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旅遊攻略
  • 【印象普陀·洗心之旅】——一場來去匆匆的朝山禮佛之行

【印象普陀·洗心之旅】——一場來去匆匆的朝山禮佛之行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普濟禪寺 坊內北側,樹一石碑,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說這是皇帝立下的聖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 菩薩 的崇敬。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普濟禪寺 “南無觀世音 菩薩 ”的影壁,寺廟的邊界。 千步沙普濟寺向前,乃是千步沙。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千步沙 千步沙
千步沙,沙色如金,純凈鬆軟,寬坦軟美,猶如錦茵設席,人行其上,不濡不陷。此處海浪日夜泊岸,濤聲不絕。浪潮嬉沙,來如飛瀑,止如曳練。每遇大風激浪,則又轟雷成雪,豁人心魄。悠忽之際,詭異尤常,奇特景觀,不可名狀。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千步沙 踩在鬆軟的沙灘上,想起《觀世音 菩薩 普門品》里說“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 恆河 沙 菩薩 名字,復盡心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葯,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世尊說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 菩薩 功不唐捐。因為生怕我們不知道有多少福,釋迦佛就用比喻來告訴我們。 法雨寺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普濟寺出來,已是午飯時間,三人坐在路邊小憩,眼前比丘、比丘尼來往頻繁,儀範莊嚴。我們一致決定不做停留直奔法雨寺。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法雨寺景區 作為 普陀山 中我最喜歡的寺院,法雨寺又名後寺,坐落在 普陀山 白華頂左,是 普陀山 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創建於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 清康 熙三十八年(1699年)興修大殿,並賜“天華法雨”匾額,故得今名。現存殿宇294間,計8800平方米。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法雨寺 山門之內 九龍 壁,原為磚雕三龍壁,上書佛教梵文觀音心咒“唵嘛呢叭彌吽,可惜文革期間被毀。後來在這裡重建了一座 九龍 壁,正對著法雨天王殿。此壁不同於故宮、 北海 、 大同 三處的陶制 九龍 壁,是用60塊70釐米見方的青石浮雕砌成,全壁雕刻鑲嵌精緻,不露縫隙,猶如一整塊大石板雕刻而成。 九龍 壁高2米、寬12米、厚1米,極富立體感,據說是從大明宮殿之中拆卸而來,全部用青石浮雕砌成,壁中 九龍 昂首舞爪,騰雲戲珠,形象逼真,群龍飛舞,栩栩如生。上部梁與梁之間另雕刻有十七條造型各異的小龍,貴氣十足。 慧濟寺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慧濟寺在佛頂山,坐纜車片刻可至。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來一張王sir的近照。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楊sir一路上查看各路攻略,著實大大提高了游覽的效率。
與我不同的是,王sir和楊sir此番已是第二次上 普陀山 ,憑藉他們的經驗,實在是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周折,更難能可貴的,他們能抽出寶貴時間相陪,令人感動。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佛頂山景區 有人說“不上佛頂山,等於沒到過 普陀山 ”。佛頂山上主要有慧濟寺、海天佛國崖、雲扶石、 菩薩 頂、鵝耳櫪樹、佛頂山索道等幾處景點。朝拜佛頂山是 普陀山 佛教的傳統和習俗,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個觀音香會期,來自各地的佛弟子們三步一拜朝禮佛頂山,禮敬觀世音 菩薩 。
慧濟寺正殿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及二弟子佛像,這是 普陀山 寺廟中主殿不供奉觀音而供奉佛祖唯一的一座寺廟。在島上最高處供奉佛祖,以示信徒對佛祖的崇敬。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佛頂山景區 通往慧濟寺的路蜿蜒曲折,甬道盡處立有一碑,曰“同登彼岸”,暗示著覺悟解脫之路並無捷徑。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慧濟寺 慧濟禪寺,又稱佛頂山寺,坐落在海拔299.1米的雲霧山中。原為一石亭,供佛其中,明代僧慧圓創慧濟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圓通殿、玉泉殿、大悲樓等,擴庵為寺。
光緒三十三年清得大藏經,由文正和尚鳩工增廣,遂成巨剎,與普濟寺,法雨寺鼎立,稱為 普陀山 三大寺。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慧濟寺 陽光從慧濟寺天井註入,照亮照壁上“南無觀世音 菩薩 ”七個大字,也照亮了每個人的心靈。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佛頂山景區 佛頂山高踞峰頂,視野可望千里,是觀日出的最好去處。 海天佛國石走出慧濟寺沿著雲香路300米處,是海天佛國石。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雲扶石 海天佛國石上有一塊“雲扶石”,本無新奇之處,然而因為一副“佛頂山頂佛,雲扶石扶雲”的名聯而讓人印象深刻。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海天佛國 海天佛國石位於香雲路盡頭處,路側有一石大如屋,斜置若撲,上鐫海天佛國大字,今已成為 普陀山 風景名勝區之代稱。 返程走出慧濟寺,乘游覽公交車回到短姑碼頭,買了回 朱家尖 的船票。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短姑碼頭
普陀山自助遊攻略
↑蜈蚣峙碼頭 回到 朱家尖 已是下午16時許,站在碼頭回望 普陀山 ,天高雲淡,陽光正好。全程6小時的史上最緊湊 普陀山 之旅,就此結束了。 後記普陀朝聖之行儘管短暫,然而人生的洗心之旅卻剛剛開始。正如《觀世音普門品》所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我想,普陀更像是一種增強自信的機緣,一種求諸於己的智慧,正所謂“處處無非菩提海,山山儘是普陀崖。”佛陀、 菩薩 所能做的,大抵就是對信心的加持和對我執的斷舍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