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旅遊攻略
  • 2018春節晉冀自由行(2):中國石窟藝術寶庫--大同雲岡石窟

2018春節晉冀自由行(2):中國石窟藝術寶庫--大同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第六窟(釋迦佛洞)第六窟,釋迦佛洞,建於公元471-494年。該窟為中心柱窟,雕飾富麗。窟內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層,高15米。上層四面各鐫一立佛二 菩薩 ,四角鏤雕大象承馱九級樓閣式方塔;下層四面開龕坐佛。窟內四壁上層環列立佛十一尊。窟頂格狀、格間可見騎乘各種動物的多臂多首天神。窟內現存反映釋迦一生的佛傳故事畫三十餘幅,集中表現了佛主從誕生到出家、弘法等一些列具有標誌性幾年意義的場面。這些故事畫雕刻,結構合理,手法簡樸,為犍陀羅藝術東傳的新創造,彌足珍貴。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第五、六窟前建有氣勢恢宏的窟檐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第五、六窟是一組雙窟。窟前建有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因岩結構,與山崖等高,朱紅柱欄、琉璃瓦頂、氣勢非凡,巍峨挺拔、蔚為壯觀,是明代雲岡八景中的雲岡摩雲。原來雲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數因戰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第五、六窟現存窟檐重建於清順治八年,為宣大總督佟養量主持修建。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第六窟是孝文帝為其祖母馮太后祈福而開鑿,以精巧著稱。因其富麗堂皇被譽為雲岡石窟第一偉觀。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堪稱世界雕刻藝術史上的奇跡。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前室拱門兩側神像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第七窟(西來第一佛洞)第七、八窟是雲岡最早的雙窟。建於公元471-494年,窟具前後室,主室平面呈橫長方形。窟內造像胡風漢韻,交相雜糅,東西文化在這裡發生了最絢爛的撞擊與交融。第七窟明窗兩壁為比丘樹下參禪思惟像。北壁上層大龕正中為交腳 彌勒 菩薩 ,兩側為倚坐佛像,下層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南壁長方形帷幕龕內,六身高髮髻供養天半跪相對,端靜秀麗,風姿綽約,素有“雲岡六美人”之譽,是西域造像融入東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頂摹仿木構建築中的平棊藻井,24對飛天圍繞盛開的蓮花飄然曼舞。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第八窟(佛籟洞)
第八窟(佛籟洞)建於公元471-494年,窟門西側雕騎乘孔雀的鳩摩羅天,五頭六臂,顏若童子,踡發喜笑,手中或托舉日月,或執弓箭,左下手當胸持斑鳩。具有濃郁的異域風情。東側騎神牛的摩醯首羅天,三頭八臂,面型渾圓,兩側小頭戴尖頂帽,主臂一手叉腰,一手持谷穗,其餘支臂或托日月,或執弓箭,或提如意。多首多臂天神像造型來源於古 印度 ,原為婆羅門教神祇。該組雕像為雲岡石窟所獨有,反映了早期佛教雜密兼容的特征。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第九窟(阿閦佛洞)第九--十三窟俗稱“五華洞,因後世施泥彩繪而異常絢麗,這組洞窟營造於北魏孝文帝時代。窟像漢風轉濃,具有鮮明的 中國 化、民族化特色。
第九、十窟是一組雙窟,前後室的結構、漢式殿堂佈局。窟門列楹柱,面各三間。柱雕千佛,柱雕承以獅、象,蔚為壯觀。
第九窟(阿閦佛洞)建於公元471年——494年,第九窟窟門,仿 中國 傳統無殿式建築。兩側對稱式布龕,中西合璧,具有濃重的裝飾意味。窟內四壁分層布龕,造像題材多出於《法華經》。窟頂格狀,格內雕團蓮或飛天。八夜叉體魄建碩,力舉萬鈞,單手承托橫枋。後室北壁主像雕釋迦牟尼,東西兩壁各一脅侍 菩薩 。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第九窟後堂主佛釋迦像,面相方圓,右袒式的服裝。東西兩壁各雕一脅侍 菩薩 。 西北 壁下層雕鑿附有榜題的分欄長捲式畫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圖,手法簡樸。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第十窟(毗盧佛洞)第十窟(毗盧佛洞)建於公元471-494年,前室北壁明窗與拱門之間, 須彌山 層巒疊嶂,山腰二龍交纏,山間有茂密的林木和競奔的動物。外側,阿修羅天單腿盤坐,多頭多臂,手托日月。東西兩壁各雕三間式屋形龕,龕內佛像面相慈和, 菩薩 神情恬靜。閻浮樹下,半跏坐思惟 菩薩 ,一手支頤,沉於四諦。窟門東西兩側金剛力士,頭戴鳥羽冠,手持金剛杵,表情和善。後室主像為 彌勒 菩薩 ,東西兩壁各一脅侍 菩薩 。南壁為表現釋迦因施善教、降服外道的因緣故事龕。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第十一窟(接引佛洞)第十一窟(接引佛洞)建於公元471-494年。第十一、十二、十三窟為一組。第十一窟內中心塔柱上下兩層,樣式樸拙簡約。下層四面均一立佛,正面立佛兩側另有二脅侍 菩薩 ,細頸瘦腰,神態溫雅,為遼代補鑿。西壁屋形大龕內七立佛,波狀髮式,面型 豐潤 ,形體高大,華衣飄逸。東壁上層 太和 七年(483)造像題銘,全文共337字,是雲岡石窟現存時間最早、文字最多的題記,書體端樸高古,寄巧於拙,是平城魏碑書法的精品。窟內四壁龕制紛雜,無統一規制,約系北魏民間集資續鑿。
龍門石窟自助遊攻略
↑雲岡石窟 第十一、十二、十三窟原在同一建築的窟檐下,即為天宮寺。
第十一窟為塔廟窟,是雲岡較早出現的中心方塔式洞窟。窟內中心塔柱上下兩層,樣式樸拙簡約。上層南面為 彌勒 菩薩 ,其他三面為倚坐佛像。下層四面皆以立佛雕像出現,正面立佛兩側另有二脅持 菩薩 ,細頸瘦腰,神態溫雅,為遼代補鑿。 第十二窟(離垢地菩薩洞)第十二窟(離垢地 菩薩 洞)建於公元471-494年。俗稱“音樂窟”。 前後室窟,前室外壁上方鑿窟檐,窟口列楹柱。前室北壁最上層天宮伎樂十四身,分別演奏吹指、齊鼓、排簫、琵琶、橫笛、琴、五弦、篳篥、箜篌、腰鼓、義嘴笛、法螺等樂器。門楣上一組舞伎群,動作連貫,氣韻奔放,是人間舞姿的藝術再現。窟頂逆發形伎樂天,體格壯碩,具有北方少數民族性格特點。該窟內樂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樂隊的組合形式,集中體現了北魏宮廷樂隊風貌和社會音樂制度,是研究 中國 古代音樂史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