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旅遊攻略
  • 我的游記和攝影《緬甸古城蒲甘:那些光陰斑駁的萬千佛塔》發表於2016年12月號《環球人文地理》

我的游記和攝影《緬甸古城蒲甘:那些光陰斑駁的萬千佛塔》發表於2016年12月號《環球人文地理》

【我的預約】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環球人文地理雜誌》第十二期封面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篇首跨頁,照片均由我拍攝。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游記第二頁正文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自助遊攻略

我的游記和攝影作品《 緬甸 古城 蒲甘 :那些光陰斑駁的萬千佛塔》發表於2016年12月號《環球人文地理雜誌》,小小紀念一下。

預約游記 通道 : http://www.mafengwo.cn/note/activity/appointment/ 我的游記《那些光陰斑駁的萬千佛塔間》( 蒲甘 游記)
伊洛 瓦底江畔的國度啊,
有沒有人曾為你的輝煌而歡呼?
有沒有人曾為你的衰落而哭泣?
我走入你的靜謐,呼吸著你的滄桑,
撫摸著你的胸膛,赤腳感受著你的脈動,
除了悲涼,我更多地體會到了你心胸無限包容的寬廣。
你曾經微笑得如此迷人,
但歷史迎面,將你卷入那一場場浩蕩,
你在雨後拭乾自己的淚水,
逆來順受,隱世深藏,不聲不響,
用你那更為超世的眼光,繼續笑看蒼茫。
何時才能止步,何時才能回歸,
這早在菩提樹下就有了定論。
一切如清晨的霧靄,一切如清晨的炊煙,
在一個個輪迴中,靜靜飄蕩。
昏暗而逼仄的石階 通道 盤旋而上,頭頂上方有光的地方便是佛塔的基座平臺了。幾步之間,一個狹長的平臺就呈現於眼前。此時此刻,我正站在瑞來陀佛塔(Shwe-Leik-Too)之上,迎著西南半島溫熱的風; 舉目四望,遍地寶剎散落在遼闊的 蒲甘 平原上,真可謂“手指之處,皆為佛塔”。我的心底抑制不住生出一種感動,世間的一切美譽在這一刻都顯得蒼白無力,唯有靜靜佇立,時間都仿佛凝固了,只有當微風偶爾拂過面頰,才令人意識到時間仍在分秒流逝……。似乎每位到訪過 蒲甘 的游人,在面對這一片蔚為壯觀的佛塔之森時,心底都不免生出一個疑團:“這片恢宏磅礴的古佛塔群,究竟是由誰人發起修建?又是因何而建?何以能夠達到眼前所見這般之難以想象的規模?”

塵封千年的歷史,為這片大地蒙上了厚重的面紗,萬千佛塔星羅棋佈於其間,形成世間罕見的佛教文化遺跡。公元849年, 緬甸 統一之前的 蒲甘 王國於 緬甸 中部建國。 蒲甘 城是王國的舊都,位於 伊洛 瓦底 江西 岸與親敦江的交匯處。這個小城最早由 卑謬 人於公元105年建立,遠遠早於 蒲甘 王國的建國時間。公元847年,第一任國王披因比亞在此 大興 土木建立城邦,後來成為一國之都。公元1057年, 蒲甘 王朝的創建者阿奴律陀以求取三藏經為名,南下攻取直通國,俘獲大量巴利文經典和僧侶,學者和工匠3萬人。阿奴律陀聘高僧阿羅漢為國師,改革宗教。使小乘佛教在 蒲甘 迅速發展,重用俘獲工匠,吸收孟人先進生產技術來促進手工業發展,這都為後來統一 緬甸 奠定了基礎。接著,他轉而西征,控制了阿拉乾北部, 東北 部的撣人部落紛紛稱臣納貢,至此完成了 緬甸 的第一次統一。

蒲甘 平原上曾屹立著13000座佛塔,而當地民間傳說中的數量則達到了448.6萬座。千百年來的天災人禍,這些佛塔歷經劫難,現今仍餘有2300座佛塔和416座佛寺。 蒲甘 佛塔集 緬甸 , 東南亞 各國和 印度 之大成,其塔寺建築之精美,氣勢之恢弘,堪稱 緬甸 佛教建築之巔峰。相對於 東南亞 其他熱門旅游國家,軍事政府執政,長期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得 緬甸 一直以來都保持著比較低調的姿態。近年,隨著民主化進程的推進,這個國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行者的到來。

7月初的一天,從緬北名城 曼德勒 出發,經過6小時的巴士顛簸,我們到達 蒲甘 時正值午後最酷熱難捱的時侯。太陽炙烤著大地,眩目的日光讓人幾乎無法睜開眼。這個位於 蒲甘 東北 角的小鎮是 蒲甘 的主要居民區,也是眾多經濟型旅館,酒吧餐館的聚集地,來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大多選擇這裡作為游覽遺址群的根據地。鎮子不大,塵土飛揚的街道和集市充滿著濃烈的 緬甸 鄉村生活氣息。在這裡居住,可以讓人在舉世聞名的景觀之外,收穫一份真實而又生動的當地生活體驗。

娘 烏鎮 的地理位置優越,從鎮上向西騎車20幾分鐘就可以來到老 蒲甘 。笠日清晨,乘著一輛小馬車,我們開始了一天的 蒲甘 遺跡之探索。距娘 烏鎮 最近的,也是去老 蒲甘 路上所必經的瑞喜宮塔,是我們此行的第一站。瑞喜宮塔是 蒲甘 唯一的石砌佛塔,它是 蒲甘 的千萬佛塔之祖,也是最大最受尊崇的一座,為早期佛塔建築的典型代表。塔頂高聳,塔身帶有很多裝飾。塔周圍有無數小塔和亭閣,十分繁複華美。坐在馬車上的我們遠遠地就看到了這座渾身覆蓋著金箔的,高達51米的大 金塔 ,在清晨的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芒。它由阿奴律陀王和江喜陀王共同建於11世紀 蒲甘 王朝初期,距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前後歷時31年建成,是 仰光 大 金塔 的原型。相傳在這座佛塔基座內部,還供奉著錫蘭國王贈送的一顆釋迦牟尼的佛牙舍利,一尊 中國 贈送的玉佛和竺多般大帝饋贈的一件佛陀的額飾。據說當年錫蘭國王向阿奴律陀王進獻佛牙時,阿奴律陀令一隻白象載著佛牙,在白象停駐之地修建此塔以供奉佛牙舍利。

蒲甘 早期的佛塔(公元850年-1120年)深受 印度 影響。公元1044年,阿奴律陀王在統一 緬甸 後,重用在征服直通國時俘獲的孟族能工巧匠,在 蒲甘 大興 土木修建佛塔。因此瑞喜宮塔的形制又深受孟族文化影響。 蒲甘 的佛塔,無論大小,在整體結構設計上都充分體現著佛教的世界觀。瑞喜宮塔便是其中的代表:佛塔最下層的四方形基座代表著阿鼻地獄,中間八角形一層象徵著人間的浮世紅塵,再上方梵鐘形的一層則象徵著諸神所在的天界,而塔尖部分則象徵著眾 多佛 教徒所追尋的超脫生死,擺脫六道輪迴之苦的至高境界—涅槃。如此設計是為了將佛陀的教育融入佛塔。每當 蒲甘 的信眾抬頭仰望它的時候,便能將佛的教誨瞭然於目,銘記於心。這些佛塔時時警醒著世人:“要想擺脫輪迴之苦,達到塔尖的功德圓滿之境界,就必須意志堅定,艱苦修行。”

從瑞喜宮塔向西繼續乘馬車十幾分鐘,就可進入老 蒲甘 地區。老 蒲甘 是 蒲甘 遺跡的核心地帶,其中佛塔最為密集的區域主要分佈在娘 烏鎮 至老 蒲甘 的良蒲公路兩側。 蒲甘 王朝最後一座緬式寺廟:悉隆敏羅寺(Htilominlo Pahto)就位於這一區域,是游客必訪佛塔之一;金字塔形外觀十分醒目,由悉隆敏羅王(公元1211年—1234年)於公元1218年在他被選為太子的地點修建。當時選太子的過程遵循了 蒲甘 王朝的傳統:候選人環繞於一把插在地上的白傘四周,傘傾斜方向的人勝出;此習俗後來被悉隆敏羅王廢除,之後的王位繼承人則由御前會議決定。作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和學者,權利欲淡泊的悉隆敏羅王把國家朝政全權交予御前會議管理,他本人則熱衷於修塔建廟。除此寺外,他還主持修建了馬哈菩提寺,並完成了父王開建的喬多波陵寺(Gawdawpalin)。悉隆敏羅王統治期間, 蒲甘 王朝開始走向衰敗。他在位期間,信眾捐獻的免稅廟產日積月累,導致國家稅收急劇下降,到1287年王朝傾覆時,整個 緬甸 三分之二的耕地都歸寺廟所有。

悉隆敏羅寺為紅磚建築,主塔為 須彌山 形的金字塔結構,直刺藍天的塔尖象徵著上天世界的中心,周圍若干副塔逐級簇擁於四周象徵著四方大地。整體結構美觀大氣,牆面有磚雕花飾,牆下方有浮雕佛像。塔寺內的迴廊空間很開闊,牆上繪滿了風格淳樸的壁畫,順著這處廊道可以望見一尊披著金色袈裟的坐佛像。
馬哈菩提寺(Mahabodhi Paya)則是悉隆敏羅王主持修建的另一座佛塔。它建於公元1215年,是 蒲甘 地區唯一仿照佛陀初轉法輪之地— 印度 菩提迦耶的那座著名建築而修建的塔寺。外形在整個 蒲甘 遺跡中獨樹一幟,為 印度 孟加拉風格佛塔。主塔為三角形,塔身雕刻著密密麻麻多達500個以上的小佛龕,四周幾座副塔環繞。下方長方形塔基座外側整齊排列著三層石雕佛龕。佛龕,佛像與牆面浮雕十分精美。甚至在朝拜者目光所不能及的塔尖處也雕刻著精美的佛像。對於 蒲甘 人來說,馬哈菩提寺能夠讓他們日日頂禮膜拜那遠在 印度 的遙不可及的聖地。

如果說起 蒲甘 的地標性佛塔建築,則非達賓紐寺莫屬。這座 蒲甘 最高的佛塔外觀 方正 ,金色尖頂。建築風格與同為“ 蒲甘 雙塔”的另一座—阿南達寺極為相似,這兩座塔寺都是阿拿溫薛胡王(King Alaungsithu,公元1113年-1163年)修建。達賓紐寺塔高67米,是一座白色灰泥建築,建於公元1144年,共有七層塔壇,是由一大一小兩個正方體塔殿重疊而成的複合式結構,整體呈金字塔形。頂部中央聳立著塔尖塗金的主塔,直指蒼穹,象徵著世界的中心。主塔四周有六層小塔逐級向主塔收攏,高低錯落與主塔互相呼應。除主 塔塔 尖塗金外,其餘小塔均為白色。塔內供奉著一尊巨大的磚砌佛像。塔壁刻有著名的巴利文長頌石刻。達賓紐寺是觀賞 蒲甘 日出日落的極佳地點,塔內盤旋而上的 通道 可直達第七層塔壇,但如今所有樓梯已被 緬甸 政府封閉禁止游客攀登。

蒲甘自助遊攻略
↑瑞喜宮塔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 蒲甘 雙塔”的另一座—阿南達寺(Ananda)為方形白色金頂佛塔,同樣為金字塔形結構,但它的塔瓶與塔身都為金色。塔基座也不似達賓紐寺那樣 方正 ,而是像撐開的傘面那樣逐級延展開來,整體造型更顯靈秀與流暢。它位於達賓紐寺東側,以佛祖釋迦牟尼的弟子阿南達的名字命名。由江喜陀王於公元1090年下令修建;以平衡和諧之美著稱,被譽為 蒲甘 最優美的寺廟。阿南達塔寺高約70米,每邊長約60米,建築平面佈局呈 希腊 十字形,可謂體量空間相當龐大,造型美觀而建築結構卻相當複雜,尤其是四方基座加倒梵鐘的造型堪稱典範,是 緬甸 早期佛塔建築和雕塑藝術的代表作,之後的 蒲甘 地區其他寺廟紛紛仿造它的形制而建。基本構建是最外層為正方形院牆,每一面牆正中都各有一門,其中西面為主入口。從西,北,南三方院門都各有一長廊通往中心的阿南達塔,建築立檐上有多層火焰形山牆,金色的主塔猶如從火焰中升起的花蕾,據說這是仿照了 印度 佛塔的樣式。白色的外牆長期經過雨水的沖刷,形成斑駁的紋理,呈現出時間的痕跡之美。

行走於阿南達塔寺高挑的迴廊中,仿佛闖入了一個清修之地,似乎要迷失於其中。不經意間,這座寺院的標誌性建築—一尊高近10米的貼金釋迦牟尼立佛像就映入眼帘。這是 蒲甘 最大的佛像,以整棵 大樹 雕刻而成。雖然貼在佛像錶面的金箔千百年來已被更換了無數次,但佛像優美的姿態卻被完好地保存下來。事實上,阿南達塔圍繞中心佛塔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呈十字型分佈有四個巨大的拱廊,廊洞內各有一尊高度近10米的巨型立佛像。分別為:西方釋迦牟尼佛,北方拘留孫佛,東方拘那含牟尼佛,南方迦葉佛。如此佈局,可以使朝拜者從四方參拜佛祖。當朝拜者走入廊洞,從遠處初看大佛顯得祥和慈悲,但當人們走到佛像腳下仰頭望去,立佛的法相卻又顯得無比莊嚴,令人對佛法心生畏懼。威嚴的佛仿佛正凝視著腳下的芸芸眾生,世間的一切醜惡在他眼中無所遁形,莊嚴的法相,無言中勸導了信眾多行善事勤加修行。塔殿迴廊內雕刻有佛祖圓寂浮雕像,上面貼有金箔。內殿和塔基外共有1183塊以佛本生(佛陀的生平故事)為內容的浮雕。四個主廊洞之間相連的迴廊兩側的牆壁開有小佛龕,供奉著1304尊小佛像。牆壁上繪著精美的佛本生壁畫,這些壁畫並非單純起著裝飾作用,更多是為了方便那些不識字的信眾瞭解佛教教義和經典,將佛法以更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從而方便佛法的傳播弘揚。

蒲甘 遺跡中基座面積最大的佛塔:達瑪央吉塔(Dammayangyi Pahto),在當地人的心目中卻是一座“不祥之塔”。塔基座為邊長90米,塔高49米。塔內有 通道 直達塔頂,整座佛塔由大塊紅磚砌成,磚間沒有水泥粘合卻嚴絲合縫得連針都無法插入。整體造型不似其他佛塔般塔尖直指蒼穹,倒更像中美洲瑪雅金字塔的層層堆疊的平緩造型,最頂處是祭台一般的平臺。阿南達寺,達賓紐寺和達瑪央吉寺這三座塔寺分別為父子兩位國王所建。前兩座為仁厚愛民的國王阿拿翁薛胡王所建。為了篡奪王位,其子拿勒胡王將年邁多病的父王趕出王宮,軟禁於瑞古意寺,並最終在那裡弒父奪取王位。誰料此後拿勒胡王夜夜心神不寧,頭痛失眠,時常夢見他父王鮮血淋漓地站在他面前怒視著他。一日,他夢見佛祖對他說,只要為父王建佛塔供奉,毛病自會消失。公元1167年,達瑪央吉佛塔開工興建,殘暴的拿勒胡王對工程質量極為苛刻,稍不滿意便對工匠處以刑罰,甚至砍手殺頭。如今寺廟中還保存著當年使用過的一塊砍手石。暴君拿勒胡王在位僅三年就被刺殺,工程因此荒廢,甚至連塔基座上的塔尖都還沒來得及立上去。種種驚心動魄的傳說,使得這座佛塔籠罩在“不祥”的陰影之下。

宏偉氣派的拱門,結構複雜的主體建築,迷宮一般的迴廊,使得達瑪央吉寺猶如一座神秘的古堡。從拱門下方進入寺廟,高高的外牆內是一個很大的院落,達瑪央吉佛塔金字塔形的外立面有著撲面而來的氣勢,乍一看上去竟仿如一張沉鬱的臉。步入達瑪央吉佛塔的內殿,寬兩米多的高闊迴廊映入眼帘,牆上開窗的位置幾近天花板處,交疊的微弱光束透過這些不大的開窗,在斑駁的瑞喜宮塔牆壁上形成迷離的光影。行走於其中,仿佛瞬間穿越回幾百年前。那些能工巧匠的身影似乎依然在迴廊間忙碌著。倏忽間,牆壁上的那些色彩早已黯淡,線條已然模糊的壁畫仿佛一下子鮮活靈動了起來。廊道內通往內佛堂的門已被封住無法進入。據說弒父的拿勒胡王就被刺殺於這間佛堂內,後人覺得比較恐怖,因此將它用磚石封住。達瑪央吉寺內左右兩側各供奉著一尊佛像,據說左側年長的就是被兒子篡位並謀害的阿拿翁薛胡王,而右側就是有弒父之罪的兒子拿勒胡王。將兩位弒父悲劇的主角塑造成佛像並供奉於此,其中寓意實難琢磨,這是否寓意著:在無邊的佛法面前,干戈也能化為玉帛?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蒲甘自助遊攻略
↑他冰瑜塔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蒲甘自助遊攻略
↑達瑪央吉佛塔 蒲甘 人祖祖輩輩尊奉佛塔,日日不忘頂禮膜拜。王朝覆滅至今已有700餘年,森森佛塔,微微廟宇間隱約透出榮耀不再的落寞。一切應了那句佛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個昔日強盛無比的王朝,勢力範圍一度向南達到緬南的直通國,向北直搗史稱南詔國的 中國 雲南 大理 ,向西征服了阿拉乾北部……然而,所有輝煌,卻仿佛在彈指一揮間幻滅成夢幻泡影。只在高聳的塔尖,飛舞的檐角和斑駁的牆面間殘存著昔日的尊嚴。這些佛塔之森經年累月佇立於此,仿佛虔誠的信徒們堅定的信念,依舊不離不棄地守護著這片聖地。

蒲甘 王朝統治的千百年間,貌似是統治者們先後建造了這些佛塔。然而,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 蒲甘 現存近3000座佛塔中僅有不到30座為歷代國王所修建。那麼,如此數量驚人的佛塔群究竟為何人所建?又是何以達到今日之規模呢?

位於老 蒲甘 的考古博物館內,收藏著一些 蒲甘 的佛塔寺廟修建之初所立的石碑,有點類似於今日的“奠基石”。石碑上雕刻著佛塔修建的供養人姓名,身份以及修建時間。通過解讀碑文,考古研究者發現:除了少數可以考據的由歷代國王修建的大型塔寺。大多數佛塔“奠基石”只刻著供養人的姓名,卻未透露身份,據此可推斷: 蒲甘 大部分佛塔的供養人,極有可能是普通的 蒲甘 百姓。

在阿奴律陀統一之前的 蒲甘 王國,教派繁多,國民主要信奉一種叫做“阿利教”的萬物有靈論與大乘佛教相融合的教派。這是一種教規鬆散,存在很多陋習,甚至宣揚“只要吟唱咒文,殺親之罪亦可赦免”的極端教義的教派,它使國家陷入混亂不堪的局面。阿奴律陀對這種墮落專橫的教派一直十分不滿。在繁多的教派中,他尊奉戒律森嚴的上座部(小乘)佛教為國教,堅信其有益於匡扶社稷,振 興國 家。為了弘揚佛法,他率先 大興 土木廣建浮屠,之後的歷代君主紛紛效仿。一座石碑上記載著某位王室成員建塔之初的細節:“付鐵匠4銀幣,畫匠7銀幣,雕匠20銀幣,粉刷匠2銀幣……”。透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當時的統治者在建造佛塔時,並未通過強制勞動,而是以雇佣的形式支付工錢。百姓通過農耕和商業活動所得的財富以稅收的形式上繳國庫,國王通過廣建浮屠,將財富以工錢的形式支付給參與工程的百姓,如此一來,一部分百姓便積累了財富,這些虔誠的 蒲甘 百姓堅信佛教教義中所說的“有付出就有福報”。他們並未將勞動所得全部用於改善自身的生活,而是用於捐助佛塔的建設。如此這般,難以計數的佛塔繁星般綴滿了 蒲甘 大地。在 蒲甘 王朝的歷史上,通過積德行善的行為,財富不斷流轉,曾一度產生了一個沒有貧富差距的社會體系。記載著當時 蒲甘 繁盛景象的一塊石碑上,有這樣一段話:“眾國之中, 蒲甘 王國最為宜居,百姓不知危險為何物,無病無災,幸福喜樂,國 富民 殷。與天界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然而,繁盛一時,有著“建塔王朝”之稱的 蒲甘 ,卻由於長期以來廣建佛塔而勞民傷財,僧侶領袖在當時有著可以左右國王的權力,成為寄生階層,大量耕地和塔奴集中於寺廟手中,國勢因此日漸衰敗。而當時為了廣建佛塔燒制磚石, 蒲甘 人大肆砍伐森林,以至於曾經林木繁茂的 蒲甘 平原,變成如今的沙化之地。最終,王朝於公元1287年在元朝軍隊的鐵蹄踐踏下宣告覆滅。

黃昏時分,暑熱漸漸褪去,馬車帶我來到了瑞山都佛塔(Shwe-San-Daw)下,爬上塔頂,與早已聚集在塔頂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耐心等待著觀賞日落奇景。當太陽漸漸隱去耀眼的光芒,只餘下柔和的酒紅色光暈,並緩緩藏身於遠處的佛塔之後,然後漸漸沉入大地, 蒲甘 平原那稀疏的林木和千塔之森變得朦朧起來,最後只剩下一個剪影,映襯著地平線上一輪紅暈。我的內心不禁生出許多感動,那茫茫大地上的大小佛塔,仿如 蒲甘 人心中對信仰的堅定和虔誠,在 蒲甘 平原上牢牢扎下了根基,仿佛佛陀誕生之時,腳印所及之處盛放出的千株萬蕾的蓮花。

回想起在 蒲甘 的短暫時光,腦海裡馬上就能閃現彼時的我在這些千百年曆史的佛塔之森中穿行;在落日的餘暉中欣賞 蒲甘 美景。感嘆於時間能摧毀一切的力量;感嘆人類的渺小與偉大、人類那永無止境的創造力和破壞力,感嘆宇宙間萬物的成住壞空;想象自己是昔日王朝故都中的一個普通人、經歷過人生的愛恨離愁,生離死別。而 蒲甘 ,就是這樣一個印證著佛教世界觀的存在。時間仿佛凝固在那一望無垠的佛塔森林中,而人類最複雜最誠摯的情感仿佛已雕鑿進那一磚一瓦,最後等待時間將它們化為塵燼。
蒲甘自助遊攻略
↑達瑪央吉佛塔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蒲甘自助遊攻略
↑瑞喜宮塔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
蒲甘自助遊攻略
↑蒲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