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維,升維,旅行在約旦(4)

約旦自助遊攻略
題圖:月光照耀古 羅馬 (銀髮走讀生攝) 在約旦遇到古羅馬自打看了鹽野七生寫的《 羅馬 人的故事》後,我就不再放過旅途中的古 羅馬 遺跡,儘管在 歐洲 、在 北非 、在西亞,它哪哪兒都是。也許,正因為哪哪兒都是,才讓人驚嘆,才讓人思索。
約旦 ,就有不少古 羅馬 遺跡,到 安曼 的頭一天,吃完晚飯我們就往山上的觀景台爬,那裡可以俯瞰古 羅馬 劇場。
臺階高聳,燈光昏黃,路人寥寥。爬到半截,抬頭喘氣,悚然一驚:上面拐彎處,有一夫當關!這夫一身黑衣,一臉陰郁,還一動不動!我們兩個老娘們嘀咕了一下,擔心是精神不正常之人,再掂量一下,雖說二比一怕也打不過,於是停下腳步,做四處拍攝狀,以拖延時間,看其意欲何為。拍了一陣兒,再一抬頭,陰郁男子已飄然而去。兩個女人遂壯起膽來繼續向上爬。
居高臨下,半圓形的古劇場全在眼前了。在燈光下,一排排石頭“座椅”拉出條條直線和弧線,看上去保存得非常完整,似乎隨時等待著觀眾的光臨。我忽然想到: 羅馬 人似乎特別樂意輸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除了修路、修引水道,還修神廟,修劇場,修浴室。不知道那些生活娛樂設施,除了 羅馬 將士外,當地人是否喜歡享用?如果當地人使用這個劇場,他們會演什麼呢?難道會是 羅馬 的喜劇悲劇嗎?
約旦自助遊攻略
古 羅馬 劇場(牧潔攝)

今夜的月光正照亮兩千年前的廊柱,那是T.S.艾略特所說的“轉動著世界的”一個“靜止點”。這個“靜止點”又形成了一個舞臺:當地人的身影投在古劇場的外牆上,像是匆忙地登場,又匆忙地離場。舞臺上的戲劇總有結尾,再宏偉的劇場也有空寂之時。而人間大舞臺上,悲劇喜劇正劇卻輪番上演,仿佛無止無休,但誰才是主角呢?我們從小被教導“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可“人民”的形象是那麼的模糊,反而是英雄梟雄被後人記住了。
約旦自助遊攻略
剛下班的年輕護士(牧潔攝)

約旦 最大的一處古 羅馬 遺跡是 傑拉什 (Jerash),據說也是世界上除 意大利 外保存最好的古 羅馬 城市。於是,我們和另外兩位 中國 的銀髮背包客一起租車,去了 傑拉什 。這兩口子這一趟是用兩個月時間游歷四個伊斯蘭國家,目標清晰,步伐堅定,真讓人佩服。
一進 傑拉什 ,我就被哈德良門(Hadrianic Arch)鎮住了。首先,我沒想到在這兒碰見哈德良,我只記得 英國 有哈德良長城。從 英國 到 約旦 ,中間隔著一整個的 歐洲 啊,莫非哈德良皇帝也來過這裡?當晚,為了核實這段歷史,我在半醒半夢中打開了kindle,在《 羅馬 人的故事》中找到哈德良那一章。可惜沒看幾頁瞌睡蟲就一巴掌把我扇暈了。結果,第二天離開 安曼 去 佩特拉 ,小巴開出一個多小時才發現我的小K不見了!這小K乃先生送我的生日禮物,我白天外出帶在身邊,夜裡上床放在枕邊,實乃我的小三也!就算小三還能再找,可我留在她身上的種種痕跡,就一同香消玉殞了嗎?
幸虧啊幸虧,經過幾個好心人的接力,幾天后小K居然穿越約以國境,在 耶路撒冷 重回我的懷抱!
再說回哈德良,那是 羅馬 五賢帝之一,也是除凱撒外,在首都 羅馬 待的時間最少的皇帝。凱撒是因為要四處征戰,而哈德良是四處視察。這真是一個吃苦耐勞、親力親為的皇帝,從萊茵河-多瑙河防線,到黑海- 紅海 防線,他都去現場辦公過。公元129年至130年間,哈德良訪問了 傑拉什 。在 羅馬 治下,這裡已經成了一個非常繁榮的城市。這道莊嚴、對稱的拱門,就是為紀念他的到訪而建。
約旦自助遊攻略
哈德良門(牧潔攝)

進了哈德良門,暴曬的太陽一點兒都沒有打退我們探索的欲望,我們在廢墟間徘徊流連了將近五個小時。對於我來說,旅行中的一種重要體驗就是廢墟體驗。廢墟讓人穿越時空,去認識人類創造的輝煌和這輝煌的脆弱,去感受文化DNA的複製與斷裂,去體認歲月的無情和發現還有沒什麼不曾被歲月打敗的東西。
現在回想 傑拉什 ,留給我最深印象是建築的內部空間與無數高聳的廊柱。
傑拉什 的古 羅馬 建築,包括競技場、劇場、神廟等等,大都是露天的(我不知道神廟過去是否有屋頂,反正現在都塌了)。它們像一個個敞開胸懷的巨人,默默地迎接著走了2000年路來此的客人。走得累了,隨便找一個臺階坐下,那上面是兩千年前工匠們留下的痕跡。競技場里,戰車比賽的吶喊已經平息,三兩個騎馬的游客難以填充巨大的空寂。走進被一根根根廊柱圍起來的橢圓形廣場,據說那是 羅馬 人議事和審判的地方,一個為“聚眾”而創造的空間。現在,廣場上空蕩盪的,即便是一個團的游客走過,也顯得零零落落。遺址中有南北兩個古劇場,一個可容15000人,一個可容5000人。花些力氣爬上半圓形的觀眾區,發現每階的高度都不會妨礙其他人的觀看,而且據說在任何一個角度都有同樣好的音響。找一個高處坐下,想象自己在月光下與成千上萬人一起,為悲劇而流淚,為喜劇而爆笑,那一刻或許會忘了今夕何夕,也會忘了我為何人吧?
約旦自助遊攻略
橢圓廣場(牧潔攝)

為什麼 羅馬 人喜歡如此巨大的空間?不知道當時這裡有多少人口(據維基百科,2015年 傑拉什 市的人口為50745人),真的需要容納這麼多人的空間嗎?
就像繪畫可以投射人的心理一樣,建築空間也是人類潛意識的投射。那麼,古 羅馬 人修建空間如此之大的公共建築(不是王公貴族們享用的宮殿),是否可以說,聚集在一起對他們而言十分重要?對於他們來說,無數的人聚在一起,讓巨大的空間充滿人的聲音,人的動作,讓石頭建造的空間因人的活力而變得富有生機,是他們感受自己力量的一種方式嗎?讓無數的生命在一個空間中同在、聯結、共享,是他們戰勝個體生命孤獨感渺小感的方式嗎?讓自己所迷戀的生活方式,在宏偉的場景中通過廣場效應去感染被征服者和被統治者,是所謂“ 羅馬 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嗎?
羅馬 人也許並不知道自己的潛意識。但這巨大的空間,讓我感受到了古 羅馬 文明的巨大存在,即使兩千年的滄海桑田,也無法抹去這一存在,它已經從物理的,變為歷史的、文化的、心理的。
約旦自助遊攻略
一眼望不盡兩千年(銀髮走讀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