣場一路蜿蜒逛到 西班牙 廣場(見我的游記” 西班牙 巡禮1: 馬德里 的廣場之旅”)。今天的藝術之旅,則是出門左拐,往東邊走,沿格蘭大道經西貝萊斯廣場到阿爾 卡拉 門,再到旁邊的麗池公園,最後瞻仰最著名的 普拉 多博物館。 
 大街兩旁佈滿了各具特色的餐館、咖啡館和商店,也有不少劇院、影院和音樂廳。格蘭大街很漂亮,沿街的建築帶有濃郁的後文藝復興的風格,裝飾主義的味道很濃。
大街兩旁佈滿了各具特色的餐館、咖啡館和商店,也有不少劇院、影院和音樂廳。格蘭大街很漂亮,沿街的建築帶有濃郁的後文藝復興的風格,裝飾主義的味道很濃。 
 西貝萊斯廣場,是 馬德里 的地標之一。中間這座西貝萊斯女神噴泉造型逼真,氣勢磅礴。大地之神坐在一輛由 獅子 拉著的車上。現在這裡也是集會慶祝的場所,每當皇家 馬德里 隊或者 西班牙 足球隊獲勝,市民都會聚集在這裡慶祝。
西貝萊斯廣場,是 馬德里 的地標之一。中間這座西貝萊斯女神噴泉造型逼真,氣勢磅礴。大地之神坐在一輛由 獅子 拉著的車上。現在這裡也是集會慶祝的場所,每當皇家 馬德里 隊或者 西班牙 足球隊獲勝,市民都會聚集在這裡慶祝。  廣場東南角上的西貝萊斯宮,是新藝術運動的產物。如今是 西班牙 的郵政大樓。
廣場東南角上的西貝萊斯宮,是新藝術運動的產物。如今是 西班牙 的郵政大樓。  “好市長” 卡洛 斯三世在位時,為 馬德里 修建了許多基礎設施,阿爾 卡拉 門也是其中之一。這是 馬德里 的凱旋門,得勝的軍隊班師都會從這座門下經過;門前的阿爾 卡拉 大街也是 馬德里 的主要街道之一。
“好市長” 卡洛 斯三世在位時,為 馬德里 修建了許多基礎設施,阿爾 卡拉 門也是其中之一。這是 馬德里 的凱旋門,得勝的軍隊班師都會從這座門下經過;門前的阿爾 卡拉 大街也是 馬德里 的主要街道之一。  麗池公園:馬德里的中央公園麗池公園是 馬德里 最著名的公共綠地,是當地的中央公園。當然它只有 紐約 中央公園的三分之一, 倫敦 海德公園的三分之二。但是它精緻秀麗,綠茵森森;同時還有王家氣象。
 麗池公園:馬德里的中央公園麗池公園是 馬德里 最著名的公共綠地,是當地的中央公園。當然它只有 紐約 中央公園的三分之一, 倫敦 海德公園的三分之二。但是它精緻秀麗,綠茵森森;同時還有王家氣象。  
紐約 中央公園建的晚,才一百多年曆史。而且它的定位就是大都市的肺,城市公共綠地。所以它的風格既現代又大眾。麗池公園與海德公園的“出身”有點兒像,原先都是皇家私有,後來才逐漸向公眾開放。不過海德公園的前身是皇家狩鹿場,開闊野生;而麗池公園當初是皇家的娛樂場所,裡面的玻璃宮等常用作舞會,所以它多了一份浪漫奢華。
 一條粗石頭鋪成的大路筆直向前,右手邊有一片人工湖。
一條粗石頭鋪成的大路筆直向前,右手邊有一片人工湖。 
 公園裡的人工湖規模不大,卻清新秀麗。市民們喜歡在湖裡划船。
公園裡的人工湖規模不大,卻清新秀麗。市民們喜歡在湖裡划船。  
湖對岸矗立著 西班牙 國王阿方索十二世的陵墓;他於十九世紀後半期在位。阿方索十二世的上位意味著 西班牙 波旁王朝的復辟;直到今天,國王依然保持著波旁家族的血統。


 兩隻喜鵲在阿方索十二世的陵墓附近徘徊,久久不肯離去。不知道是不是誰派來護陵的。
兩隻喜鵲在阿方索十二世的陵墓附近徘徊,久久不肯離去。不知道是不是誰派來護陵的。 

 委拉斯蓋茲宮在人工湖的南側。建築帶有明顯的伊斯蘭風格,當年也是皇家重要的娛樂場所,如今用作展覽館。
委拉斯蓋茲宮在人工湖的南側。建築帶有明顯的伊斯蘭風格,當年也是皇家重要的娛樂場所,如今用作展覽館。 

 往東走上兩百米,就看到了玻璃宮。這是麗池公園裡最別緻的建築。除底座之外,整個建築用鐵做支架,用玻璃做牆,輕盈剔透,別具風格。
往東走上兩百米,就看到了玻璃宮。這是麗池公園裡最別緻的建築。除底座之外,整個建築用鐵做支架,用玻璃做牆,輕盈剔透,別具風格。  
玻璃宮與委拉斯蓋茲宮都是十九世紀末的建築。如今用作小型展覽。我們去的時候,宮裡沒有布展,空蕩盪的。站在玻璃宮中央,仿佛置身於一個童話世界。
 玻璃宮前有個小池塘。幾隻黑天鵝在 水裡 無憂無慮地嬉戲著,更增添了周圍的寧靜祥和。只有一柱拔地而起的噴泉,才給這個寧靜的世界帶來一絲動感。
玻璃宮前有個小池塘。幾隻黑天鵝在 水裡 無憂無慮地嬉戲著,更增添了周圍的寧靜祥和。只有一柱拔地而起的噴泉,才給這個寧靜的世界帶來一絲動感。 

 普拉多博物館:西班牙的驕傲兩百年前建造的這座美術館,與初期的盧浮宮博物館一樣,是為了收藏和展示皇家的藝術珍品;所以稱為“皇家美術館。五十年後收歸國有,改名為“ 普拉 多國家博物館”。作為 西班牙 最大的國家藝術品展覽中心, 普拉 多博物館也是 歐洲 一流的美術館。
 普拉多博物館:西班牙的驕傲兩百年前建造的這座美術館,與初期的盧浮宮博物館一樣,是為了收藏和展示皇家的藝術珍品;所以稱為“皇家美術館。五十年後收歸國有,改名為“ 普拉 多國家博物館”。作為 西班牙 最大的國家藝術品展覽中心, 普拉 多博物館也是 歐洲 一流的美術館。  
  
今年是這座 西班牙 人引以為豪的博物館落成200周年,雖然那時能夠展出的只有歷代王室收藏的311幅名作。十六世紀的 歐洲 是 西班牙 時代,隨著查理五世以及他兒子菲利普二世帶著 西班牙 軍隊在 歐洲 大陸縱橫馳騁的時候, 西班牙 王室也在全 歐洲 訂製和採購當時最偉大藝術家的作品。一代又一代的王室收藏,形成了今天 普拉 多博物館的核心藏品。
  
側門前面是一尊戈雅的雕像。他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 西班牙 最著名的浪漫主義畫家。 普拉 多博物館里不讓拍照!所以下麵介紹的繪畫照片都取自於達尼埃拉·塔拉布拉編著的《 普拉 多博物館》。
普拉 多博物館里不讓拍照!所以下麵介紹的繪畫照片都取自於達尼埃拉·塔拉布拉編著的《 普拉 多博物館》。  
  
阿爾佈雷·希特·丟勒(1471-1528)是 德國 十六世紀初最偉大的畫家。他與達 芬奇 、米開朗琪羅同時代,是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他成名很早,在23歲已經是著名畫家了!你看這幅26歲時的《自畫像》(1498),那份高傲自信的樣子。
  
丟勒擅長人物畫,而且他似乎頗有自戀傾向。他從13歲起就給自己畫像,一生中畫了不少自畫像(在盧浮宮裡我也見過他的一幅自畫像);而且他還喜歡美化自己。下麵這幅肖像,金色的長髮,時尚的服裝,完全不是一個金匠師傅的裝飾。如果那個時候有手機神拍的話,他肯定像現在的女孩那樣,自拍個沒完。 《亞當和夏娃》(1507)是丟勒的代表作品之一。那時的丟勒已經三十多歲,並且已經從 意大利 “朝聖”回來。可以看出,畫的風格與那個時期 意大利 文藝復興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立體感的豐富,人物表情的生動,筆觸的細膩,都能找到達 芬奇 和拉斐爾的影子。而這種正面直接表達亞當和夏娃的方式,更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亞當和夏娃》(1507)是丟勒的代表作品之一。那時的丟勒已經三十多歲,並且已經從 意大利 “朝聖”回來。可以看出,畫的風格與那個時期 意大利 文藝復興風格有許多相似之處。立體感的豐富,人物表情的生動,筆觸的細膩,都能找到達 芬奇 和拉斐爾的影子。而這種正面直接表達亞當和夏娃的方式,更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這兩幅與真人同樣大小的版畫,既可以合在一起,又能分開展示。 德國 相對於浪漫的 意大利 和 法國 ,在性問題上比較保守。所以這幅作品對於性和肉體採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沒有絲毫的暗示和渲染。 荷蘭 的希羅尼穆斯·博斯(1450-1516)也是丟勒同時代的畫家,可他倆的畫風卻迥然不同。博斯的畫充滿荒誕色彩,以諷刺和批判為主。《乾草車》(1495-1500)就是他的典型代表。
荷蘭 的希羅尼穆斯·博斯(1450-1516)也是丟勒同時代的畫家,可他倆的畫風卻迥然不同。博斯的畫充滿荒誕色彩,以諷刺和批判為主。《乾草車》(1495-1500)就是他的典型代表。  
  
乾草垛原為尼德蘭古老諺語,意為:“世界本是一個乾草垛,人人在上為所欲為。”有點兒“公共地悲劇”的意思。你看畫面中央,那些圍著乾草垛的人們在瘋狂地薅著乾草;而坐在乾草垛上面的人們大概因為可以肆意獲取乾草而在那裡放縱歡樂;最下麵那些已經拿到了一些乾草的人們則躲在一邊偷著樂呢。乾草車被魔鬼牽引著,一步步駛向地獄。
  
再看左邊一幅畫,上面應該是上帝創造世界,以及亞當與夏娃;中間則是樹上的蛇正在用蘋果誘惑夏娃;而下麵為犯禁後的亞當和夏娃被天使趕出伊甸園。最後看右面那幅畫,層層煉獄,貪婪的人們正在受著各種煎熬!
  
所以,三幅連屏的《乾草車》,用連環畫式的生動筆觸,隱喻著人類的墮落原因和墮落過程!
							
						
						
                        
						
						
					
					
					
					
					






紐約 中央公園建的晚,才一百多年曆史。而且它的定位就是大都市的肺,城市公共綠地。所以它的風格既現代又大眾。麗池公園與海德公園的“出身”有點兒像,原先都是皇家私有,後來才逐漸向公眾開放。不過海德公園的前身是皇家狩鹿場,開闊野生;而麗池公園當初是皇家的娛樂場所,裡面的玻璃宮等常用作舞會,所以它多了一份浪漫奢華。




湖對岸矗立著 西班牙 國王阿方索十二世的陵墓;他於十九世紀後半期在位。阿方索十二世的上位意味著 西班牙 波旁王朝的復辟;直到今天,國王依然保持著波旁家族的血統。










玻璃宮與委拉斯蓋茲宮都是十九世紀末的建築。如今用作小型展覽。我們去的時候,宮裡沒有布展,空蕩盪的。站在玻璃宮中央,仿佛置身於一個童話世界。





今年是這座 西班牙 人引以為豪的博物館落成200周年,雖然那時能夠展出的只有歷代王室收藏的311幅名作。十六世紀的 歐洲 是 西班牙 時代,隨著查理五世以及他兒子菲利普二世帶著 西班牙 軍隊在 歐洲 大陸縱橫馳騁的時候, 西班牙 王室也在全 歐洲 訂製和採購當時最偉大藝術家的作品。一代又一代的王室收藏,形成了今天 普拉 多博物館的核心藏品。
側門前面是一尊戈雅的雕像。他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 西班牙 最著名的浪漫主義畫家。

阿爾佈雷·希特·丟勒(1471-1528)是 德國 十六世紀初最偉大的畫家。他與達 芬奇 、米開朗琪羅同時代,是北方文藝復興的代表。他成名很早,在23歲已經是著名畫家了!你看這幅26歲時的《自畫像》(1498),那份高傲自信的樣子。
丟勒擅長人物畫,而且他似乎頗有自戀傾向。他從13歲起就給自己畫像,一生中畫了不少自畫像(在盧浮宮裡我也見過他的一幅自畫像);而且他還喜歡美化自己。下麵這幅肖像,金色的長髮,時尚的服裝,完全不是一個金匠師傅的裝飾。如果那個時候有手機神拍的話,他肯定像現在的女孩那樣,自拍個沒完。

這兩幅與真人同樣大小的版畫,既可以合在一起,又能分開展示。 德國 相對於浪漫的 意大利 和 法國 ,在性問題上比較保守。所以這幅作品對於性和肉體採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沒有絲毫的暗示和渲染。

乾草垛原為尼德蘭古老諺語,意為:“世界本是一個乾草垛,人人在上為所欲為。”有點兒“公共地悲劇”的意思。你看畫面中央,那些圍著乾草垛的人們在瘋狂地薅著乾草;而坐在乾草垛上面的人們大概因為可以肆意獲取乾草而在那裡放縱歡樂;最下麵那些已經拿到了一些乾草的人們則躲在一邊偷著樂呢。乾草車被魔鬼牽引著,一步步駛向地獄。
再看左邊一幅畫,上面應該是上帝創造世界,以及亞當與夏娃;中間則是樹上的蛇正在用蘋果誘惑夏娃;而下麵為犯禁後的亞當和夏娃被天使趕出伊甸園。最後看右面那幅畫,層層煉獄,貪婪的人們正在受著各種煎熬!
所以,三幅連屏的《乾草車》,用連環畫式的生動筆觸,隱喻著人類的墮落原因和墮落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