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北極!十年之後再去,還是這樣的景色嗎?
                                     Tips1.要去 北極 旅游,只有趁北半球夏季的時候去,氣溫大約是0攝氏度左右。而當北半球冬季的時候,氣溫是零下40到50攝氏度,不太適合人去。  
  
2.北冰洋上是沒有手機信號的,船方提供的衛星信號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價格又貴。 8月4日,我和同事跟隨 杭州 至尊假期國際旅游有限公司從 上海 出發,飛向令人嚮往的 北極 。
8月4日,我和同事跟隨 杭州 至尊假期國際旅游有限公司從 上海 出發,飛向令人嚮往的 北極 。  
8月18日,滿載著 北極 的美好記憶,順利返回 杭州 。在北冰洋240個小時的極晝里,精彩與美景如 北極 太陽一樣永不落幕。現在,就跟著我們的文字和鏡頭,回憶這次震撼的 北極 破冰之旅吧! 第一天/8月4日北京 時間8月4日9點20分,我們從 上海 虹橋機場登機出發,在經歷了10個小時的長途航行後,抵達 芬蘭 赫爾辛基 。而後急匆匆坐上飛往 挪威 奧斯陸 的航班,1個半小時抵達 奧斯陸 ,此時已是當地時間8月4日傍晚6點。
 第一天/8月4日北京 時間8月4日9點20分,我們從 上海 虹橋機場登機出發,在經歷了10個小時的長途航行後,抵達 芬蘭 赫爾辛基 。而後急匆匆坐上飛往 挪威 奧斯陸 的航班,1個半小時抵達 奧斯陸 ,此時已是當地時間8月4日傍晚6點。  
  
高空長時間的飛行,消磨的是人的體力。在飛機上,這樣的鏡頭不乏其數——
  
 跨越多個時區,連飯點都已經混亂。肚子明明在說該吃晚飯了,空姐卻微笑著為送上午餐——
跨越多個時區,連飯點都已經混亂。肚子明明在說該吃晚飯了,空姐卻微笑著為送上午餐——  奧斯陸 只是中轉地,今天的長途飛行也只是精彩 北極 行的一段前奏。明天,我們將飛往 挪威 朗伊爾城 ,從那裡登上漂亮破冰船,開始真正的 北極 環游。
奧斯陸 只是中轉地,今天的長途飛行也只是精彩 北極 行的一段前奏。明天,我們將飛往 挪威 朗伊爾城 ,從那裡登上漂亮破冰船,開始真正的 北極 環游。  ↑奧斯陸  第二天/8月5日從 挪威 奧斯陸 ,經過3個小時的向北飛行,我們在當地時間12點20分,來到了地球上最北的城市—— 挪威 朗伊爾城 ,這裡也是本次 北極 之旅第一次高潮誕生的地方,因為今天我們就將登上開往 北極 的破冰船。
 ↑奧斯陸  第二天/8月5日從 挪威 奧斯陸 ,經過3個小時的向北飛行,我們在當地時間12點20分,來到了地球上最北的城市—— 挪威 朗伊爾城 ,這裡也是本次 北極 之旅第一次高潮誕生的地方,因為今天我們就將登上開往 北極 的破冰船。  ↑朗伊爾城 朗伊爾城 的一切都十分寧靜,沒有車馬喧囂,沒有機器轟鳴,忽然一陣孩子的嬉笑聲劃破天空,那是從世界最北的幼兒園傳來的孩子的笑聲。
 ↑朗伊爾城 朗伊爾城 的一切都十分寧靜,沒有車馬喧囂,沒有機器轟鳴,忽然一陣孩子的嬉笑聲劃破天空,那是從世界最北的幼兒園傳來的孩子的笑聲。  
  
今天的海灣也顯得格外安靜,破冰船正拋下船錨,靜候啟航。
  
今天的登船“儀式”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原本以為只是在碼頭旋梯登船,結果迎接我們的卻是衝鋒艇登船,一時大家的歡呼聲徹底打破了小城的寧靜。
  
這次我們要乘坐的破冰船有個美麗的名字“海諾娃”,船上可容納乘客80人左右。雖然體型不大,卻有特殊的加強級船體設計,能夠自如地航行於 南極半島 及 北極 格陵蘭極區的冰區海域。昨天我們的競猜題是這艘破冰船從南極開往 北極 需要多長時間,今天我們請教了“海諾娃”號的工作人員薩沙,他告訴我們,每年2月份“海諾娃”號完成南極的旅程,花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來到 地中海 整修,隨後在5月份就會來到 北極 。
  
登船後,除了領取衝鋒衣、防水靴、安排房間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外,重中之重就是每個乘客必須經歷的安全演習,這也是啟航前的規定動作,畢竟旅途安全是第一位的。

 第三天/8月6日當地時間8月6日下午,我們來到了新 奧勒松 小鎮,這裡是世界上最北的人類生活社區,又被稱為 北極 科考的國際基地,已經有十幾個國家在小鎮上建立科考基地。
 第三天/8月6日當地時間8月6日下午,我們來到了新 奧勒松 小鎮,這裡是世界上最北的人類生活社區,又被稱為 北極 科考的國際基地,已經有十幾個國家在小鎮上建立科考基地。  
  
中國 北極 黃河 站也是新 奧勒松 鎮上,這是我國 北極 的第一個常年科學考察站。據瞭解, 黃河 站最多可供30人左右工作和居住,目前有13名科學家在此工作,建站以來人數最多。在這裡,不允許生火做飯,日常伙食都有指定的餐廳供應。

 第四天/8月7日清晨6點半,破冰船上突然響起廣播,船員在史密倫堡的海灘上發現了一大群正在休息的海象。得知這一好消息,我趕緊下床胡亂穿了件衣服,抓起相機就往船舷邊跑。這時船舷上已經聚集了不少“長槍短炮”。
 第四天/8月7日清晨6點半,破冰船上突然響起廣播,船員在史密倫堡的海灘上發現了一大群正在休息的海象。得知這一好消息,我趕緊下床胡亂穿了件衣服,抓起相機就往船舷邊跑。這時船舷上已經聚集了不少“長槍短炮”。  
  
史密倫堡是當天我們要登陸的一個小島,這裡最著名的就是昔日遺留下來的煉鯨爐遺址。
  
上午9點半左右,我們踏上小島,之前那群海象依然在海灘上悠然休憩。
  
這個近距離接觸海象的機會自然不容錯過,80多名“極友”分成兩組,每組一字排開,悄悄來到距離海象群20米左右的地方。海象十分敏感,很容易受驚擾而迅速離開,因此,只要領頭的海象抬起腦袋,大伙就必須原地不動,靜靜等它再次躺下,然後才能再次前進,排隊來到合適的位置,悄悄按下快門。
  
探險隊長告訴我們,這片海域海象並不多,能在這裡見到十幾頭海象十分幸運。
 帶著這份驚喜,我們開始了既定的煉鯨爐遺址參觀。
帶著這份驚喜,我們開始了既定的煉鯨爐遺址參觀。  
  
整個小島上,分佈著3處煉鯨爐遺址,煉鯨爐通常是一個圓形窯洞,直徑有十幾米長。 荷蘭 捕鯨者在400年前就在這個小島上建立部落,併在這裡捕鯨提煉鯨脂,這些煉鯨爐就是那時候留下的遺址。當時提煉的鯨脂,被製成肥皂、燈油等運往 歐洲 。後來,隨著石油的發現、過度捕殺等,使得捕鯨業在19世紀末期日趨衰落,這裡的煉鯨部落也開始荒棄,留下這些遺址。
  
我們在小島上還見到了許多廢棄的圓木樁,這些都是從 俄羅斯 、 芬蘭 等運到這裡,用於建造煉鯨場所及住所。別看都是些腐朽爛木,他們可都有上百年的歷史。這個島上任何東西都不能帶走,即使是一小塊木塊都將面臨當地法律處罰。

 第五天/8月8日8月8日上午,我們來到 摩納哥 冰川,與之前到達的麗麗胡克冰川相比,這裡的冰川更大更壯麗。前往 摩納哥 冰川的途中,不時能見到大塊大塊的藍色冰山隨著洋流漂浮而過,越是離 摩納哥 冰川近,這樣的大塊冰山就越多。
 第五天/8月8日8月8日上午,我們來到 摩納哥 冰川,與之前到達的麗麗胡克冰川相比,這裡的冰川更大更壯麗。前往 摩納哥 冰川的途中,不時能見到大塊大塊的藍色冰山隨著洋流漂浮而過,越是離 摩納哥 冰川近,這樣的大塊冰山就越多。  
  
這些露出海面的冰山體積較大,而且形態各異,並不像我們之前在麗麗胡克冰川見到的體積小而密集的浮冰。探險隊員告訴我們,這裡的冰山很大塊,那是因為這些從 摩納哥 冰川脫落的大冰塊十分新鮮,大都沒有超過48小時,還沒有融化。
  
摩納哥 冰川之所以著名,因為整個冰川氣勢龐大。破冰船抵達目的地時,壯麗的冰川展現在我們眼前。形成於5000多年前的 摩納哥 冰川位於愛情峽灣,伸入海峽的冰川寬達5公里之長,藍色的冰川在海邊形成一堵冰牆,高度可達到30~40米,而脫落的冰塊飄浮在海上成了一座座藍色的冰山。這些冰山其實只在海面上露了一個尖尖角,海面下的冰塊體積是在海面上我們能見到的冰山體積的9倍之多。
  
愛情峽灣這裡在冬天的時候是封凍的,只有到了夏天,冰層融化了船隻才能進入靠近。我們乘坐衝鋒艇靠近冰川近距離巡航,在大片晶瑩璀璨、形態各異的冰山之間穿梭,宛如欣賞一場大自然神奇之手創作的冰雕藝術品展覽。

 今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登陸 沃斯 利角。 沃斯 利角是一個美麗的島嶼,苔原上長滿了色彩鮮艷的 北極 野花。踏上 北極 苔原,如同踩在一層厚地毯上軟綿綿的。 北極 的野花個頭都不大,儘管叫不出它們的名字,但能在 北極 這個冰雪世界綻放美麗,強大的生命力就足以令人贊嘆。
今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登陸 沃斯 利角。 沃斯 利角是一個美麗的島嶼,苔原上長滿了色彩鮮艷的 北極 野花。踏上 北極 苔原,如同踩在一層厚地毯上軟綿綿的。 北極 的野花個頭都不大,儘管叫不出它們的名字,但能在 北極 這個冰雪世界綻放美麗,強大的生命力就足以令人贊嘆。  
  
這些 北極 野花只有很短的生命周期,像一種長在圓形綠色苔蘚上的藍色野花,生命周期只有短短十天,這次我們來的正是時候!

 第六天/8月9日當地時間8月9日。今天的天氣特別好,陽光明媚,碧海藍天連成一片,漂浮在海面的冰山,遠遠看去如同天上的朵朵白雲一般,格外的漂亮。當然,今天的活動如同這好天氣一樣,令人難忘。
 第六天/8月9日當地時間8月9日。今天的天氣特別好,陽光明媚,碧海藍天連成一片,漂浮在海面的冰山,遠遠看去如同天上的朵朵白雲一般,格外的漂亮。當然,今天的活動如同這好天氣一樣,令人難忘。  
  
上午9點,我們的破冰船緩緩靠近一面陡峭崖牆。此時站在甲板上抬頭望,數不清的飛鳥正在空中盤旋。再往懸崖峭壁上看,數以萬計的海鳥一層一層棲息在陡峭的崖壁上。黑背白肚皮的海鳥或沿著石縫一字排開,仿佛給巨大的裸露岩壁鑲上了亮眼的黑色絲邊;或成群結隊的簇擁的岩石頂部,像給岩石蓋上一定黑色帽子。
  
這個地方名叫艾克山,意思就是黑海鴿之山,這些長相頗像企鵝的海鳥正是今天的主角——黑海鴿。 據探險隊員介紹,黑海鴿通常都在垂直的陡峭的懸崖上做窩。艾克山這裡,估算有6萬對,12萬隻成年黑海鴿在此棲息,在 北極 地區算是中型棲息地。黑海鴿只在每年4、5月來到這裡做窩生蛋哺育後代。8月份已經是孵化期結束,哺育期末尾。
據探險隊員介紹,黑海鴿通常都在垂直的陡峭的懸崖上做窩。艾克山這裡,估算有6萬對,12萬隻成年黑海鴿在此棲息,在 北極 地區算是中型棲息地。黑海鴿只在每年4、5月來到這裡做窩生蛋哺育後代。8月份已經是孵化期結束,哺育期末尾。  
  
作為 北極 的代表性鳥類之一,黑海鴿還蠻有故事。黑海鴿的孵化期只有31天,在父母哺育3個星期後,還不會飛的小鳥就必須要做出一個非常勇敢的舉動——從高大的岩壁上跳下來,跳到 水裡 ,6個星期後才學會飛翔。它們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躲避 北極 熊或者 北極 狐的捕食。為了提高群體存活率,降低被捕獲幾率,所有黑海鴿會在同一天集體跳窩,因為這樣,即使一天中有再多的捕食者來也只能捕捉一部分,大部分能存活下來。
  
黑海鴿主要是吃小魚,捕魚可以飛100公里,翅膀幫助它們潛水,最深可達到200米。身體小翅膀有力,水下扇翅膀下潛,很像企鵝。
  
然而這些可愛的黑色精靈的生存正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由於冰川崩裂後撤,海水溫度提高,魚類遠離了原來的生活區域,魚類的減少直接導致黑海鴿食物的減少,進而導致數量減少。科學家曾有過估算,整個斯匹次 卑爾根 島黑海鴿的數量已經從1998年的大約150萬對減少到2013年的52萬對。

 也許是這幾天缺乏鍛煉,吃過午飯,探險隊特別為我們安排了一場極地荒漠徒步行走,距離達到8公里。當然努力並不會白費,因為沿途的美景絕對讓所有人覺得物超所值。
也許是這幾天缺乏鍛煉,吃過午飯,探險隊特別為我們安排了一場極地荒漠徒步行走,距離達到8公里。當然努力並不會白費,因為沿途的美景絕對讓所有人覺得物超所值。  
  
我們徒步的地點在一座名為 東北 地的島上。小島最高處是仍然被冰雪覆蓋的山脈,白色的冰雪蓋在褐色的岩石山上,遠遠望去如同奶油巧克力蛋糕,這些“蛋糕”可是有著上億年的歷史。
  
從海岸線登島,最下方是的碎石灘,這些碎石也都有4000多年的歷史。徒步往上畫風完全變了,臉盆大小的岩石塊均勻分散在地面,看上去還真有點像到了火星的感覺。腳踏萬年土地,這感覺實在太牛!
  
探險隊員介紹說,這裡的地貌屬於 北極 凍土,冬天這裡的土地就會冰凍起來,零下30度~40度的時候,即使沒有水,石頭和泥土也會凍起來。到了每年的夏天重新解凍,冬天再凍上,冰凍和解凍的過程就把錶面的大小石頭做了一個按形狀的篩選,大石頭在浮上面,小石頭經過縫隙沉到了下麵,形成了現在的樣子。
  
在這片荒漠上,最大的植物是附著在石塊上的黑色苔蘚,但在鯨魚頭骨旁邊,我們見到了許多漂亮小花小草。原來這些盛開的小花,至今仍然能從那具6000多年前的頭骨上汲取到養分,堅強地在極地荒漠里生長。


 今天最後的精彩留到了晚飯後, 北極 跳水在晚上9點左右拉開帷幕。在只有2℃的北冰洋奮力一躍,“勇士”知名當之無愧。
今天最後的精彩留到了晚飯後, 北極 跳水在晚上9點左右拉開帷幕。在只有2℃的北冰洋奮力一躍,“勇士”知名當之無愧。  
  
其實在前一天晚上,這個重磅節目就已經排入計劃,很多“極友”早早就在想象著用何種姿勢擁抱北冰洋的刺骨海水,想象著自己能在海水中游上幾下。
  
當跳水時間越來越近,大家換上泳衣,滿心期待地在等候區等候著,儘管陣陣海風無情地吹著,但大家的興緻已十分高昂,相互擊掌,相互鼓勵。
  
第一位勇士出現在船舷處放下的跳臺上,向周圍的觀眾熱情致意。這一刻,沒有人會吝嗇自己的掌聲和歡呼。“撲通”一聲躍入冰海,掌聲雷動……
  
每位勇士從站上跳台到躍入冰海,再到被拉回船上,持續時間不到半分鐘。也許跳臺上陣陣海風影響了跳水動作的優雅展現,也許刺骨的海水讓他狼狽不堪匆匆上船,但這一切都並不重要,因為只要那一跳,他就有了冒險的勇氣,有了勇士的氣質……
  
這次我們還創造了一項紀錄,全船79名游客,有45人完成了 北極 跳水,成為海諾娃號游客參與比例最高的 北極 跳水!
                                
							
						
						
                        
						
						
					
					
					
					
					2.北冰洋上是沒有手機信號的,船方提供的衛星信號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價格又貴。

8月18日,滿載著 北極 的美好記憶,順利返回 杭州 。在北冰洋240個小時的極晝里,精彩與美景如 北極 太陽一樣永不落幕。現在,就跟著我們的文字和鏡頭,回憶這次震撼的 北極 破冰之旅吧!

高空長時間的飛行,消磨的是人的體力。在飛機上,這樣的鏡頭不乏其數——




今天的海灣也顯得格外安靜,破冰船正拋下船錨,靜候啟航。
今天的登船“儀式”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原本以為只是在碼頭旋梯登船,結果迎接我們的卻是衝鋒艇登船,一時大家的歡呼聲徹底打破了小城的寧靜。
這次我們要乘坐的破冰船有個美麗的名字“海諾娃”,船上可容納乘客80人左右。雖然體型不大,卻有特殊的加強級船體設計,能夠自如地航行於 南極半島 及 北極 格陵蘭極區的冰區海域。昨天我們的競猜題是這艘破冰船從南極開往 北極 需要多長時間,今天我們請教了“海諾娃”號的工作人員薩沙,他告訴我們,每年2月份“海諾娃”號完成南極的旅程,花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來到 地中海 整修,隨後在5月份就會來到 北極 。
登船後,除了領取衝鋒衣、防水靴、安排房間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外,重中之重就是每個乘客必須經歷的安全演習,這也是啟航前的規定動作,畢竟旅途安全是第一位的。


中國 北極 黃河 站也是新 奧勒松 鎮上,這是我國 北極 的第一個常年科學考察站。據瞭解, 黃河 站最多可供30人左右工作和居住,目前有13名科學家在此工作,建站以來人數最多。在這裡,不允許生火做飯,日常伙食都有指定的餐廳供應。



史密倫堡是當天我們要登陸的一個小島,這裡最著名的就是昔日遺留下來的煉鯨爐遺址。
上午9點半左右,我們踏上小島,之前那群海象依然在海灘上悠然休憩。
這個近距離接觸海象的機會自然不容錯過,80多名“極友”分成兩組,每組一字排開,悄悄來到距離海象群20米左右的地方。海象十分敏感,很容易受驚擾而迅速離開,因此,只要領頭的海象抬起腦袋,大伙就必須原地不動,靜靜等它再次躺下,然後才能再次前進,排隊來到合適的位置,悄悄按下快門。
探險隊長告訴我們,這片海域海象並不多,能在這裡見到十幾頭海象十分幸運。


整個小島上,分佈著3處煉鯨爐遺址,煉鯨爐通常是一個圓形窯洞,直徑有十幾米長。 荷蘭 捕鯨者在400年前就在這個小島上建立部落,併在這裡捕鯨提煉鯨脂,這些煉鯨爐就是那時候留下的遺址。當時提煉的鯨脂,被製成肥皂、燈油等運往 歐洲 。後來,隨著石油的發現、過度捕殺等,使得捕鯨業在19世紀末期日趨衰落,這裡的煉鯨部落也開始荒棄,留下這些遺址。
我們在小島上還見到了許多廢棄的圓木樁,這些都是從 俄羅斯 、 芬蘭 等運到這裡,用於建造煉鯨場所及住所。別看都是些腐朽爛木,他們可都有上百年的歷史。這個島上任何東西都不能帶走,即使是一小塊木塊都將面臨當地法律處罰。


這些露出海面的冰山體積較大,而且形態各異,並不像我們之前在麗麗胡克冰川見到的體積小而密集的浮冰。探險隊員告訴我們,這裡的冰山很大塊,那是因為這些從 摩納哥 冰川脫落的大冰塊十分新鮮,大都沒有超過48小時,還沒有融化。
摩納哥 冰川之所以著名,因為整個冰川氣勢龐大。破冰船抵達目的地時,壯麗的冰川展現在我們眼前。形成於5000多年前的 摩納哥 冰川位於愛情峽灣,伸入海峽的冰川寬達5公里之長,藍色的冰川在海邊形成一堵冰牆,高度可達到30~40米,而脫落的冰塊飄浮在海上成了一座座藍色的冰山。這些冰山其實只在海面上露了一個尖尖角,海面下的冰塊體積是在海面上我們能見到的冰山體積的9倍之多。
愛情峽灣這裡在冬天的時候是封凍的,只有到了夏天,冰層融化了船隻才能進入靠近。我們乘坐衝鋒艇靠近冰川近距離巡航,在大片晶瑩璀璨、形態各異的冰山之間穿梭,宛如欣賞一場大自然神奇之手創作的冰雕藝術品展覽。



這些 北極 野花只有很短的生命周期,像一種長在圓形綠色苔蘚上的藍色野花,生命周期只有短短十天,這次我們來的正是時候!



上午9點,我們的破冰船緩緩靠近一面陡峭崖牆。此時站在甲板上抬頭望,數不清的飛鳥正在空中盤旋。再往懸崖峭壁上看,數以萬計的海鳥一層一層棲息在陡峭的崖壁上。黑背白肚皮的海鳥或沿著石縫一字排開,仿佛給巨大的裸露岩壁鑲上了亮眼的黑色絲邊;或成群結隊的簇擁的岩石頂部,像給岩石蓋上一定黑色帽子。
這個地方名叫艾克山,意思就是黑海鴿之山,這些長相頗像企鵝的海鳥正是今天的主角——黑海鴿。

作為 北極 的代表性鳥類之一,黑海鴿還蠻有故事。黑海鴿的孵化期只有31天,在父母哺育3個星期後,還不會飛的小鳥就必須要做出一個非常勇敢的舉動——從高大的岩壁上跳下來,跳到 水裡 ,6個星期後才學會飛翔。它們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躲避 北極 熊或者 北極 狐的捕食。為了提高群體存活率,降低被捕獲幾率,所有黑海鴿會在同一天集體跳窩,因為這樣,即使一天中有再多的捕食者來也只能捕捉一部分,大部分能存活下來。
黑海鴿主要是吃小魚,捕魚可以飛100公里,翅膀幫助它們潛水,最深可達到200米。身體小翅膀有力,水下扇翅膀下潛,很像企鵝。
然而這些可愛的黑色精靈的生存正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由於冰川崩裂後撤,海水溫度提高,魚類遠離了原來的生活區域,魚類的減少直接導致黑海鴿食物的減少,進而導致數量減少。科學家曾有過估算,整個斯匹次 卑爾根 島黑海鴿的數量已經從1998年的大約150萬對減少到2013年的52萬對。



我們徒步的地點在一座名為 東北 地的島上。小島最高處是仍然被冰雪覆蓋的山脈,白色的冰雪蓋在褐色的岩石山上,遠遠望去如同奶油巧克力蛋糕,這些“蛋糕”可是有著上億年的歷史。
從海岸線登島,最下方是的碎石灘,這些碎石也都有4000多年的歷史。徒步往上畫風完全變了,臉盆大小的岩石塊均勻分散在地面,看上去還真有點像到了火星的感覺。腳踏萬年土地,這感覺實在太牛!
探險隊員介紹說,這裡的地貌屬於 北極 凍土,冬天這裡的土地就會冰凍起來,零下30度~40度的時候,即使沒有水,石頭和泥土也會凍起來。到了每年的夏天重新解凍,冬天再凍上,冰凍和解凍的過程就把錶面的大小石頭做了一個按形狀的篩選,大石頭在浮上面,小石頭經過縫隙沉到了下麵,形成了現在的樣子。
在這片荒漠上,最大的植物是附著在石塊上的黑色苔蘚,但在鯨魚頭骨旁邊,我們見到了許多漂亮小花小草。原來這些盛開的小花,至今仍然能從那具6000多年前的頭骨上汲取到養分,堅強地在極地荒漠里生長。




其實在前一天晚上,這個重磅節目就已經排入計劃,很多“極友”早早就在想象著用何種姿勢擁抱北冰洋的刺骨海水,想象著自己能在海水中游上幾下。
當跳水時間越來越近,大家換上泳衣,滿心期待地在等候區等候著,儘管陣陣海風無情地吹著,但大家的興緻已十分高昂,相互擊掌,相互鼓勵。
第一位勇士出現在船舷處放下的跳臺上,向周圍的觀眾熱情致意。這一刻,沒有人會吝嗇自己的掌聲和歡呼。“撲通”一聲躍入冰海,掌聲雷動……
每位勇士從站上跳台到躍入冰海,再到被拉回船上,持續時間不到半分鐘。也許跳臺上陣陣海風影響了跳水動作的優雅展現,也許刺骨的海水讓他狼狽不堪匆匆上船,但這一切都並不重要,因為只要那一跳,他就有了冒險的勇氣,有了勇士的氣質……
這次我們還創造了一項紀錄,全船79名游客,有45人完成了 北極 跳水,成為海諾娃號游客參與比例最高的 北極 跳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