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冼星海大街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 廣東 番禺 (後改為 廣州 市南沙區欖核鎮),出生於 澳門 , 中國 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
1926年入 北京 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 上海 國立音專學習音樂。1929年去 巴黎 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 卡斯 。1935年回國後,積极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 延安 ,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
1945年10月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無情的病魔讓冼星海病逝於 莫斯科 。
阿拉木圖 ,這個讓冼星海飽受苦難的城市,在他生命的最後歲月又給了他無比的溫暖和無窮的靈感,讓他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為中哈兩國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1940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冼星海從 延安 前往蘇聯,為大型紀錄片《 延安 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影片製作陷入停頓,冼星海回國受阻。1942年底冼星海又輾轉到了 阿拉木圖 ,打算從那裡回國,但也未果。

在 阿拉木圖 ,冼星海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貧病交加。 哈薩克斯坦 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在一次音樂會上見到無家可歸的冼星海,決定收留他。雖然拜卡達莫夫生活也不寬裕,但仍給冼星海提供棲身之地。

拜卡達莫夫一家能領到的食物非常少,但全家仍把冼星海當自己人,和他分享有限的食物。拜卡達莫夫的女兒拜卡達莫娃回憶說,冼星海為人謙和,經常給她吹口琴,拉小提琴。冼星海不忍心連累拜卡達莫夫一家,將隨身攜帶的所有值錢的東西變賣一空。為了購買食物,他甚至變賣了被子和視之為生命的音樂書籍。

拜卡達莫夫非常欣賞冼星海的音樂才華,推薦他到北方的科斯塔奈市音樂館做音樂指導。1944年初,冼星海離開拜卡達莫夫家前往科斯塔奈。科斯塔奈氣候嚴寒,冼星海衣著單薄,難以抵禦那裡寒冷的天氣。儘管如此,冼星海經常同當地同行去偏遠山村巡迴演出。在 哈薩克斯坦 期間,冼星海拖著羸弱的身子夜以繼日地工作,創作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等作品。他還創作了大量哈薩克民族音樂作品,其中包括歌頌哈薩克民族英雄的交響詩《 阿曼 蓋爾德》。

磨難和嚴寒最終擊垮了冼星海,一次去山村演出時他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革命無產者聯合會決定將冼星海送往 莫斯科 救治。即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冼星海仍念念不忘音樂創作。他要求蘇聯友人帶些五線譜到醫院,以便將創作靈感隨時記錄下來。1945年,冼星海不幸病逝於 莫斯科 ,年僅40歲。

拜卡達莫娃說,父親當時只知道帶到家裡的那位落魄的 中國 音樂家叫黃訓,其他一無所知。當冼星海病逝後,父親才從當地報紙上得知黃訓就是 中國 傑出音樂家冼星海。雖然冼星海和拜卡達莫夫已不在人世,但拜卡達莫娃和冼星海女兒冼妮娜仍延續著父輩們的友誼,她們書信不斷,親如姐妹。

為紀念冼星海, 阿拉木圖 市將拜卡達莫夫家附近的一條大街命名為冼星海大街,併為冼星海豎立紀念碑。紀念碑以蓮花為造型,碑體下部蓮葉層疊,上部蓮花綻放。紀念碑上鐫刻著冼星海的簡歷以及交響詩《 阿曼 蓋爾德》的第一行樂譜,以此緬懷冼星海,並感謝在危難時刻向他提供無私幫助的 哈薩克斯坦 人民。
哈薩克斯坦自助遊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