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
                                    馬來西亞 國家博物館(馬來語:Muzium Negara),是一座集 馬來西亞 歷史及文化遺產的博物館,位於 馬來西亞 吉隆坡 白沙 羅路,附近有 吉隆坡
湖濱公園。 博物館於1963年8月31日由拉赫曼總理主持開幕儀式,對外開放。其建築設計是 吉打 州的Balai Besar
的建築設計和Palatial結構,涵蓋了傳統馬來和現代元素。 馬來西亞 國家博物館主樓。
馬來西亞 國家博物館主樓。 博物館有一個巨大的“米南加保”(menang Kaban)風格的屋頂。
博物館有一個巨大的“米南加保”(menang Kaban)風格的屋頂。
 馬來西亞 國家博物館主樓側面。 房山 上設計了精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
馬來西亞 國家博物館主樓側面。 房山 上設計了精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裝飾。  
 國家博物館是一座三層樓的建築,長109.7米,寬15.1米,中心點高37.6米。門前兩旁有水池。古典式馬來建築的牆面上裝飾著兩幅巨大的鑲嵌壁畫,畫長35.1米,高6米。
國家博物館是一座三層樓的建築,長109.7米,寬15.1米,中心點高37.6米。門前兩旁有水池。古典式馬來建築的牆面上裝飾著兩幅巨大的鑲嵌壁畫,畫長35.1米,高6米。 右側的巨型壁畫上面畫著 馬來西亞 各種手工藝品的製造過程。從右至左依次展現了狩獵捕魚、服飾、裝飾、制陶、木作、造船、錫器、鍛冶、編織和紡織等勞作的場景。
右側的巨型壁畫上面畫著 馬來西亞 各種手工藝品的製造過程。從右至左依次展現了狩獵捕魚、服飾、裝飾、制陶、木作、造船、錫器、鍛冶、編織和紡織等勞作的場景。 左側的巨型壁畫—— 馬來西亞 國家歷史沿革圖上面畫著從12世紀起到1957年 馬來西亞 獨立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歷史性場面。
左側的巨型壁畫—— 馬來西亞 國家歷史沿革圖上面畫著從12世紀起到1957年 馬來西亞 獨立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歷史性場面。  
右起第一幅壁畫是 印度 梵天神像,表明 印度 教的傳入,接著就是鄭和船隊到 馬六甲 時的盛況。
圖中央上端有1409的標誌,以及帶有“鄭”字旗的寶船。
畫上數艘寶船揚帆海上,雄偉壯觀,其中幾艘寶船懸掛著大旗,旗上的“鄭”字清晰可見,迎風飛舞。在畫面上方,是鄭和首訪 馬六甲
的年份——“1409”。據史料記載,“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 馬六甲 ”,指的是鄭和第三、四、五、六、七次下西洋期間到訪 馬六甲
,其中的第三次就是在1409年。在壁畫上還有一支舞龍的隊伍,龍身盤繞,龍首前還有人舉著寶珠,惟妙惟肖,完全就是 中國 民間的騰龍戲珠圖。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博物館館長亞迪博士說,鄭和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他更是一位 和平 友好的使者。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馬來西亞 不僅在 吉隆坡
舉辦大型紀念展覽,還組織馬、中鄭和研究者舉行研討會。亞迪博士拿出研討會和紀念展的邀請函給記者看,上面用中文、馬來文和英文寫著:“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以‘厚往薄來’的思想沿途傳播先進文化和技術,播下
和平 友好的種子……”
亞迪博士說:“鄭和5次來到滿剌加國,就是現在的 馬六甲 ,在這裡都有記載。馬來人民都喜歡鄭和,不僅因為他勇敢,還因為他的 和平
友好。當時,以他的船隊的裝備,完全可以占據 馬六甲 ,但鄭和船隊滿載著 中國 的‘珍寶’來到這裡,同時帶來 中國 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帶動了 馬六甲 的繁榮,
馬六甲 後來能成為著名的港口與鄭和不無關係。 馬六甲
歷史上曾經幾次被外國侵略者控制,鄭和與他們不一樣,他是馬來各族人民的朋友。我個人很喜歡鄭和,還因為我知道鄭和也是穆斯林,他尊重各民族文化和信仰,與各族人友好相處,我欽佩他的友好和包容。”
國家博物館收藏了 中國 古時的玳瑁傢具、服飾、紡車和各種 中國 瓷器。同來參觀的 北京
大學東語系教授孔遠志是研究鄭和的專家,在一個擺放著精緻瓷器的大展櫃前,他指著其中的青花瓷說, 中國 古代的青花瓷器在當時最受歡迎。鄭和船隊還將青花瓷帶到
非洲 ,在那裡被視為珍寶,考古發現一些貴族還將青花瓷器鑲嵌到墓碑上。 東南亞 人民也十分喜愛鄭和帶去的青花瓷器,鄭和的船隊在經過 蘇門答臘
島和加里曼丹島時,把當地的勃青和蘇泥帶回了 中國 ,使 中國 的制瓷水平更上層樓。孔教授說,鄭和將 中國
瓷器和文明帶給馬來人民,而這裡也為鄭和提供了更好的材料,為提高 中國 制瓷水平做出貢獻。這進一步印證了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而鄭和是推進文化交流的友善大使。 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的歷史雪蘭莪 博物館是獨立前事實上的國家博物館。 舊 雪蘭莪 博物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舊 雪蘭莪 博物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雪蘭莪 博物館成立於1887年,是殖民地公務員的業餘活動場所。後被殖民政府接管。1896年馬來聯邦成立後,1904年,它在行政上與太平的 霹靂
州博物館合併為馬來聯邦博物館,由館長小倫納德·雷(Leonard Wray Jr.),由著名建築師亞瑟·貝尼森·哈巴克(Arthur Benison
Hubback)設計的專門建造的博物館建築於1907年開放。
雪蘭莪 博物館的藏品在策展人赫伯特·克裡斯托弗·羅賓遜(Herbert Christopher Robinson)的領導下迅速增長。 雪蘭莪
博物館的其他著名工作人員包括塞西爾·博登·克洛斯(Cecil Boden Kloss)和艾伯特·卡爾·亨利·塞蒙德(Eibert Carl Henry
Seimund)。博物館還聘請了來自 砂拉越 的獵人和收藏家,包括查爾斯·烏 洛克
。博物館收藏家的大部分動物學實地工作都集中在半島中部各州的丘陵和山脈上,弗雷澤山,雲頂高原, 金馬倫高原 ,為今天這些山地度假勝地在 馬來西亞
的突出地位奠定了基礎。博物館於1905年對Gunung Tahan(塔漢山)進行了一次重大考察。他們還在 泰國南部 和 印度尼西亞
收集。探險和收藏品被寫在《馬來聯邦博物館雜誌》上。收集到的標本經常被轉移到 大英 博物館(自然歷史),一些標本於1914年被送往 利物浦
博物館,脊椎動物收藏品於1926年從 雪蘭莪 博物館完全轉移到 新加坡 萊佛士博物館。 慄色胸脯 Philentoma 飾有舊 雪蘭莪 博物館標簽。(圖片來源於網絡)
慄色胸脯 Philentoma 飾有舊 雪蘭莪 博物館標簽。(圖片來源於網絡) 馬來亞口哨鶇與舊 雪蘭莪 博物館標簽。(圖片來源於網絡)
馬來亞口哨鶇與舊 雪蘭莪 博物館標簽。(圖片來源於網絡) 帶有舊 雪蘭莪 博物館標簽的灰色夜鷹。(圖片來源於網絡)
帶有舊 雪蘭莪 博物館標簽的灰色夜鷹。(圖片來源於網絡)  
  
1945年3月1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博物館的右翼被盟軍的 美國 B-29轟炸機轟炸並摧毀。其餘的博物館藏品隨後被轉移到太平的 霹靂 州博物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雪蘭莪
博物館的左翼仍被用作歷史遺跡。在馬來亞聯邦即將獨立之際,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構思了建造一座博物館的想法,以收藏國家歷史和文化寶藏以及動植物標本。舊的博物館結構被完全拆除,為新博物館讓路。新的國家博物館Muzium
Negara建立在前 雪蘭莪 博物館的舊址上。 中央大廳的景色。(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央大廳的景色。(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央大廳的地板上裝飾著來自 巴基斯坦 政府贈送的藍色幾何設計 馬賽
克瓷磚,大廳的天花板上有複雜的雕刻面板。中央大廳設有臨時展覽,該大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舉辦主題和特別展覽,以提高對該國多元文化和遺產的認識。國外展覽不定期舉辦。
  
1996年4月4日,該建築根據第169/1976號《古物法令》在憲報上刊登,成為古跡和歷史遺跡。 博物館的展廳(畫廊)及展品博物館共有4個展廳,展出 馬來西亞 歷史和經濟史料、馬來風俗民情、當地特有的熱帶植物和動物模型等。
博物館設有各種畫廊,每個畫廊都有自己的主題。一樓展示了馬來半島的地理和自然歷史,從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印度 教佛教王國到 馬六甲 穆斯林 蘇丹
國。參考了古代馬來 印度 教-佛教國家 Gangga Negara、Srivijaya 和 Majapahit。藏品包括石制馬 卡拉
雕像、比多爾的青銅觀世音 菩薩 、 吉打 州布讓谷寺廟的模型,以及展示該地區的古代遺產,如爪哇婆羅浮屠和滿者伯夷船隻。展覽一直持續到後來的 馬六甲 穆斯林
蘇丹 國和 馬來西亞 各州。該展覽展示了 馬六甲 蘇丹 國對 馬來西亞 民族認同的重要性。二樓專門用於殖民歷史,一直到獨立。有馬來統治者的皇家頭飾的副本。
其他畫廊還包括國家體育畫廊和自然歷史畫廊。 觀世音 菩薩 發現於比多爾,公元8-9世紀。(圖片來源於網絡)
觀世音 菩薩 發現於比多爾,公元8-9世紀。(圖片來源於網絡)  
  
博物館底層收藏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手稿和圖冊。游人只有經館長允許才可入內。 主題展覽:懷舊阿瑙村莊國家博物館還定期舉辦主題展覽,展示生活和世界文化的特定方面。過去舉辦過的展覽包括“伊斯蘭文明”、“我們的國王”、“花的世界”、“榴蓮水果王”、“ 砂拉越
的面具”、“世界貨幣”、“ 中國 的伊斯蘭邊疆”、“ 美國 邊疆”和“來自 荷蘭 的宗教建築”。 本人來時,在博物館右側道路兩旁的綠地和廣場上,正巧碰到了撤展後的景象,主題是“懷舊阿瑙村莊”。
本人來時,在博物館右側道路兩旁的綠地和廣場上,正巧碰到了撤展後的景象,主題是“懷舊阿瑙村莊”。
 上面圖標牌說的是:“懷舊阿瑙村莊
上面圖標牌說的是:“懷舊阿瑙村莊  
2023年Anak Kampung的懷舊展覽以鄉村概念為背景,一定會讓人想起鄉村懷舊的童年生活。展覽期間重點介紹的景點包括稻田的複製品、 馬來西亞 吉蘭丹
、 柔佛 、 森美蘭 、 吉打 和 馬六甲
的傳統馬來房屋的複製品、鄉村動物園、團結攤位和勇士公園,這些都為游客提供了在展區進行活動的機會。”(手機翻譯軟件翻譯,不當請指正。)
 上圖標牌說的是:“瓦隆是一個小攤位,出售易於烹制的當地食品和飲料,如nasi lemak、咖啡、buih
上圖標牌說的是:“瓦隆是一個小攤位,出售易於烹制的當地食品和飲料,如nasi lemak、咖啡、buih
muih和許多其他食品飲料。傳統上,瓦壟是一家家族企業,由家族成員經營,通常以他們出售的主菜命名。瓦隆也是一個社交中心,人們在這裡互動和討論社區義務。”(手機翻譯軟件翻譯,不當請指正。) 上面標牌說的是:“犬舍是一個封閉的地方或空間,用來飼養動物或農場動物,如雞、山羊、鴨子和其它動物。”(手機翻譯軟件翻譯,不當請指正。)
上面標牌說的是:“犬舍是一個封閉的地方或空間,用來飼養動物或農場動物,如雞、山羊、鴨子和其它動物。”(手機翻譯軟件翻譯,不當請指正。) 這大概就是勇士公園了。
這大概就是勇士公園了。  
  
沿著圖片右邊的路直行就是一個涵洞,走過涵洞就是 吉隆坡 湖濱公園了。
 博物館附樓的一些擺了攤位的檔口也正在拆除撤走。
博物館附樓的一些擺了攤位的檔口也正在拆除撤走。  
 除了博物館大樓的正前方沒有了布展的空間以外,博物館大樓的左方、後方以及右方都是國家博物館的戶外展覽處。這裡展示了許多 馬來西亞
除了博物館大樓的正前方沒有了布展的空間以外,博物館大樓的左方、後方以及右方都是國家博物館的戶外展覽處。這裡展示了許多 馬來西亞
過去和現在的包括交通和歷史的展品。 戶外展覽之火車 這台T級機車是1927年由 英國 的W.G Bagnall有限公司製造的五台小型起重發動機機車之一。帶鋼板架和賽馬的機車是第一批擁有四個鋼製燃燒室的 英國
這台T級機車是1927年由 英國 的W.G Bagnall有限公司製造的五台小型起重發動機機車之一。帶鋼板架和賽馬的機車是第一批擁有四個鋼製燃燒室的 英國
製造發動機,並於1929年被運到 英國 供Meleyu Bersckutu使用。
這種機車已用於港口服務並於1964年存放在 新加坡
和斯韋滕納姆港(現稱克朗港)興加。總重量為31噸,其中包括1噸油和750加侖水。(此文字說明系用手機翻譯軟件翻譯展板上的英文或馬來文所得,若有不妥,敬請指正。)
 這輛 英國 製造的蒸汽機車引起了人們無與倫比的興趣,該機車於1921年投入使用,直到1969年停止運營。它覆蓋了150萬英里的鐵路里程。 戶外展覽之巴士
這輛 英國 製造的蒸汽機車引起了人們無與倫比的興趣,該機車於1921年投入使用,直到1969年停止運營。它覆蓋了150萬英里的鐵路里程。 戶外展覽之巴士 小型巴士服務於1975年9月23日開始,由交通部管理。當時,巴士根據各自的巴士顏色(藍白、黃白、紅白、紫白和綠白)在不同的線路上運行。迷你巴士負責運營多達60條不同的路線。1990年,運輸部副部長拿督帕杜卡.拉赫馬.奧斯曼將迷你巴士的標準顏色定為粉紅色和白色(上圖中的樣式和顏色)。小型巴士服務自1998年7月1日起停止,由Intrakota巴士服務取代。2005年,RapidKL巴士接管運營服務至今。(此文字說明系用手機翻譯軟件翻譯展板上的英文或馬來文所得,若有不妥,敬請指正。)
小型巴士服務於1975年9月23日開始,由交通部管理。當時,巴士根據各自的巴士顏色(藍白、黃白、紅白、紫白和綠白)在不同的線路上運行。迷你巴士負責運營多達60條不同的路線。1990年,運輸部副部長拿督帕杜卡.拉赫馬.奧斯曼將迷你巴士的標準顏色定為粉紅色和白色(上圖中的樣式和顏色)。小型巴士服務自1998年7月1日起停止,由Intrakota巴士服務取代。2005年,RapidKL巴士接管運營服務至今。(此文字說明系用手機翻譯軟件翻譯展板上的英文或馬來文所得,若有不妥,敬請指正。)  
戶外展覽之轎車
							
						
						
                        
						
						
					
					
					
					
					湖濱公園。 博物館於1963年8月31日由拉赫曼總理主持開幕儀式,對外開放。其建築設計是 吉打 州的Balai Besar
的建築設計和Palatial結構,涵蓋了傳統馬來和現代元素。








右起第一幅壁畫是 印度 梵天神像,表明 印度 教的傳入,接著就是鄭和船隊到 馬六甲 時的盛況。
圖中央上端有1409的標誌,以及帶有“鄭”字旗的寶船。
畫上數艘寶船揚帆海上,雄偉壯觀,其中幾艘寶船懸掛著大旗,旗上的“鄭”字清晰可見,迎風飛舞。在畫面上方,是鄭和首訪 馬六甲
的年份——“1409”。據史料記載,“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 馬六甲 ”,指的是鄭和第三、四、五、六、七次下西洋期間到訪 馬六甲
,其中的第三次就是在1409年。在壁畫上還有一支舞龍的隊伍,龍身盤繞,龍首前還有人舉著寶珠,惟妙惟肖,完全就是 中國 民間的騰龍戲珠圖。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博物館館長亞迪博士說,鄭和是一位偉大的航海家,他更是一位 和平 友好的使者。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馬來西亞 不僅在 吉隆坡
舉辦大型紀念展覽,還組織馬、中鄭和研究者舉行研討會。亞迪博士拿出研討會和紀念展的邀請函給記者看,上面用中文、馬來文和英文寫著:“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以‘厚往薄來’的思想沿途傳播先進文化和技術,播下
和平 友好的種子……”
亞迪博士說:“鄭和5次來到滿剌加國,就是現在的 馬六甲 ,在這裡都有記載。馬來人民都喜歡鄭和,不僅因為他勇敢,還因為他的 和平
友好。當時,以他的船隊的裝備,完全可以占據 馬六甲 ,但鄭和船隊滿載著 中國 的‘珍寶’來到這裡,同時帶來 中國 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帶動了 馬六甲 的繁榮,
馬六甲 後來能成為著名的港口與鄭和不無關係。 馬六甲
歷史上曾經幾次被外國侵略者控制,鄭和與他們不一樣,他是馬來各族人民的朋友。我個人很喜歡鄭和,還因為我知道鄭和也是穆斯林,他尊重各民族文化和信仰,與各族人友好相處,我欽佩他的友好和包容。”
國家博物館收藏了 中國 古時的玳瑁傢具、服飾、紡車和各種 中國 瓷器。同來參觀的 北京
大學東語系教授孔遠志是研究鄭和的專家,在一個擺放著精緻瓷器的大展櫃前,他指著其中的青花瓷說, 中國 古代的青花瓷器在當時最受歡迎。鄭和船隊還將青花瓷帶到
非洲 ,在那裡被視為珍寶,考古發現一些貴族還將青花瓷器鑲嵌到墓碑上。 東南亞 人民也十分喜愛鄭和帶去的青花瓷器,鄭和的船隊在經過 蘇門答臘
島和加里曼丹島時,把當地的勃青和蘇泥帶回了 中國 ,使 中國 的制瓷水平更上層樓。孔教授說,鄭和將 中國
瓷器和文明帶給馬來人民,而這裡也為鄭和提供了更好的材料,為提高 中國 制瓷水平做出貢獻。這進一步印證了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而鄭和是推進文化交流的友善大使。 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的歷史雪蘭莪 博物館是獨立前事實上的國家博物館。

雪蘭莪 博物館成立於1887年,是殖民地公務員的業餘活動場所。後被殖民政府接管。1896年馬來聯邦成立後,1904年,它在行政上與太平的 霹靂
州博物館合併為馬來聯邦博物館,由館長小倫納德·雷(Leonard Wray Jr.),由著名建築師亞瑟·貝尼森·哈巴克(Arthur Benison
Hubback)設計的專門建造的博物館建築於1907年開放。
雪蘭莪 博物館的藏品在策展人赫伯特·克裡斯托弗·羅賓遜(Herbert Christopher Robinson)的領導下迅速增長。 雪蘭莪
博物館的其他著名工作人員包括塞西爾·博登·克洛斯(Cecil Boden Kloss)和艾伯特·卡爾·亨利·塞蒙德(Eibert Carl Henry
Seimund)。博物館還聘請了來自 砂拉越 的獵人和收藏家,包括查爾斯·烏 洛克
。博物館收藏家的大部分動物學實地工作都集中在半島中部各州的丘陵和山脈上,弗雷澤山,雲頂高原, 金馬倫高原 ,為今天這些山地度假勝地在 馬來西亞
的突出地位奠定了基礎。博物館於1905年對Gunung Tahan(塔漢山)進行了一次重大考察。他們還在 泰國南部 和 印度尼西亞
收集。探險和收藏品被寫在《馬來聯邦博物館雜誌》上。收集到的標本經常被轉移到 大英 博物館(自然歷史),一些標本於1914年被送往 利物浦
博物館,脊椎動物收藏品於1926年從 雪蘭莪 博物館完全轉移到 新加坡 萊佛士博物館。



1945年3月1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博物館的右翼被盟軍的 美國 B-29轟炸機轟炸並摧毀。其餘的博物館藏品隨後被轉移到太平的 霹靂 州博物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雪蘭莪
博物館的左翼仍被用作歷史遺跡。在馬來亞聯邦即將獨立之際,首相東姑阿都拉曼構思了建造一座博物館的想法,以收藏國家歷史和文化寶藏以及動植物標本。舊的博物館結構被完全拆除,為新博物館讓路。新的國家博物館Muzium
Negara建立在前 雪蘭莪 博物館的舊址上。

中央大廳的地板上裝飾著來自 巴基斯坦 政府贈送的藍色幾何設計 馬賽
克瓷磚,大廳的天花板上有複雜的雕刻面板。中央大廳設有臨時展覽,該大廳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舉辦主題和特別展覽,以提高對該國多元文化和遺產的認識。國外展覽不定期舉辦。
1996年4月4日,該建築根據第169/1976號《古物法令》在憲報上刊登,成為古跡和歷史遺跡。 博物館的展廳(畫廊)及展品博物館共有4個展廳,展出 馬來西亞 歷史和經濟史料、馬來風俗民情、當地特有的熱帶植物和動物模型等。
博物館設有各種畫廊,每個畫廊都有自己的主題。一樓展示了馬來半島的地理和自然歷史,從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 印度 教佛教王國到 馬六甲 穆斯林 蘇丹
國。參考了古代馬來 印度 教-佛教國家 Gangga Negara、Srivijaya 和 Majapahit。藏品包括石制馬 卡拉
雕像、比多爾的青銅觀世音 菩薩 、 吉打 州布讓谷寺廟的模型,以及展示該地區的古代遺產,如爪哇婆羅浮屠和滿者伯夷船隻。展覽一直持續到後來的 馬六甲 穆斯林
蘇丹 國和 馬來西亞 各州。該展覽展示了 馬六甲 蘇丹 國對 馬來西亞 民族認同的重要性。二樓專門用於殖民歷史,一直到獨立。有馬來統治者的皇家頭飾的副本。
其他畫廊還包括國家體育畫廊和自然歷史畫廊。

博物館底層收藏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手稿和圖冊。游人只有經館長允許才可入內。 主題展覽:懷舊阿瑙村莊國家博物館還定期舉辦主題展覽,展示生活和世界文化的特定方面。過去舉辦過的展覽包括“伊斯蘭文明”、“我們的國王”、“花的世界”、“榴蓮水果王”、“ 砂拉越
的面具”、“世界貨幣”、“ 中國 的伊斯蘭邊疆”、“ 美國 邊疆”和“來自 荷蘭 的宗教建築”。



2023年Anak Kampung的懷舊展覽以鄉村概念為背景,一定會讓人想起鄉村懷舊的童年生活。展覽期間重點介紹的景點包括稻田的複製品、 馬來西亞 吉蘭丹
、 柔佛 、 森美蘭 、 吉打 和 馬六甲
的傳統馬來房屋的複製品、鄉村動物園、團結攤位和勇士公園,這些都為游客提供了在展區進行活動的機會。”(手機翻譯軟件翻譯,不當請指正。)


muih和許多其他食品飲料。傳統上,瓦壟是一家家族企業,由家族成員經營,通常以他們出售的主菜命名。瓦隆也是一個社交中心,人們在這裡互動和討論社區義務。”(手機翻譯軟件翻譯,不當請指正。)


沿著圖片右邊的路直行就是一個涵洞,走過涵洞就是 吉隆坡 湖濱公園了。




過去和現在的包括交通和歷史的展品。 戶外展覽之火車

製造發動機,並於1929年被運到 英國 供Meleyu Bersckutu使用。
這種機車已用於港口服務並於1964年存放在 新加坡
和斯韋滕納姆港(現稱克朗港)興加。總重量為31噸,其中包括1噸油和750加侖水。(此文字說明系用手機翻譯軟件翻譯展板上的英文或馬來文所得,若有不妥,敬請指正。)



戶外展覽之轎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