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旅遊攻略
  • 〖“雪頓節”的回憶〗八月盛夏,游歷在壯麗的雪域高原

〖“雪頓節”的回憶〗八月盛夏,游歷在壯麗的雪域高原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游覽過程中,我們碰到了一名年輕僧人,和他攀談了起來。小伙子約莫20出頭,來自 西藏 芒康 ,來此是為考取“格西”學位,“格西”學位相當於博士。年輕人好像對甘丹寺的歷史並不太瞭解,當問到是否知道現在的甘丹赤巴是誰,年輕人居然搖了搖頭說不知道。我們也有點懵了,大學生不知道校長是誰,這不應該吧?當被問到為何選擇來甘丹寺讀書,而不是哲蚌寺或色拉寺時,年輕人的目光就堅毅多了,他說希望找個安靜的地方,而不是在城市裡。“格西”學位需要讀五年,年輕人說,一般都能確保畢業(這跟我瞭解到的有點出入~~ )。在甘丹寺學習,僧侶不需要學費和住宿費,一切都由寺廟負責。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告別僧人,我們由夏孜扎倉沿著山繼續向上爬行,來到汪波日山的最高點。在這裡俯瞰周邊山勢,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吹著午後的涼風,令人心曠神怡。山的背後, 拉薩 河的支流如同 大樹 的根一般,蔓延展開,滋潤著這片平原。此時此刻,我不禁在想,600年前,宗喀巴應該也會和我一樣,站在這裡,俯瞰著腳下的這片土地,感受著天地之間的變化萬千。曾經滄海難為水,當年叱詫風雲的人物早已作古,但 江山 依舊多嬌,天地依然滄桑。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沿著山坡緩緩而下,措欽大殿映入了眼帘,這是甘丹寺最早興建的建築。大殿有柱子108根,可同時容納3300名僧侶。大殿內最重要的文物是宗喀巴的法座。法座由五隻雕刻而成的金色 獅子 兜底,名為“甘丹拾赤”。
殿內保存有一套全部用金墨汁書寫的經書《丹珠爾》,這套經書完好的放在書櫃內,書櫃外用精鋼製成的網罩住書櫃,讓外人難以接近。《丹珠爾》每函首頁左右浮雕精刻450尊佛像,全文烏金字體泥金寫本,字體美觀,設色鮮麗。護書版、護書巾、捆書帶、帶扣、東達(藏文古籍錦緞特製書簽)等亦專門精造細制,極其華麗珍貴,可謂稀世之寶。金汁寫本《丹珠爾》不但是甘丹寺的鎮寺之寶,也是歷史的見證。藏文的大藏經分為《甘珠爾》和《丹珠爾》兩個部分,其中《丹珠爾》就是對於經文的解說和註釋。
這套經書,與甘丹寺很多其他文物相比,幸運的躲過了文革的破壞。1987年,十世班禪將這套《甘珠爾》連同十六尊者錦緞、唐卡佛像等鎮寺之寶,由 北京 迎請回該寺保管。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離開措欽大殿,甘丹寺的參觀之旅也即將划上句號。可以說,收穫滿滿,不虛此行。不僅身臨其境,參觀了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祖庭,也瞻仰了一代宗 師宗 喀巴的靈塔,對藏傳佛教的認識又進一步。其實很多感覺,往往不能用言語所能表達。
其實不管是政治信仰還是宗教信仰,人都需要信仰。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支撐著你,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所在。在這裡,我感受到了純凈、安寧與不爭。站在汪波日山頂,我似乎能感受到宗喀巴當年同樣站在此地,他的所思所想是什麼。其實,人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爭與不爭,又有何區別?人不可能永恆,只有這悠悠天地,才能戰勝時間的摧殘,延續萬年。
或許,想到這些,我也就不虛此行了。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西藏自助遊攻略
↑甘丹寺 駕車離開之時,再回頭看看黃昏下的甘丹寺,有緣必會再相見。不知下次前來,又是何年光景,今日所遇之喇嘛,他日又在何方。迎著來時路,踏上去時途, 盤山 路蜿蜒,人生又何妨?帶著心中的滿滿,走!

西藏自助遊攻略
每年“雪頓”節,羅布林卡都是 拉薩 市的主要活動中心之一,各地有名的藏戲團體都會涌向這裡。從藏歷七月初一到初七的7天里,這裡每天都要唱藏戲。而在雪頓節前夕,羅布林卡及周圍的樹林里,一夜之間搖身一變成為一座色彩鮮艷的“帳篷城市”,這些帳篷是藏民攜老帶小一起到羅布林卡搭建一個臨時的“家”。可以說,雪頓節是 拉薩 人最有活力的日子。

羅布林卡在藏語里是“寶貝園林”的意思,位於 拉薩 城西部,由七世達賴興建於18世紀40年代,隨後成為了歷代達賴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通俗理解,這裡相當於是達賴喇嘛的“夏宮”,或者相當於清朝皇帝的“圓明園”。達賴喇嘛每年藏歷三月十八日從佈達拉宮移居羅布林卡,至藏歷九、十月之交返回佈達拉宮。親政之前的達賴則常年在此習經學法。

看完哲蚌寺的曬佛,有什麼理由不來羅布林卡看藏戲呢?

西藏自助遊攻略
↑羅布林卡
西藏自助遊攻略
↑羅布林卡 當天下午表演的是“八大傳統藏戲”之一《卓娃桑姆》,地位相當於漢族的昆劇《西廂記》。是門巴戲主要傳演的劇目。據傳為17世紀中晚期門巴族高僧梅惹·洛珠嘉措根據門巴族歷史傳說和藏族民間故事《倆姐弟》創作而成。

藏戲有白麵具戲、藍面具戲之分,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

西藏自助遊攻略
↑羅布林卡
西藏自助遊攻略
↑羅布林卡
現場人山人海,位置早早就被藏族同胞們占領了,我充分發揮先天優勢,踮起腳尖,用鏡頭拉近才看清楚。表演現場正中掛著一幅唐卡,正是藏戲的創始人——湯東傑布,這位活了125歲的香巴噶舉高僧,被藏戲藝人尊為藏戲之神。藏戲表演開始之前,演員都要掛出湯東傑布的唐卡,向其表示敬意。

藏戲風格有點類似說唱和舞蹈的結合,演員在表演中聲音時快時緩,快時語速像連珠炮般,令人耳不暇接,慢時聲音悠揚,委婉動聽。其他配角往往手拿嗩吶、撥鼓,配合說唱進行演奏。表演中,主角會和配角圍繞表演現場轉圈舞蹈,風格是典型的藏族舞蹈類別,喜歡用手甩動衣袖,快速旋轉身子。

西藏自助遊攻略
↑羅布林卡
西藏自助遊攻略
↑羅布林卡
西藏自助遊攻略
↑羅布林卡 藏戲的起源跟宗教有直接關係,史書記載,八世紀時吐蕃贊普赤鬆德贊修建桑耶寺時,蓮花生大師為調伏惡鬼所行軌儀中率先應用一種舞蹈,這種舞蹈就是藏傳佛教寺院跳神“多吉嘎羌姆”(金剛舞)的起源。在桑耶寺落成典禮上,臣民們進行‘卓’、‘魯’、‘諧’等文藝活動。‘卓’是戴面具的鼓舞;‘魯’是只唱不舞;‘諧’是即唱又舞。這被認為是藏族民間歌舞最早的記載。

隨著嘎丹頗章地方政權的建立,藏戲,特別是藍面具戲進入了一個迅猛發展的繁榮時期。以唱為主,唱、誦、舞、表渾然一體的戲曲表演藝術形式已經形成。出現了具有較高文學水準的戲曲文學劇本和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清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率眾三千赴京晉見順治皇帝,在京住了兩個月,後又在 內蒙古 逗留了三個月,他看到了許多漢、蒙、滿等各民族的宮廷和民間音樂、舞蹈、戲劇、雜技、百藝等藝術表演,深受啟發。返藏後,即將從拉達克傳入的具有西域風格的歌舞加以改造,組織成立了 西藏 地方政府唯一的官營性專業歌舞隊-- 噶爾 巴。

西藏自助遊攻略
↑羅布林卡
西藏自助遊攻略
↑羅布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