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旅遊攻略
  • 春假暴走紐約一周,26000字美術館攻略+30個私藏網紅卡點,大放送!

春假暴走紐約一周,26000字美術館攻略+30個私藏網紅卡點,大放送!

紐約自助遊攻略
11.不要忘了官方網站如果說大都會是個寶藏,那他的官網 ****** 就是個online的寶藏,關於大都會的所有信息都能在這裡找到。地圖、導覽、藏品介紹、活動等一切你想要的關於大都會的信息,幾萬幅館藏高清免費照片,甚至全球的藝術史年表,詳細到每一個地區,學術論著都沒這麼細。所以,來之前建議深度探索一下官網。 我的12個小時深度“走馬觀花”路線我的參觀時間:周四11-17點(6小時)、周五15-21點(6小時)

我的參觀路線:

周四(21日):直接上2樓- 亞洲 藝術- 美國 之翼-羅伯特收藏館- 歐洲 繪畫藝術-現當代藝術-19-20世紀 歐洲 繪畫藝術- 中東 藝術

周五(22日): 希腊 羅馬 \- 大洋洲 、 非洲 \- 歐洲 雕塑與裝飾藝術-武器盔甲-中世紀藝術- 埃及 藝術館-大都會商店

如此安排理由
1.逆行人少,一般人最多的是一樓的 希腊 和 埃及 館,因為方便,而且很多導覽也是一樓開始的。二樓 亞洲 藝術區相對人少很多,逆行,能夠避開人潮,方便自己走的更快。

2.情緒投入,二樓開始的第一個廳是 中國 展廳,用最充沛的精力和最大的好奇心看自己最能看得懂的東西,即使看的太投入忘了時間,錯過了其他館也沒關係,至少國寶看了不少,值。

3.一個不落,用兩個半天的時間幾乎走完了全場,看到了50%左右的highlight,但是羅伯特、 歐洲 繪畫、中世紀、 歐洲 藝術基本都是走馬觀花。但是不遺憾,畢竟,這裡這輩子不知道還會刷多少次。
番外:當代藝術小白入坑指南在所以藝術階段中,我還是最喜歡當代藝術。為什麼?因為門檻“低”啊。

近代以前的藝術都是油畫雕塑為主,需要一整套的藝術史觀,要瞭解藝術家、流派、畫法、架構、造型,也要懂得顏料和金石的化學性及其主要產地、製造工藝,更需要熟記 歐洲 歷史、 希腊 神話、宗教故事、人物史事,沒點深厚的歷史積累和藝術素養,還真不能說自己看懂了。不然你問那些看過《蒙娜麗莎》的,不抄襲百度百科的話,有幾個能說點出門道的。更不要說古代 中國 的士大夫書畫了,自己沒寫過畫過,不讀點四書五經,不通識 中國 歷史,能說自己看懂的,除了天才100%是在裝X。所以看似普羅大眾的審美觀足以看懂的油畫,其實大多數人都只是看了一眼,僅此而已。

而骨骼輕奇的當代藝術就不一樣了啊,毫無技法可言,結構與造型全靠開腦洞,創作材料的之豐富之誇張之不敢想象只會讓你把眼鏡跌到買不起,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甚至味覺的觀賞性都極強,有大量的互動性,以至於某些時候觀賞的你我他本身也是藝術品的一部分。唯一一點的要求就是,歷史常識還是要有點,政治素養要高(不是每天打卡學習強國的那種),不然年代久一點的作品會不太能get到G點。 那如何入門?看不看靠心情,入不入門全靠緣分。至少密恐症患者起碼是接受不了草間彌生、名平晃和的,但我就不一樣了,我就是看了草間彌生才突然意識到自己還能有這麼個愛好。另外很多人多氣味過敏的也不行,畢竟總有些展品會散髮出奇奇怪怪得氣味;膽子小的也不行,這個世界上大白天也很詭異的就是美術館了,奇特的造型、詭異的BGM、空曠無人的展館,不嚇人都難。當代藝術入門的首要因素就一個字——愛。來了,看了,覺得“哎喲,不錯喲”,然後一個新世界的大門開啟了。

當然現在的很多當代藝術展商業性很強,以能幫助小姐姐們拍出刷爆朋友圈/ins的自拍照為首要目的,那些有的雖也叫展,但真的只是個自拍背景。即使是真的藝術家或者團隊的作品,也更多的突出流行性、社會性與商業價值, 比如 來自 英國 的《雨屋》、 日本 teamlab的作品等。那如何判斷是真藝術還是假藝術?我在國內發現一個共性,有策展人的都會有一定學術性的真展,其他的都是賣賣門票拍拍照而已。當然街頭塗鴉大神班克斯大神除外,至今沒人見過真身,其作品雖有拍賣,但卻沒有展覽這一說。 都看點什麼門道?1.看角色:當代藝術有三個不可缺少的角色——美術館、策展人、藝術家。

A 美術館(有時候不限於美術館本身,會拓展到各種地方)是藝術品的陳列空間。需要註意一點的是美術館和畫廊的區別,畫廊是出售藝術品的“商店”,它的意義是為了出售藝術品,陳設什麼的不重要;美術館是為展示、陳列藝術品為存在的地方,性質上有公立、私立、公益性之分,與收不收門票無關,畢竟保潔阿姨的工資要付,看一個展覽或一個作品不能夠脫離空間本身,畢竟當代藝術的尺度很極端,大的可上天(如蔡國強《天梯》數百米的炮仗),小的得用放大鏡(如約翰列儂爬上梯子用放大鏡看到了小野洋子的畫,一見鐘情),當代藝術館的空間都很大,MoMA例外,因為他展出的以畫作為主。所以很多美術館建築本身也很有看點,如惠特尼的露臺、 新當 代的白色建築、古根海姆的螺旋走廊。 北京 的尤倫斯, 上海 比較出名的龍美術館(西岸館)、餘德耀、大煙囪PSA等都是優秀的美術館,特別是龍美,展覽水準相對國內同行極高。

B策展人,幾乎所有的當代藝術展覽都有策展人,策展人是與大眾最近的人(對的,並不是藝術家本人),他幾乎只為觀眾負責,這個觀眾是普通大眾以及收藏家,因為他要根據展覽面向的核心觀眾(要賣畫還是賣票的問題)、展覽的意義和目的選定展覽的主題,利用自己的商業、藝術界人脈和學術積累去組織一場展覽,決定哪些藝術家的哪些作品入選,展覽如何陳設,觀展路線如何規劃,如何作序,怎麼寫導覽,如何幫助藝術家擴大影響力等等,類似於電影導演+製片人的概念。很多時候策展人的水平就決定了這個展覽的水平,特別是雙年展、聯展、主題展。當然由於我們的國情,當代藝術創作自由度有限,而濫竽充數的又冠絕全球,策展人的水平一般不咋地,很多重要的展覽都是國外的獨立策展人,在看一場展前多差一下策展人的背景會助於理解。

C藝術家,他算是角色當中最重要也是最不重要的一位,這個和古典繪畫藝術大相徑庭。繪畫藝術中觀眾要欣賞畫風、技發,所以藝術家本人是觀眾探討的核心。但是當代藝術由於精彩紛呈,藝術家多如牛毛, 紐約 、 上海 一抓一大把,普通觀眾這輩子可能也就只會在某個展覽的角落看到一件作品,卻很難有機遇再見,探討也沒必要。除非他有自己獨特藝術語言,並以此引領一派成為大師(如何識別大師?看他有沒有在重要美術館辦過個展or回顧展or參加過國際性雙年展,目前國內的雙年展就 上海 還有點水平)。需要探討一下藝術家本人的OS,那就需要多瞭解一下他的生平、駐地、創作史、常用的媒介和語言。生存環境決定了他的思維,駐地環境會和作品息息相關,創作過程的成長,常用媒介和語言就是自己的“畫風”。特別是成長年代的重要政治和社會事件(這就是我前面說的政治素養),這會成為他藝術批判的源泉,也是他們思想的根基,十分有助於理解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和藝術家的表達。正所謂“批判的才是當代的”。

2.看媒介:通俗的來說就是用什麼形式表達,當代藝術有繪畫、裝置、影像、行為、多媒體等豐富的藝術形式。

繪畫主要體現在材料 比如 布面丙烯、紙本設色、綜合材料等等,用顏料、用金屬、用垃圾、用標本、用食物甚至用人(嚇人不)。裝置在現代藝術範疇包含了雕塑,當代藝術在大多數來看可能就約等於裝置藝術,主要是因為裝置藝術的侵入性,驚人的尺度和體量,放飛自我的材料,極強的參與感互動性。影像多數就是奇奇怪怪得視頻和照片,大多數藝術家都喜歡黑白膠片拍攝(顯得出世吧也許),很多行為藝術也會用影像記錄,結合裝置布展進行展示。行為藝術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展覽上很難看到,一般都是通過錄像。多媒體算是近幾年 新興 的媒介,互聯網時代的必然,典型的如前面說的 日本 teamlab,在一堆感應器上運行程序來與觀眾互動,呈現出絢麗的畫面。

3.重要性:所謂的重要性,就是藝術作品或藝術家的創新性、批判性。

創新除了體現在前面說過的媒介創新,更重要的是語言創新,可以看成是“畫風”的創新,藝術家用什麼元素、材質、符號、造型、色彩等去表達才是看點。 比如 杜尚的《泉》顛覆了之前的繪畫形式,賈科梅蒂的《大都會》顛覆了之前的羅丹,約翰凱奇只有禁止符的音樂《4分33秒》,安迪沃霍爾用複製得來的《金寶罐頭湯》,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標誌性的人物造型等等。批判性通俗說來說就是自己的哲學立場是什麼,代表一個什麼主義(虛無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存在主義?),想要批判哪種社會性的或者自然性的時間,已經對自己對人性的探討,人性的原罪還是閃光點。語言獨特,畫風強烈,批判現實的藝術家才是好的藝術家。像葉永青這種抄襲的絕對不行,創造性解讀的挪用和抄襲是兩碼事。

4.情緒:當代藝術是“觀念的藝術”,重要的不是藝術本身,而是作品傳達出來的“情緒”。

是內斂的還是蓬勃的,是深沉的還是熱烈的,是實在的還是虛無的。在參觀當代藝術作品時,靠近藝術品,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困惑的是什麼,參與的是什麼,這才是當代藝術對於參觀者意義。所以參觀一場當代藝術展,就如同進行了一場大腦冥想,是神好的放空自己、修複大腦、愉悅身心的機會。 如何判斷一件好作品?結合前面說的,重要的場館、知名的策展人、革命性的藝術家,基本出來的都是好作品,相信自己嘗試著去理解、去體會、去思考、去享受吧。當然誰都有馬失前蹄、偷個懶、吹吹水的時候,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家也不例外啊。另外還有一種展覽叫藝術博覽會的,如果你去這種商業性的藝術品交易展(畫廊們年度歡聚的日子),那基本上你看到的作品都可以現場侃價直接買走。

好了,祝大家 紐約 觀展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