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旅遊攻略
  • 我心菩提:蓮花長出來的地方。探尋佛陀的凡間之所@尼泊爾藍毗尼

我心菩提:蓮花長出來的地方。探尋佛陀的凡間之所@尼泊爾藍毗尼

一個普通旅行者的佛祖情結我和 尼泊爾
的緣分,源自於藍毗尼:佛祖誕生的地方。我首次踏入這個國家的旅程,在第一站的藍毗尼一連獃了六天!藍毗尼寧靜而獨特的魅力依然深深地吸引著我,兩年之後我第二次到
尼泊爾
,又特意再去了一趟藍毗尼。喬達摩·悉達多王子2500年前的出生地,在100餘年前才被髮現被證實,朝聖者、拜訪者從世界各地來到心中的聖地藍毗尼,而我是在這個地方開始懵懂地意識到:傳說中的佛陀是神,也是真實存在過的一個凡人,他有父母、有家、有童年,會饑餓、曾困惑,最終成為了登上神壇的佛。而我的好奇心從藍毗尼出發,冥冥之中生出一個普通游行者的佛祖情結,之後一直努力嘗試繼續去探索他的生平。若干年後,我終於如願到訪了佛陀生命中另外三個重要的地方:
印度 的 菩提伽耶 、野鹿苑和拘屍那揭羅。
而我之所以知道藍毗尼,不得不說起一位年齡和我母親相仿的佛家老 菩薩 ,是她在初見之時告訴我藍毗尼是 尼泊爾
一個很美麗的地方,在其後十餘年的時間當中我們有緣成為忘年之交,她是照亮我生命其中一個重要的人。探尋佛祖人生軌跡的旅行游記專門獨立成篇,籍此祝福她老人家身壯力健,長命百歲~也祝福陪伴我走過旅途的每一位同伴皆能得償所願,平安健康。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藍毗尼園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藍毗尼園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中華寺
↑藍毗尼位於 尼泊爾
南部台拉平原的藍毗尼是釋迦牟尼的誕生地,據說迦毗羅衛國凈飯王夫人摩耶產期將臨,按當地習俗回娘家分娩,途經藍毗尼時,在一棵婆羅樹下生下了釋迦牟尼。15世紀末,因為外敵入侵該地區受到重創退回到了一個蠻荒年代。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來此朝拜並建
石柱 留念。 石柱
在1896年被考古學家發現,在此後多次的勘查發掘中,又發現了不少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籠多王朝時期的遺物,這些有著古老的歷史遺跡標記了誕生地的真實性。有力地說明瞭佛陀涅磐之後藍毗尼花園被轉變成一個朝聖的地方,那些在藍毗尼被挖掘的文物和文化沉積論證了佛陀涅磐後朝聖者光臨此地的事實,人們所豎起的
石柱 、雕像等遺跡和那些值得關註的文字記錄為這聖地增添了莊嚴感。
↑阿育王石柱
↑藍毗尼園
↑藍毗尼
↑藍毗尼藍毗尼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可愛”,是如同 麥加 、 耶路撒冷 的著名佛教聖地,藍毗尼與 中國 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中國
唐玄奘西行取經時經過這裡,並且看見了阿育王柱記錄在《大唐西域記》。藍毗尼不是 麥加
,這裡沒有讓人難忘的建築,沒有荷槍實彈的戰士,只在停車場附近有個簡陋的集市。即使是穿著藏紅色袍子的僧人到了這裡,也會買個紀念品回去,然而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一定會感受到這個地方自帶氣場的獨特魅力。
↑藍毗尼園
↑摩耶夫人祠
↑藍毗尼園藍毗尼著名的景點包括摩耶夫人祠、水池、阿育王 石柱 、博物館等。
↑藍毗尼園下麵照片石摩耶夫人祠,外牆前後由紅色變成了白色。裡面保持著原址的磚石基座,還有一塊砂岩雕刻著佛陀降生的場景。
↑摩耶夫人祠
↑摩耶夫人祠
↑摩耶夫人祠
↑摩耶夫人祠阿育王 石柱 在摩耶夫人祠旁,經常有信眾圍坐周圍誦經。
↑阿育王石柱藍毗尼花園的水池和古老的無憂樹,據說摩耶夫人和佛祖都曾在此沐浴,參觀期間也見到僧侶和信徒在池裡沐浴。
↑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經幡飄揚的藍毗尼花園,有個當地小女孩在古老的無憂樹下守著燭火,後來再去又見到了她,長大了~
↑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藍比尼花園飄揚經幡
↑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各國佛教徒先後在藍毗尼修建寺廟。其中最為莊嚴雄偉的當數我國修建的中華寺。
↑中華寺
↑中華寺以下是外國在藍毗尼修建的寺廟
↑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 中華寺里的行者第一次去藍毗尼,當時那裡沒有賓館酒店,我借住在中華寺的客堂,每天聽晨鐘暮鼓,和出家人一樣三餐吃素,跟隨他們一起去參觀摩耶夫人祠、阿育王 石柱
等景點,到野外叢林探訪佛教遺址,旁聽方丈講解心經。寺廟的生活條件雖然遠不及家裡,第一次經歷這樣生活方式的我並無障礙,一住就是將近一個星期。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中華寺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中華寺中華寺沿襲 中國
清宮式建築風格,是採用多種現代和傳統材料建成的仿真古典建築。各殿堂採用鬥拱飛檐式,施以五彩遍裝彩繪。金黃色的琉璃瓦,古典的廊柱在紅牆黃瓦的襯托下顯得端莊雄偉、清麗挺拔。整座寺院顯得既和諧統一,實用美觀,又虛實相濟,錯落有致。寺廟集建築、園林構思於一體,禮佛區內栽有姿態挺拔、葉茂陰濃的樹木,以烘托佛寺靜穆的氣氛。禪院和生活區內種植有各種花卉和富有詩情畫意的觀賞性樹木,還不失生活情趣開闢了一塊實用的菜地,到處洋溢著“禪房花木深”的幽靜氣氛和怡人情志。
↑中華寺
↑中華寺
↑中華寺
↑中華寺
↑中華寺
↑中華寺
↑中華寺
↑中華寺當年中華寺里有主持懷善法師師徒四人,1996年法師被派往 尼泊爾 參與中華寺的設計、籌建工作。中華寺是應 尼泊爾 國佛教界邀請、以 中國
佛教協會名義在國外建造的第一個佛教寺院。為了把中華寺建成既能代表 中國 民族文化特色、又能體現當代 中國
風貌的佛家道場,經過遍查典籍,多方參研,力使方案趨於完善。經過數年的緊張施工,占地面積25600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積19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988平方米,既體現皇家宮殿的富麗堂皇、又能展現
中國
梵剎清凈道場風貌的中華寺在2000年竣工。中華寺所在的藍毗尼開發區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已有17個國家先後建造了30多座寺院,這裡不僅是宗教文化的集中地,也是各個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窗口。
↑中華寺藍毗尼一年當中相當一部分時間非常炎熱,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寺廟還沒有空調,物質和藥物都比較匱乏。可以想象來自 中國 的幾位法師在異國他鄉的 尼泊爾
所面對的困難和艱辛,在心裡敬佩在修行路上努力向前的這些行者。法師們除了料理寺廟的日常事務,還根據佛經的記載到實地開展調研活動,作為 中國
向世界傳遞愛的使者,向當地人弘揚善念、提供藥物治療等幫助。
↑藍毗尼園
↑藍毗尼園
↑中華寺 在叢林探尋佛祖的歷史蹤跡清晨我隨著中華寺里的一眾人等出發深入郊外的樹林,去探尋歷史的痕跡。首先在朦朧的晨霧中看到一座磚砌的建築物,如今只有部分保留下來。這是佛陀出家前居住的皇宮,很多地方只剩下了建築物的地基部分。爬上遺址最高處,往下看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當時皇宮的建築佈局。而最吸引我的是用以裝飾的磚質圖案,經歷千年依然保存完好,線條優美清晰。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從皇宮遺址出發穿過大片油菜花田,路過小村莊看到簡樸的農戶,然後再來到一個小樹林。裡面有一些樹木高大蒼老,它們的根部被鋪上整齊的磚塊保護起來。在古樹的附近又見到只剩地基的一個建築遺址,據介紹這個地方是原來應該是寺廟。看得出來地基被整齊地修複過,有少量沒有用上的殘缺磚塊依舊在旁邊原地堆放著,從磚塊的斷層中能清晰看到裡面夾雜的稻草桿,遺址區域用木樁和幾條鐵絲圍起來,裡面乾凈整潔。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在寺廟遺址的附近圓形磚砌的建築,是佛陀的父王凈飯王的墓。墓的主人就是那位在佛陀身上傾盡愛和心血的慈父,如今的鄉村田野就是當年釋迦摩尼佛作為王子的迦毗羅衛國的所在地。
↑藍毗尼
↑藍毗尼在尋找歷史遺跡的旅途中,我們在小樹林見到了裡面居住的苦行僧。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我們在田野和村莊裡走走停停,接近黃昏的時候,來到田野中央被圍蔽的兩個小亭子,一個亭子裡面保護的是一根斷開的阿育王 石柱
,它被平放在地上,漂亮的孔雀圖案形態優雅,文字清晰可見。另外一個亭子則是一尊釋迦摩尼佛像。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下麵這根比較完好的阿育王柱矗立在藍毗尼花園,公元前321年 印度 孔雀王朝崛起,其國王篤信佛教,經常去藍毗尼朝拜。公元前245年,他在藍毗尼立起一塊 石柱
,1896年被髮現,如今被髮現的這些 石柱 所記載的文字有力地證明瞭藍毗尼作為聖地的歷史地位。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石柱上面刻的銘文紀念阿育王到藍毗尼拜訪,銘文包含了五行字和90字母,據考證大部分學者認為應該是婆羅米文字和巴利語,銘文意思大致如下:阿育王,神的所愛,在他第二十年的統治下,親臨拜訪。釋迦牟尼佛在此誕生,所以豎立了一
石柱 用來敬拜和紀念。因為世尊在這裡出世,藍毗尼村征收的稅減少至只有八成。
這些 石柱 和文字記錄的發現標記了藍毗尼作為佛祖誕生地的真實性和重要意義。 心中有佛,眼中有光在藍毗尼村莊抓拍的人物的照片我最為滿意,後來我還在 尼泊爾
不用時間同一個地點嘗試拍過同款,但是總是缺少了點什麼。我期初一直以為是當時的光線或是攝影設備的緣故,後來才明白是我想多了,他們眼睛里的光,那是我在其他地方沒能拍到,他們註視的原來並不是我的鏡頭,他們眼中看的是我身邊的人,來自
中國 弘揚佛法和善良的法師,他們臉上由衷的笑容發自千年以來對佛家子弟的善意和歡迎。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聖地的田園暮歸在藍毗尼探尋古跡的幾天,經過森 林邊 沿的村莊,從這裡可以通往佛陀當年出家之後修煉、頓悟和說法的 印度 地區。 中國
唐代玄奘法師也曾到達藍毗尼,並把在這個地方看到阿育王住等見聞記錄在《大唐西域記》裡面。
也許,佛陀和玄奘也曾經過我到的這些村莊,穿過這片樹林,看到過田園暮歸,那時的夕陽一定跟如今一樣,那麼美。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這些村莊雖然簡陋,但是男男女女的成年人都在忙碌著農活,孩子們被收拾得乾凈漂亮,在田間開心玩耍,連地上堆滿牛糞的茅草桿也能拍出個歡天喜地。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藍毗尼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藍毗尼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藍毗尼 從加都一路而來陽光燦爛的記憶藍毗尼距離加都約300公里,離高塔姆佛陀機場20公里,和距離 印度 邊境(蘇那利)有27公里。每日都有六趟的日常航班從 加德滿都
飛往高塔姆佛陀機場,飛行時間只有35分鐘。我從 加德滿都
乘車,中間走走停停,在路上參觀了兩所學校,孩子們喜歡圍坐在戶外,在燦爛的陽光下學習,成年人也喜歡在戶外、在河邊頂著太陽聊天發獃。我們從早晨出發駕車西行,在陽光燦爛的
日照 下,跨越恆河上游的巴格馬提河,一直到黃昏日落時間才到達藍毗尼,這一路的記憶在多年後依然充滿光亮。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加德滿都距離加都比較近的一段孩子們基本都在學校,生活條件比藍毗尼山區的孩子要好。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加德滿都參觀學校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自助遊攻略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溫暖的河谷陽光燦爛的日子,又見到一所學校,孩子們還是大多喜歡待在戶外讀書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
↑加德滿都 願靈魂披上袈裟關於釋迦牟尼的生平,在早期佛教的典籍中沒有完整記錄。以下關於這位聖人生平的文字摘錄於我很喜歡的杜繼文老先生主編的《佛教史》一書:
”佛教創始人名悉達多,姓喬答摩,出生於古 印度
的迦毗羅衛城。大約生活在公元前565—前486年。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喬答摩出身於剎帝利種姓,是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死,由姨母摩訶波閣波提撫養長大。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學習《吠陀》經典和五明。後與覺善王女耶輸陀羅結婚,生子曰羅喉羅。20歲離家,到處尋師訪友,探索人生解脫之道。
關於喬答摩出家的動機,佛教的傳說不完全相同,有說是因為他看到了人體的醜惡;有說是因為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從當時社會考察,可能與他經歷了亡國滅族的慘禍有關。傳說佛陀布教,曾得到拘薩羅國波斯匿王的贊賞。但該國大臣利用波斯匿王不在國內的機會,發動政變,擁立他的兒子毗琉璃(即毗盧擇迦)為王,不久發兵消滅了釋迦的國家。當毗琉璃王興兵方行之日,佛陀曾於路上勸阻,但未
成功
。被殺“釋種”,“積屍如莽,流血成池”。喬答摩曾聽到釋氏五百婦女被戳含苦稱佛的聲音,他無可奈何,唯有遣比丘為他們說法:“羈纏五欲,流轉三塗,恩愛別離,生死長遠“。階級關係的劇烈變化和戰爭的頻繁,加劇了社會的不幸,當是促使喬答摩產生消極厭世思想的主要原因。
離家之後,喬答摩先到 王舍城
郊外漫游,跟隨數論派先驅阿邏邏迦羅摩和鬱陀迦羅摩子學習禪定。數月之後,感到不滿。他不否認禪定的作用,但認為禪定不是目的。接著他嘗試通過嚴格的苦行發現真理,尋求解脫。據說,他當時認為:摩擦濕木不能生火,摩擦乾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經過苦行,清除體液,才能悟出真理。於是他逐漸減少飲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後來七天進一餐。他穿鹿皮、樹皮,睡在鹿糞牛糞上,有時卧於荊棘上。六年後,身體消瘦,形同枯木,卻依然沒有發現什麼真理。
喬答摩由此認識到苦行並不能獲得解脫,開始凈身進食。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 伽耶 (今 菩提伽耶
),坐在畢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據說,經過七天七夜,終於悟出了“四諦”的真理。這標誌他真正覺悟成道了,因而被稱為“佛陀”,或簡稱“佛”,意思是“覺悟者”。這一年他35歲。此後他就一心轉向傳教活動,歷時45年,直到去世。他的活動地區主要在摩揭陀、拘薩羅和跋者三國,東面最遠到過瞻波,西面最遠到過摩偷羅(今馬土臘)。當時這一帶經濟文化發達,沙門運動高漲,新的宗教團體和哲學派別大多在這裡活動。
傳說佛陀在成道後,首先趕往婆羅奈城郊的 鹿野
苑,尋找曾隨他一道出家的阿若橋陳如等五位侍從,並向他們講說“四諦”之理。由於從不同角度講了三遍,佛史稱作“三轉法輪”。佛陀還主張要堅持“中道”原則,即既要避免極端苦行,又反對任情縱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脫的“正道”。這是佛陀首次宣講佛法,所以也稱為“初轉法輪”。橋陳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義,成為他的首批僧侶,號“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動似乎很有規律,他黎明起床,坐禪靜思,近中午時,外出乞食。有時在午飯前訪問某些沙門。中午飯後,到聚落外的靜寂處坐禪沉思。黃昏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傳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是漫游、佈道,雨季停止旅行三個月,稱為“伐沙”(坐夏)。
佛陀的這種生活方式,當是早期僧侶的生活縮影,後來就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規則、戒律的雛形。
佛陀傳教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商道。《長阿含經·游行經》比較系統地記載了佛陀成道前由北向南所走的路,以及入滅前由南向北走的路,這兩條路很少偏離當時的商道。佛陀常年來往於摩揭陀國的
王舍城
和拘薩羅國的舍衛城,這裡沙門運動特別活躍,傳說頻毗沙羅王之弟迦留曾召集“九十六種外道”舉行大齋。當時的王室是沙門運動的支持者,佛陀的傳教就一直得到商人和王族的支持。他有兩個最重要的經常說法的住處,一處在舍衛城南的詆園精舍,這是拘薩羅國富商須達多(給孤獨長者)佈施的;一處在
王舍城 的竹林精舍,竹林是迦蘭陀長者所贈,精舍是頻毗沙羅王出資建造。傳說佛陀悟道,從菩提樹下站起來,首先向他奉獻食物的也是兩個商人。
佛陀在傳教中經常與“外道”沙門辯論。據佛典記載,佛陀總是在辯論中取勝,使他們紛紛皈依佛教。有一次佛陀走在 鹿野
苑的路上,遇到一位“邪命外道”沙門,佛陀對他說法,表示自己已經成道,這位“邪命外道”搖頭離去,走上另一條路。佛陀的道理並沒能使一切人信服。
佛陀於80歲時逝世。據說他逝世在拘屍那迦城(在 印度 北方邦
境內)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邊的婆羅林中。關於他一生的傳說,很難肯定有多少真實的成分,不過從中大體可以看出早期佛教僧侶的一般生活情景,這有助於對佛教基本教義的理解。“尼泊爾
從藍毗尼出發,游歷了佛祖的凡間之所,卻至今未成為佛教徒,我看到佛陀去過的那些地方如今的樣子,從此想象他當年的生活,至於佛陀的思想體系,他關於人生解脫的學說,我還遙遙不及地停在了門外。在我心中不著急去追究為何,只是由始至終地堅持,無論是佛、耶穌,又或是先知,只要引領人心向善向美,就好。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記得我很欣賞的蜂蜂凱叔曾在他的游記中寫過一句我印象深刻的話:”有些人,身處紅塵,靈魂卻已披上了袈裟“。願旅行路上一路走來的我們,終能成為這樣的”有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