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平寧的美

十一天的 意大利 旅程在長假的尾聲告一段落。
有方考察團隊在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教授汪原的帶領下,
從 羅馬 、 佛羅倫薩 、 威尼斯 、 維羅納 、 米蘭 一路走來,
體驗了廢墟上的古 羅馬 遺址,
領略了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建築、雕塑、繪畫上的傑作,
難得的是,這些作品幾百年來保留完好。
徜徉其中,與歷史碰撞、交匯,
想象從壓抑的中世紀到思想異常活躍開放的文藝復興時期,
想像布魯內列斯基、達 芬奇 、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提香這樣的大師,
如何通過自己的才華,創造一個無比瑰麗的世界。

有方將自己的建築旅行稱為——行走中的建築學。除了開拓眼界,用自己的身體親身與建築、空間發生關係以外,更是在路上特別組織兩次講座,以及自由討論。此次 意大利 之旅,汪原教授分別在 佛羅倫薩 和 特雷維索 兩地,就 羅馬 的 聖彼得 大教堂、斯卡帕進行了兩場精彩講座。而團員在旅行尾聲,也分享了各自的體驗、感受。

斯卡帕美到極致的詩一樣的作品給人的感悟太多了,雖離開了展館,但那些詩一樣的空間仍浮現在眼前,讓人無法忘懷。我感覺他的展館不僅僅是美的形式,已經和建築里的作品融為一體了,分不出誰是誰的舞臺,那些沉睡了幾百年的石膏像因為他巧奪天工的光線而複活,他說他要抓住天空的藍色。而他豐富的建築空間因為有了那些別出心裁設置的雕像,或背影,或平視,或仰視,讓觀者不知不覺中繞著作品走動,這個流動的空間是作品、人和建築共同創造的。

徜徉在斯卡帕的展館中,那些殘損的雕像仿佛複活了一樣在和你對話,這是因為斯卡帕為觀者和作品創造了一個距離,創造了一個全方位觀賞的流動空間,因此對話便產生了。那些藍天瀉下的光線催活了雕像,它們在靜靜的展示著自己的美,在訴說著自己的故事。而此時,建築已經隱去,只留下了人和那個雕像。人看著雕像,雕像看著人,一個穿越歷史,一個走向未來。展覽的最高境界完成了。而創造這個境界的幕後推手便是斯卡帕用空間、光線、和細節創造的建築物。

是的,斯卡帕創造了一個詩一樣唯美的展館。他說:必須有雙重思維,三維思維—像一個強盜,一個思索著的想要搶劫銀行的人的頭腦—對所有正在發生的事情理解專註的張力。斯卡帕用這樣的思維和專註創造了交響樂般的作品。他鼓勵你要專註看作品,要思考,要和作品對話,完成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我想,這就是斯卡帕所要留給觀眾的,他和那些創造雕像的藝術家一樣偉大,都啟迪了我們的心靈。

前往布 里昂 家族墓園的村徑,經過了葡萄園,寂靜中可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墓園是布 里昂 夫人為紀念亡夫而委托斯卡帕設計,1978年建成,未料迎來了第一個葬禮即斯卡帕本人。布 里昂 夫婦長眠於此。遠處教堂傳來了鐘聲,天邊薄媚鑲一縷金,墓如島,連接是橋,人還是孤島,橋是胡相思橋,深邃雋永難言。誠然風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明晰,凡清晰想著的人,也便能明晰地寫著。斯卡帕令人難忘。行人難駐久。

感謝有方,組織如此有深度的文化建築之旅,讓我這門外漢也能對建築美學和藝術略懂一二。這樣的文藝復興之旅,的確有太多的啟發,從 羅馬 鬥獸場的斷牆修複的痕跡,到斯卡帕古堡博物館里各種現代材料與歷史建築的遺存並置,無一不體現了 意大利 民族過去與現在對歷史的尊重,人文精神的延續以及旺盛的創造力。
古老與現代,人文與建築在每個細節處述說著和諧的故事。 圖拉 真廣場的遺跡,巧妙地變身當代藝術館,在古老的走廊里剛剛遇見著藤編的晚禮服現代女模,一拐彎又撞上角落處遺落的古 羅馬 殘雕,讓人一會迷失在古老的過去,一會又夢回當代,這座古老的建築簡直象個魔法城了,這樣的古跡實在太有意思,讓觀者有太多的參與,不像 中國 的多數古跡遺址,和觀眾總保持著距離,實在值得借鑒。

而斯卡帕的古堡博物館更是發揮到了極致,他利用建築的每個幾何空間,繼續施展魔法,調控著觀者的身眼,似乎每個古老的藝術品複活在古老的博物館被創造性地打破對稱平衡的每個空間,目光所及之處無一不是完美的畫面。

帶著女兒參與,相信這樣的藝術建築之旅,有很多課堂上書本里無法學到的東西,希望創造的種子能更多播在幼小的心靈里,而未來有望矣。
我過來 意大利 的初衷是“回歸設計的原點找尋啟示” 。然而當滿眼的歷史如此厚重時,根本看不過來,也理解不盡,實在無力倉促的給“啟示”做一個漂亮的總結。稍稍能理順的僅是“原點”一詞丟來的叫做“需求” 的轉譯,用堅固的材料搭建遮蔽的空間這是生活的需求,通過建築形制的創造表達等級這是權利的需求,勾畫場所氛圍、涌現新思潮這是精神的需求… 各種需求隨時代的變遷雜糅呈現 ,最後如同一捆捆乾柴扔進火堆 ,升騰起某個人或者某群人心中的盛景 “設計”是承接這盛景的器物,最終應運而生了建築與城市的脈絡。

誰說圖形與結構非得對稱稱,誰說樓梯非得這麼那麼下,誰說門窗非得那樣這樣開,誰說牆體非得無縫拼接?這是我對布 里昂 墓園的初感。

以游客的身份逛一圈,體會是贊嘆。贊嘆圍牆的質朴和肅穆,贊嘆圖案的完美,贊嘆流線的自由舒暢,贊嘆細緻入微的雕琢。奧利維蒂展廳里汪原教授講的,我在這裡切身體會。關於大家都看得見的也不必多說,至於那些難以被髮現的角落裡蘊藏著的精妙,或許也只有自己發現的瞬間才能領悟—斯卡帕對空間的塑造手法和謎樣的詩意。如一處不起眼的轉角,後面藏著通往地下設備間的小樓梯,狹窄得只能容下一個瘦子通過,卻也保持著與整體統一的設計風格與精湛的處理手法。斯卡帕用婉轉含蓄的語句將這段樓梯區別於公共 通道 的同時又讓這成為整個墓園的一處細節。而正是這些精心營造的細節共同成就了斯卡帕令人贊嘆不已的作品。

以使用者的身份我又重新將墓園走了一遍,這次的體會是感嘆。漫步在生命的道路上,由生至死,這條路並非筆直指向的,所以墓園入口的樓梯不與道路對齊。布 里昂 夫婦墓室上下呼應的弧形曲線像是一隻半開半合的眼睛,祥和寧靜地看著墓園的中心也看著低矮圍牆外的美麗世界。極具斯卡帕特色的流水小景是生命長河的隱喻,而在這裡,沒有了流水裝置,一切歸於平靜。止水終結在布 里昂 夫婦墓前,節點上躺著一朵未凋零的玫瑰。
在我看來,動態圓的圖案也有無窮符號的影子,當藍色的圓與紅色的圓產生交集,它們至死不渝的愛便走向了永恆。將這些看在眼裡,死亡所帶來的悲傷灰飛煙滅,只有感嘆那從陰沉天空灑下的光透過纖薄的 大理 石窗,在地板上書寫的故事。斯卡帕的燭火熄滅了,但燃燒時流下的蠟卻永遠地留在了這世上。

空間是一種需要用身體去閱讀的語言,人與建築的聯繫需要用身體去建立。唯有親臨場地,用身體體驗建築的尺度,於移動中理解三維的空間結構;唯有親臨場地,觸摸建材紋理,眼見真實的光線,感受其空氣溫度和濕度,才有可能完全地認知場所。

建築是詩意的,詩中有抽象的語言,包含隱喻的語言,跟隨有方學術領隊解讀建築師的語言,用無知的雙眼虔誠地觀察,移步換景亦是行行遞進,終於,聽見場所的聲音,得到理解超越了物質性,靠近了建築本身的意義。
米蘭自助遊攻略
米蘭自助遊攻略
米蘭自助遊攻略
米蘭自助遊攻略
米蘭自助遊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