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初見

澳門
8月3日清晨,我們從三鄉出發,7:10分即抵達拱北口岸,開始通關。由於時間尚早,通關非常順利,僅僅用了10多分鐘,便完成了內地和 澳門 兩個關口的通關手續。
澳門 雖然是個彈丸之地,卻有三個組成部分。其中 澳門 半島是她的核心街區。當年 葡萄牙 人踏上這塊土地,經營遠東貿易,即以此地為根本。所以一直到今天,她仍然是 澳門 人口最稠密、經濟最繁榮、交通最發達的地方,同時也是 澳門 歷史文化遺產最豐富的地方。我們的 澳門 之旅,就是用雙腳來丈量 澳門 半島的徒步之行。
先說說對 澳門 交通的初步印象。
一般地說,內地的街道是比較寬闊的,而 澳門 的街道則普遍狹窄。最寬闊的,就我所見,也不過是雙向四車道。但奇怪地是, 澳門 的行車速度,卻明顯要比內地快得多。 澳門 的街道沒有設置專門的非機動車道。電動車、摩托車與機動車一起,風馳電掣,呼嘯而過。街道兩旁的人行道,則非常狹窄,有的地方只有那麼幾十公分,二人迎面走來,必須側身相讓。人在路邊行走,公交車就從身旁絕塵而去,總有要把人捲走的感覺。
我在琢磨,為什麼街道那麼窄,車速還那麼快。我發現,一方面,路上絕對沒有亂停亂放的現象,道路的利用率達到了100%;另一方面,行人很守交通規則,不會隨意橫穿馬路。人們過街,一般都會選擇紅綠燈口。闖紅燈的現象也是有的,但一定是在沒有機動車靠近的前提之下。人車搶道的情形幾乎杜絕了。因此,沒有紅綠燈的路段,司機完全可以加大馬力開車。
澳門 的車是靠右邊行駛的,有時候乍一看,還以為是無人駕駛車呢,真有點不習慣。還有一點不能不提及,多數情況下,行人過一個路口,需要等待兩次紅綠燈。路中心有一個安全島。與內地相比,行人的路權似乎沒有得到充分尊重。
可能是土地太金貴了,街道的兩側基本沒有行道樹和綠化帶。這也讓人感覺不大習慣。偶爾有幾棵榕樹,粗壯得嚇人,要幾個人才能合抱,把整個人行道都占了去。霸道得很。不過,一個城市的歷史,往往是從這些古老的建築和樹木身上讀出來的。
道路狹窄、建築密度大、綠化率低。從居家角度看, 澳門 並不是一個十分理想的去處。到 珠海 ,我會產生一種“若能生活在這裡,夫復何求”的想法。而 澳門 ,則全不如此。當然,這也是僅僅從直觀印象得到的結論,客觀與否,是有待檢驗的。
逛街的路上,我們進了幾次書店。隨手翻翻,發現有書價普遍比內地要貴,中外文書籍都有。沒有問能不能打折。中文書都是繁體字印刷的。 澳門 和港台三個地方,在堅守 中國 傳統文化這一點上,無論是形式上的文字,還是人倫禮儀方面,都比內地做得好多了。走進 澳門 的大街小巷,滿眼都是繁體字的廣告、招牌、街名,讓人好像穿越時光隧道來到了民國時代。作為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我有一種特別溫馨的感覺。從文化角度來看,這個堅守是很有價值的。當年大陸將漢字簡化,主要理由是漢字難學難寫,不利於掃盲。

大約九點半鐘,我們來到鄭家大屋。尚未到開館時間,我們便先去了附近的西望洋山教堂。
上教堂的路特別陡,有些地方幾乎達到45度角,可是汽車仍然通行無阻。 澳門 的汽車牌號,分成兩排。上面一排,一律是兩個英文字母,打頭的是“M”,估計是“MACAU”的縮寫;下麵一排是分成兩節的四個阿拉伯數,如“25-67”、“66-87”等。數字的挑選比較隨意,以6、8、9結尾的並不太多。 澳門 沒有自己的汽車製造業,汽車一律依靠進口。我觀察了一下,路上跑的車,最多的是 日本 品牌的,你像豐田、本田、三菱、馬自達等等,觸目皆是。此外, 德國 的品牌也不少。還有一些車牌名字我叫不出來。
教堂在山頂上,門朝著東面的海洋。登上教堂前的小廣場, 澳門 半島幾乎一覽無遺。南望氹仔島以及三座跨海大橋,也是盡收眼底。高聳入雲的 澳門 塔,似乎觸手可及。 中國 有句老話,說“天下名山僧多占”。這座教堂的選址,也是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儘管這裡算不上什麼名山,但就視野的開闊而言,卻是別的地方難以企及的。
這是一座典型的西式教堂。正面屋頂上,聖母頭戴披巾,手抱嬰兒。右邊的瞭望塔,三角形尖頂上,一根避雷針直指蒼穹。據說它是引領眾信徒的靈魂進入天堂的。
邁進教堂,眼前是一個可以容納三四百人的小禮堂。主席臺上,坐著一位身著綠色道袍,鬚髮皆白的牧師,正在殷勤地佈道——今天正好是禮拜天。牧師身後的牆上,又有聖母的浮雕,莊嚴靜好。教堂的空間很大,從地面到屋頂,有十多米高。禮堂里擺放著十幾排桌椅,稀稀拉拉地坐了幾十位信徒。他們在安靜地聆聽著牧師的講話。因為說的是英文,我可是一句也沒有聽懂。禮堂的兩翼,高高的牆壁上,各開著幾個拱窗,窗上鑲嵌著彩色的玻璃。窗子下麵的牆上,又是浮雕,每個一尺見方,均是宗教題材的雕塑。我對基督教的教義、神話知之甚少,也就說不清楚這些雕塑的來龍去脈了。
教堂的氣氛莊嚴肅穆,於靈魂的安適和升華,是很相宜的。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經常在這種場合接受熏陶,對於陶鑄人的氣質、品格、精神,應該是大有裨益的。有本書說 歐洲 人無論走到哪裡, 只要安定下來,就開 始興 建教堂,讓靈魂有所安頓。 美國 最古老的教堂,比它的獨立還要早一百多年呢。
我常想,一個人,一個民族,精神有所寄托、靈魂有所安頓,才不至於放辟邪侈,失去底線。從這一點上說,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人民信教,不是偶然的。我雖然不信奉任何宗教,但是對於真正有信仰的人,總是滿懷敬意。我們漢族也曾經有過自己類似於宗教的信仰,不過沒有很好地延續下來罷了。
這座教堂初建於1583年,是 澳門 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從教堂的左側,順著石階拾級而下,是一個小小的休閑之地。三棵碩大的榕樹,一字排開,少說也有幾百年的樹齡。我們在樹下小憩片刻,然後須順著原路來到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在媽閣斜巷旁邊。它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築,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就曾在這裡生活、寫作。整個大屋占地4000餘平方米,由連為一體的十來棟房屋組成,呈長方形,南北方向延伸。正門朝北開放,主樓均為雙屋建築,這是 中國 舊式民宅所少有的。大屋的西南角有一個長方形小廣場, 西北 角是一個小花園,雖然沒有假山池沼,倒也小巧精緻。每一道門的門柱上,都鐫刻著楹聯。對聯的意義,無非是祈求福祉、寄托希望。門窗上有許多花鳥人物雕刻,但不怎麼精細。這大屋是近年重加修繕的。我猜想原來的樣子並不如此。過去大戶人家,在精雕細刻上面,往往捨得花錢,決不至於如此粗糙——這隻是我的猜測。
鄭觀應這個人,很多人沒有聽說過。他寫過一部書,叫《盛世危言》,出版於20世紀初,這部書系統介紹西方國家的政治、科技、軍事、文化,提出變革圖強的政治主張。在清末民初的學術界、思想界,產生過一定的積極影響。順便說一句,他也是香山縣人,與孫 中山 是同鄉。兩個人有沒有交往,我不得而知。
由於昨晚忘了給相機充電,我們在鄭家大屋照了十來張相,相機就突然黑了屏。這意味著後面的景點,只能用手機拍照了,真是無奈!
順著媽閣斜巷一直往南走,大約二十分鐘,就來到了媽祖閣景區。
媽祖閣濱海依山,是 澳門 本土傳統的神廟。裡面供奉的媽祖,是保護漁民的海神。這裡面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媽祖廟在沿海各地都有,它是海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時候,漁民出海作業,常常被肆虐的海浪和颱風吞噬,朝不保夕。所以創造出這樣一個神明來,祈求出入平安,以獲得心靈的慰藉。宗教和迷信,並沒有嚴格的界線,而且殊途同歸。在哲學家眼裡,不免可笑。天真的百姓,往往信以為真。現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海洋天氣預報可以準確預告每一次颱風,然而,神廟的香火併沒有衰微的跡象,反而日益旺盛。究其因,一則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精神安慰總是需要的;二則有些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仍然無法解釋和接受,歸之於天意,大約是最簡單、最有說服力的辦法。
媽祖閣不大,建築小巧玲瓏。遠遠地就能聞到一股濃厚的線香味。游人往來如織。善男信女手執線香,來到神像前,許願、默禱,讓人感覺仍然生活在中世紀。而相機的咔嚓之聲和鎂光燈的閃爍,又明白地告訴你這是一個高科技時代。兩者交織地一起,總有一種滑稽之感。我們一路逛來,也看見不少商戶和住宅門前,安放著小小的神龕,香火繚繞,輕煙裊裊。由此可見, 澳門 人求神拜佛的風氣,一點也不比內地淡。
沿著窄小的石級向上攀登,幾分鐘便來到了路的盡頭。一塊壁立的大石頭上,鐫刻著三尺見方的兩個大字:太乙。糝以朱紅,格外醒目。沿途的麻石上,也刻有各種詩文。大意是勸告世人舍財行善,求福不回。大石上方有一棵巨大的榕樹,根系特別發達,向下伸展,幾乎遮蔽了石頭的右邊半部分。媽閣入口處,一塊巨石上,刻有“利涉大川”四個大字。這句話源於《易經》,比喻剋服艱難險阻,獲得 成功 。用在漁民身上,倒也貼切。
媽祖閣旁邊,有一個海事博物館。把海事博物館設在媽祖閣旁,真是別有深意。博物館裡面,展示的是人類航海史上技術的進步與科技的昌明,“從來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這是科學家們在探索自然奧秘的過程中,給人類留下的寶貴財富。沒有技術進步,媽祖也保佑不了漁民不受海難的侵擾。然而弔詭的是,媽祖閣前門庭若市,而博物館里則門可羅雀。我不相信幾塊錢的門票,就擋住了那麼多游客的腳步。
澳門 的自然、人文景區,全是免費的,而博物館反而要收費。這個做法和內地恰好是相反的。我想,是不是 澳門 人覺得,自然人文景點,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沒有人能夠從中漁利。而博物館要靠政府投入,收點錢無可厚非。況且,一個人進了博物館,多多少少會增長一定的知識。而知識應該是有價的——這都是我的瞎想。我覺得無論風景區還是博物館,不收費最好。景點不收費,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不過,在世界很多地方,這是一個通行的做法,人類遺產人類共享。相比之下,我們的旅游業在觀念上顯得有點落後了。有些部門,把目光盯著門票,以為旅游經濟等於門票收入,而沒有從長遠來考慮問題。其實如果服務搞好了,聚集了人氣,從住、食、購、娛中賺到的錢,會遠遠超過單純的門票收入吧。希望我們在這些方面能夠早日與世界接軌。

香港

久負盛名的 香港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已“心嚮往之”了。 維多利亞 港南岸的建築群,早已作為這個城市的名片,印在了全世界許多人的腦海之中。
本來,2007年的春節前夕,單位上組織赴港旅游,我就有機會一睹她的芳容。然而當時我選擇了 哈爾濱 的冰雪之旅。一來是覺得北行的機會更加難得,尤其是在隆冬;二來呢,當時跟旅行團出游,行動不自由,還有強迫購物的現象。正因為如此,所以我今年決定走自由行的路線。關於自由行,我是最近兩年才開始嘗試的。它的確有一些麻煩, 比如 購票、訂房,安排行程,諸事都要自己去打理。但有一弊必有一利。去哪不去哪,玩多久,購不購物,全憑自己作主,無人勉強。去年的 上海 、 蘇州 之旅,讓我初次嘗到了自由行的樂趣。

八月七日清晨, 深圳 下了一場暴雨。我們一大早乘公交車來到羅 湖口 岸。從七點二十分開始通關。由於時間尚早,加上天氣影響,通關的人特別少,兩邊加起來,不到二十分鐘。一進入 香港 ,就感覺到氣氛的不同,這裡面或者有先入為主的思維在作祟。覺得哪裡都乾乾凈凈,哪裡都亮亮堂堂,連廁所也不例外。
我們在 香港 口岸的服務大廳購買了兩張八 達卡 ,以便搭乘港內的各種交通工具。從羅湖到尖沙咀,要轉乘一次地鐵,共有十二站。上車後,我改變主意,決定直接坐到紅磡體育場,再步行到彌敦道南端的 重慶 大廈。大約一個小時,列車駛進紅磡車站。我在出站口購買了一張 香港 地圖,作為未來三天的全程導游。掏錢的時候,感受了一把 香港 物價的昂貴。為這張地圖雇價30港元,約合人民幣24元。而內地同類商品的價格,只需6元。不過,這份地圖,還附送了兩樣東西。一是一套 香港 主要景區的明信片,共六張。二是一份地鐵、公交線路及票價、介紹主要景點的資料。對於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這種資料是十分有用的。無論地圖還是贈送的資料,印刷都很精美,且用中英兩種文字說明。比照內地同類印刷品,賣個十元錢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價位。

從紅磡火車站出發,沿著暢運道往西走,天正下著小雨。本來打算去參觀 香港 博物館,卻不巧碰上閉館日。拿著地圖在手上,有時候想確定一下具體的路線,立刻就會有人很友好地湊上前來,問你要去哪裡?然後詳細地為你指點。搞得人很不好意思。 香港 路口的設施與 澳門 相同。除了紅綠燈分成兩段,還有方便盲人的醒鈴,有時舒緩,有時急促,代表著不同的含義。這種裝置在內地我還沒有見到過,大約內地的盲人總有人陪伴過馬路吧。我們常說“以人為本”,我想,這種為小眾群體設計的裝置,應該就是典型的以人為本吧。
香港 並非每一個路口都能從地面穿過馬路。從漆咸道南進入梳士巴利道,就要從天橋上通過。而天橋的入口,藏身於一個公交站內—— 香港 為了節省地皮,我所見到所有的公交總站,都設在大廈的底層。沒有人指點,真的不容易發現。費了一番周折。我們總算在九點四十分左右,順利地來到了 重慶 大廈。
重慶 大廈是一棟十五層高的建築。在 香港 這個高樓林立的大都市,可謂渺乎小哉!不過,樓不可貌相。 重慶 大廈的名聲並不小,有些 香港 影片的拍攝,與它有關, 比如 《 重慶 森林》,喜歡看港片的人也許還能找出一些例子。
重慶 大廈位於彌敦道40號,南臨 維多利亞 港。周邊有星光大道、 九龍 公園、太空館、地鐵站、天星碼頭、海港城等景點和交通樞紐。 重慶 大廈的一樓,類似於跳虱市場,商鋪林立。這些商人,來自世界各地,以身穿長袍的阿拉伯人、皮膚黝黑的 非洲 人居多。出入大廈的外國人,據我的目測,總占七成以上。各種聽不懂的牛言馬語,充斥著耳鼓。當你走近一個攤位的時候,那些老外會熱情的向你兜售他們的產品。不過,我從來不會停下來看一看。一是言語不通,二是憑直覺,這些商品水貨居多。說 重慶 大廈像個跳虱市場可以,說它像個小小的聯合國,也未嘗不可。白人商戶沒有看到。但入住大廈的背包客,有不少是來自歐美的白人。
進入大廈以後,找到預訂的青年旅館,著實費了一番功夫。 香港 是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尖沙咀又處於鬧市區,每一平方米的土地都要利用到極致。我預訂的房間在五樓。我們在上樓的電梯門口排隊等候了幾分鐘,上到五樓,出了電梯門,走過兩道厚厚的鐵門,看到一個服務台,滿以為到“家”了。不料拿出訂房單遞過去,坐台的老人看了一眼,說:“不是這裡,你看清楚上面的單元。”我仔細一看,才發現“五F”之後,還有一個“E單元”,而這裡是“A單元”。無奈,只好背起包先下到一樓,打聽、尋覓,好不容易才找到了“E單元”的入口,乘電梯上到五樓,卻怎麼也找不到服務台,電話又沒有信號,一時間陷入一種非常無助的境地。正在著急的時候,一個棕色皮膚的女孩走進來——我判定她是 菲律賓 人——操著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話,同我們打招呼。我連忙向她打聽。她看了看我的訂房單,說了聲“你們跟我來”,然後從樓梯上步行到七樓,在一扇鐵門前停下來。只見她用手按了一下門邊的電鈴,然後,用力將門推開。這道門比樓梯口的還要重。後來我猜,這一重一重的鐵門,除了隔音以外,大概還有防火的功能吧。
“ 菲律賓 女孩”就是旅館的服務員。她在台前用電話呼來了一個接待人員——這時她操的是一口流利的英語。來人是一個黑人小伙子。他幫我們作了登記,驗明證件,然後仍然由“ 菲律賓 女孩”把我們帶到五樓的一間卧室——509。

現在把住房的情況簡單地介紹一下。過了兩重藍色的樓梯門,再穿過窄窄的走廊,來到一扇黑色的防火門前,用入住卡在感應器上刷一下,門就可以推開了。進門以後,感覺就不一樣。門外的走廊是公共地帶,沒有裝修的。而門內則有精緻的裝飾。地面是乳白色的地磚,牆壁是淡黃色的塗料,頭上有白色的弔頂,門內的走廊呈“Z”字形,兩邊各有卧室,共五六間。
推開房門,進入自己的房間,第一感覺是房子確實很小,正如訂單上介紹的那樣,只有八平米。進門的右邊是一張大床,可以睡兩個人。與它垂直而靠著對面窗戶的是一張小床。門左邊是一個小小的洗手間。大小床之間擺放著一個床頭櫃,牆上裝有電扇、空調、穿衣鏡,柜上有電話機、電壺,柜子下麵的木板上擱著一個塑料垃圾桶。整個房間里只剩下大床與廁所之間一平米左右的迴旋空間。房間里沒有一次性用品——這個訂房時已經提示了。洗手間里有一個小巧的洗衣池、一個抽水馬桶、一個沖浴龍頭,牆上還有固定的晾衣架。整個房間的裝飾十分精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就是我看過客房的感覺。住房的小,是早已有心理準備的。319元一個晚上,又是在這樣的繁華之地,這個也可以接受。室內各種裝飾設備的精緻和小巧,都給人一種出乎意料的驚喜。乾凈、精神,每一個角落充分利用,從地面到房頂,都一塵不染。住個兩三天,還是蠻舒適的。
從 重慶 大廈出去,過紅綠燈路口。向南步行三五分鐘,就來到梳士利巴道。右拐彎,即是著名的半島酒店,再往前走兩三分鐘,就是天星碼頭。這個碼頭是 香港 最早的碼頭之一,連接著 九龍 和港島之間的天星小輪,每三五分鐘一班,還有開往灣仔、大嶼山、 珠海 、 澳門 等地的輪船。越過碼頭,沿著維港向東走,不多久就來到了著名的星光大道。
星光大道的格局,很像 上海 外灘。並不寬闊的維港,有如黃 浦江 。對面的港島,從中環到銅鑼灣一帶,高樓林立,形制似陸家嘴,而規模過之。在星光大道上,拍攝港島全景,是最理想的位置。著名的地標式建築——由美籍華人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後起之秀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在陽光的照耀下煜煜生輝。這是目前為止 香港 最高的大樓,有400多米高,看上去比它身後的太 平山 還要高出許多。
沿著星光大道一路走去,沿途的地上,每隔幾米就有一個五角星圖案。圖上有 香港 本地歌星影星的姓名及簽名。已經去世的人——你像梅艷芳、李小龍等巨星,還有塑像,供游人觀賞和憑吊。
香港 的文化底蘊並不深厚。過去港人一直自認為 香港 是一塊文化荒漠。但在自由競爭的背景下,娛 樂業 的發展卻蔚為壯觀。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起, 香港 就成為 亞洲 的影視之都。名人輩出,群星閃耀。為這些已故或健在的人設立這樣一個紀念場所,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本土文化特色,是個不錯的創意。
海邊的陽光格外灼人。維港里各種船舶穿梭往來,汽笛聲聲入耳,游人摩肩接踵,想避開閑人照一張相,幾乎沒有可能。我留心觀察地面,只看到一張餐巾紙。 香港 的游客來自五湖四海。許多人原來生活的環境,未必達到如此文明的程度。可是到了這裡,多數人能夠剋制自己的不良習慣,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說的“入芝蘭之室,久而同其香”吧。一般來說,在一個很清潔的場所,即使素質不高的人,也會自覺抑制隨手丟垃圾的衝動。而如果環境很糟糕的話,大家就不會覺得丟垃圾是一件不道德的行為。
從星光大道回到旅館,在五樓碰見三個白人孩子,都在十七八歲上下,一男二女,每個人都背著個長長的旅行包,正在那裡張皇失措。我估計他們也是因為找不到服務台才這樣子的。他們試圖向我打聽什麼,可是我完全聽不懂,愛莫能助。這麼小的孩子,結伴外出旅行,他們的父母能放心?他們路途上的一切都能自理嗎?我不禁這樣想。不過,我也知道,西方人的教育,自有其 成功 之處,那就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東方人,尤其是 中國 人,對孩子的呵護無所不至,以至於很多人養成事事依賴父母的習慣。

在旅館稍事休息,吃過午飯,我們決定出去逛街。今天下午要去的地方是旺角和油麻地一帶。
出了 重慶 大廈,仍然是先過馬路,右轉不遠處就是公交站台。我們在 澳門 沒有搭乘任何交通工具,在 香港 則先後乘坐過火車、公交車、輪船、地鐵,海陸兼備。這是因為 香港 比 澳門 大得多。
香港 的公交車,就我觀察到的來就,有幾個顯著的特色,一是快捷,二是寬鬆,三是方便。我們想去的幾個地方,都有直達的公交車。我們每次乘坐,都能找到位子。我以為是我特別幸運。後來我聽其他去過 香港 的人說,他們也有同感。我不知道上下班高峰時期的情形如何。
我們要知道, 香港 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7000人,比國內任何城市都要大。加上川流不息的游客,實際的交通壓力還要大得多。在內地各 大城 市交通堵成一鍋粥早已成為常態的時候, 香港 市民卻能獨享交通的便利,幸福啊!

我們登上A1路公交車,前往太子站。上車前,我在車站上研究了一番站牌,也有點意思。 香港 澳門 的站牌,都是以柱狀的形式出現的。有三棱、四棱、多棱、圓柱狀種種不同,可以轉動。上面有各路公交的站名。字體比較小,看起來很費勁。我還註意到, 香港 的公交是分段計費的。但是怎麼執行呢?我們上車是刷卡的。如果我要去很遠的地方,是不是自覺地按要求來刷多次呢?我們坐了九站,只需要刷一次,計5.8港元/人。
我們上車之後,來到頂層車廂,坐在最前排。為的是方便觀看沿街的景緻。身旁一個時髦的女孩,正在用耳機同朋友通話,聲音非常響亮,說的是道地的粵語,速度很快。我幾乎一句都聽不懂。她這種旁若無人的態度,我覺得不文明,畢竟這是公共場所。但是,她的那些音節,宛如瀏亮的歌曲,非常悅耳。從我們上車開始,一直到下車,她的電話粥仍然沒有褒完。我下車後,突然有點後悔,沒有錄下一段來欣賞欣賞。


香港 的街道,同 澳門 相比,也寬闊不到哪裡去。我所見的多為雙向四車道,而且還是主幹道。小街小巷就更其狹窄了,這是沒有辦法的。街上也幾乎看不到綠化帶。但行車速度很快。街上除了公交車、的士以外,別的車子還真不多。據我目測,公交車和的士的比例總在50%以上。社會車輛也以貨運、中型事務車居多,真正的私家車很少
A1路公交車總體上是沿著彌敦道向北行駛的。有時它拐進左邊的街區,有時又鑽進右邊的街區,很快又要回到主幹道來。我們在太子站下了車,然後大致沿著彌敦道兩翼往南閑逛。
來 香港 之前,我特地閱讀了幾本與 香港 旅游相關的書籍。每一本書上都諄諄告誡讀者,在 香港 切莫隨地吐痰、丟垃圾、闖紅燈,否則都將課以重罰。而且一旦出了交通事故,闖紅燈者要負全責。不過真到了這裡,仔細觀察一番,發現闖紅燈的現象雖然談不上普遍,但也非絕無僅有。其中又以外國人居多。我沒有看見誰來制止和處罰。過去常常聽說,外國人的交通意識如何如何強,絕對不會出現闖紅燈的現象,看來是言過其實了。
下午所經過的街區,有 上海 街、廟街、女人街、西洋菜街。這一帶是 香港 中下層消費群體經常來購物的場所。這幾條街,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小街小巷,都在彌敦道兩翼,縱橫交錯,總體上看,像一張棋盤。旅游書上說西洋菜街有幾家舊書店,我來回找了幾次,也沒有發現書店的影子。也許曾經有過,後來因為經營慘淡,就關門大吉了吧。倒是在文明裡的出口處,看到了中華書局。進去看了一陣子書,店裡人氣很旺,估計有人是來蹭空調的。
我發現 香港 的書,遠比內地昂貴。同樣的書,價錢要高出三四倍。

香港 的公共場所是禁止吸煙的,可是在街上吸煙就沒有人管了。我看到幾起當街吸煙的現象,而且很奇怪,都是女性,有的人還非常年輕。一個女孩子站在路邊的玻璃櫥窗下麵吞雲吐霧,好像也沒有什麼顧忌。我總覺得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與 澳門 一樣, 香港 的藥店似乎也特別多,而且兼售奶粉、化妝品,有些店面為了招徠顧客,還打出“政府批准,確保質量”的廣告。

走進幾家手機店,看了看 三星 S5,標價5999港元,直降1000,摺合人民幣仍然需要4000元,並不比內地便宜。不過,內地銷售的同類品牌手機,多半是中外合資企業生產的,這裡的 三星 ,則來自 韓國 本土。至於質量的優劣,就不好評價了。原本打算來 香港 買一臺手機的,也只好作罷。
西洋菜街和女人街,有點像1990年代大陸許多城市風靡一時的下崗一條街,馬路完全被貨攤占據,僅僅留下一條狹窄的、只能容兩個人擦肩而過的 通道 。逛街的人熙來攘往,整個街上幾乎不留任何空隙。這裡以出售服裝、玩具為主,兼營裝飾品,可以討價還價。商戶看上去都是本地人。因為客人來自五湖四海,即使是老太太,也必須懂一點英文才行。我就聽見一個顧客正用英語在跟店主講價錢。當然,國語和粵語更是必備的。說到粵語,據我所知,它是客家話中的一種。由古代南遷的中原人帶來。它保存了許多古漢語的發音,是研究古代漢語發音的重要材料。 香港 、 深圳 的公交、地鐵報站,都會用以上三種語言,只不過順序略有不同。粵語是非常難聽懂的方言。不過,有一段時間,全國許多地方的人以學習粵語為榮耀。因為當時 廣東 的經濟高速發展,使它的語言也強勢起來,向各地輻射。
大街上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家小小的書報攤。這些報攤也是當街擺設的,屬於占道經營。 香港 不知道有沒有城管。在內地,對這種行為城管決不會袖手旁觀。

沿著彌敦道繼續南行,不久來到了 九龍 公園。 香港 的街道綠化率不高,這裡卻是鬱郁蔥蔥,成為荒漠中的一片綠洲。古樹長亭,鳥鳴蝶舞;小橋流水,鳶飛魚躍。漫步其中,使人忘記了身在鬧市,不失為喧囂塵世中的世外 桃源 。
從 九龍 公園西門出去,就是毗鄰的海港城。海港城濱海而建,是 九龍 半島著名的購物中心。六七棟大樓南北向一字排開,大樓之間有 通道 相聯結,首尾好幾百米。海港城內商鋪林立、美食處處。足不出戶,餐飲、娛樂、購物,可以一網打盡。
當夜色降臨 維多利亞 港的時候,星光大道上的游客又漸漸地多起來了。每逢晴朗的日子,晚上八點整,維港兩岸的摩天大廈,會在統一協調的音樂節奏之中,放射出七彩的霓虹燈光,構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這就是著名的“幻彩詠香江”。
海濱的天幕,變幻雲為。藍色的天空,白色的流雲,暗紅的晚霞,映襯著海港和城市建築,遠處的山巒了也由青色變為黛色。城市裡的燈光越來越密集,五色斑斕。中銀大廈多變的外牆幾何形燈光線條,尤其引人註目。這棟地標性建築,不知給多少人留下過美好的印象。今天,它就在我的眼前,那麼鮮活地閃耀,仿佛觸手可及。感動油然而生。目光向右移,不遠處,是國際金融中心,在群星璀璨的港島,可謂一枝獨秀,鶴立雞群。而在燈光造型上,則多少顯得缺乏靈動和變化,也許是它不願把別人的風頭都搶了吧。
入夜的維港,沒有了白天的忙碌和喧囂。巨型的輪船都已入港休息。游艇和天星小輪仍然地穿梭游弋,相比天小輪的朴實形無華,游艇顯得貴氣十足,有的燈火輝煌,有的還扯起風帆,風帆被燈光照射得血紅,格外奪目。


8日清晨,我們從天星碼頭乘坐小輪,五分鐘到達對岸,從中環四號碼頭,搭載輪船前往 南丫島 的榕樹灣。
今天晴空麗日,雖然是早晨,已經感受到了太陽的熱烈,輪船在海上向西行駛。不久即可以看到青馬大橋,那是連接新界和大嶼山的唯一陸上 通道 。大嶼山是 香港 最大的島嶼,整個被山脈覆蓋。在最高的木魚山上,有一尊碩大的佛像,高數十米,坐在船上,影影綽綽可以看見。東邊的海面,是千帆競渡的景象,昭示著 香港 作為東方世界貿易中心的繁榮。一隻通體紅色的快艇,倏地從我們身邊駛過,船尾拖一條長長的泛著白沫的“小河”,隨著快艇的遠去,不久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輪船過了堅尼地海灘,拐個90度的彎,開始向南駛去。船舷左側是港島西岸,白色的建築映襯著綠色的太 平山 ,一點點退後、消失。右側是一個個無名的小島。最小的不到半個足球場大。上面沒有任何房屋,完全被樹林覆蓋,青翠欲滴。成群的鳥兒,時而翔空飛舞,時而棲息在枝頭,好一派優游自得的景象。海水浸泡的地方,是裸露的黃色泥沙,在藍色的海水與綠色的植物之間,划出一條線,顯得格外鮮明。
榕樹灣是 南丫島 上的一個小港灣,大概因為榕樹而得名吧。不過我在島上並沒有看到榕樹,不禁為自己的望文生義而失笑。棄舟登岸以後,步行數十武,即來到一個小小的漁村。說是漁村,卻聞不到一絲的魚腥味。大概村中的百姓早已改行做起了別的吧。據說,許多 香港 的老外因為不堪忍受城市的喧闐,逃避到這個島上來定居。可是,隨著 香港 旅游業的不斷發展,這個昔日僻靜的小島,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游客的青睞,“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塵囂”。但相對而言,這裡的游客還不算太多。
南丫島 也被山脈覆蓋。山上錯落分佈著許多民居,白牆紅瓦,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顯得靜謐而安恬。
我們沿著 盤山 公路向山頂攀登,來到一個人跡罕到的風力發電站。電站旁邊有一座涼亭。站在涼亭上,極目遠眺,港島南岸一線盡收眼底。向南望,無邊無涯的 南海 上,風帆點點。幾個綠色的小島點綴其中。古人所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此情此景,庶幾近之。意氣風發,其樂也融融。
離開小亭,順著來路走十多分鐘,到一個十字路口。右轉,通往榕樹灣;往左,是更遠的索罟灣。我們並不確定前方有什麼風景,但是本著不走回頭路的原則,選擇了左邊的那一條路。
沒有想到,剛下了一道坡,走出一片小樹林,眼前展開的是一個小小的港灣。港灣向南面的大海開放,游人寥寥無幾。近岸處,有沙灘和岩石。早潮已經退了, 日光 照耀之下,沙灘一片潔白。海浪一個接一個撲過來,發出低沉的吼叫。它們翻滾跳躍,撞擊在岩石上,散落成無數的水花。站在岸邊,一不留神,就會把褲子和鞋子弄濕了。海水清澈而明亮,與我兩年前在 寧波 象山 看到的濁黃色海水迥然不同。岩石的某些部位,呈現出暗褐色,仔細一看,只見上面附著海螺的遺體,成片成片地。 天長 日久,它們變成了岩石的一部分。

這個港灣被開闢成一個小泳灘。離海岸幾十米的地方,有一根橫著的浮標線,表示線內是安全的泳區。泳區之內,又有一排排紅色的水球,均勻地分佈於海面。那大概是標志著海水的不同深度吧。這樣一個風景宜人的海灘, 香港 人沒有圍起來收費,真是太不聰明瞭!
游泳的人不多。一個白人女子,帶領兩三個孩子在海水中嬉戲。一名男子,看不清是什麼膚色,仰卧著浮在水面上,活像一具木乃依。近岸處,有一對年輕的戀人,約莫二十來歲,站在沙灘上。涌上來的潮水,淹沒了他們的腳踝。兩人低垂著頭,專註地看著腳下,這一場景,正好被我的相機捕捉到。
女兒的球鞋被海潮打濕,脫了晾在岩石上曬乾。我退到岸邊的榕樹下。海風輕拂,涼爽而愜意。樹底下擺放著幾張固定的桌椅,像小餐廳里那種長方形的樣式,供游人歇息。我的鄰座,那對小情侶,不知什麼時候也玩倦了,正坐在桌子旁邊休息。二人雖然肩並肩了地坐著,男的低頭看著腳下的沙子,女孩卻把目光投向大海,久久沒有挪移,二人仿佛各懷心思。我把女孩仔細打量,個子不高,白皙的皮膚,梳著馬尾辮,白色的上衣,黑色的短褲。整個人給人一種弱不禁風的感覺,我向他們打聽去索罟灣還有多遠,男孩沒有理會,女孩說她也是第一次來,不太清楚,不過肯定比來的路要長得多。這對年輕人,在索罟灣搭船前往中環的時候,再次出現,彼此還相視一笑,算是打了個招呼。後來在中環下了船,就沒有再見了。
我們在海灘待了兩個來鐘頭,然後沿著低緩的山路,向索罟灣方向進發。一路上,行人稀少。將近正午的陽光,更加毒辣。雖然打了傘,感覺還是非常地灼熱。沿途有兩三個觀景台,還有一個青年露營營房。我們沒有停留,一直走到索罟灣,在這裡用過午餐,乘船前往中環。
索罟灣位於 南丫島 的東南岸。這個名字甚是古雅,大概跟漁民的生活有關。“罟”是魚網的意思。這裡的住戶很少,沿著海邊一排房子,都是經營的店鋪。我們走進小館子店,要了兩碗麵條。一碗雲吞面,一碗豬排面,價錢都有在三十港元左右。

到達中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一點多鐘。
中環這個地方,只有一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積,卻是整個 香港 的核心區域。摩天大樓鱗次櫛比,跨國大公司總部、分部一個接一個,國際知名的大銀行,幾乎都在這裡設立了自己的辦事機構。 香港 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由此確立。中環的交通,也是四通八達,地鐵、航運、公交的密集程度,無以復加。單是公交線路就有一百四十二條之多。人流、物流量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沒科學的管理,還不早亂成一鍋粥啦。然而,我眼前的中環,有條不紊,秩序井然。你不得不佩服 香港 人的管理水平。

中環的許多大廈,有空中走廊相連。穿過皇后大道,從半山電梯入口處下到街面,我們在德輔道東,乘坐叮叮車前往 香港 大學。
叮叮車是 香港 歷史悠久的軌道交通工具,始於十九世紀末,歷時一百多年。大致與過去內地的電車相仿,不同之處是地下多了兩根鐵軌。鐵軌嵌入水泥地里,沒有枕木,乍一看,好像兩根平行的黑線。因為每到一站就會發出“叮叮”的鈴聲,提醒投乘客上下車,所以港人親切地稱之為“叮叮車”。這種交通工具只在港島沿 維多利亞 附近的東西向街道才有,西起堅尼地, 東至 筲箕灣。它也是 香港 人懷舊的一個媒介。
我們乘車到屈地街站下,沿著屈地街向南走。沒有走多遠,就發現右側的街邊有一家小書店,是專賣舊書的。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走進書店,只見一個六十開外的長者,站在門口的櫃臺旁邊。書店不大,只有十多平米,三面牆壁上,從地面到天花板堆滿了舊書。中間還擺放著一張方桌,桌上重重疊疊的也是書。每一本書的封底,貼著一張綠色的小標簽,上面打著書的售價。少則幾元,多則幾十元。雖說是舊書,品相都不差。這些書大部分是 香港 出版的,海外的、 臺灣 的也有,大陸的也有,但不多。
我駐足書前,這本翻翻,那本看看,許多書都是想看而內地不出版的。其中關於中共高層人物的傳記,占了很大一部分。本來想多買幾本,又擔心過關時被沒收,畢竟書中的許多內容是犯忌的。我最後選了兩本政治色彩不太濃的書,一本是倪匡的《心中的信》,另一本是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後面這一本,是有關解放之初的歷史記憶—— 臺灣 學者稱之為“口述歷史”。過去在別的書上看到過,但內地一直沒有出版。作者龍應台女士,是 臺灣 著名的學者、作家。在兩岸三地的知識界、讀書界都有一定的影響。以前讀過她的《野火集》、《目送》,十分敬佩她作為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勇氣和洞察力,以及一顆愛國家、愛自由的拳拳赤子之心,所以很想讀一讀這部書。48港元的價格,雖然有點兒貴,但我相信物有所值。
離開書店,繼續往南走,不久就出現了坡道。坡很陡,估計在30度角之上。然而汽車往來穿梭,如履平地。高架橋離地面總有十來米,高得有點嚇人。陽光依舊毒辣。大約走了二十來分鐘,上一座過街天橋,就直接進入了 香港 大學的教學樓。這讓我很驚奇,原來 香港 大學並沒有意想中的圍牆——教學樓與大街直接連通。在內地,哪怕是一所很小的小學,出於安全和管理上的考慮,也會築上一堵高牆,更遑論大學了。像這樣沒有圍牆的學校,從前只在文章里看到過,那說的好像是 美國 。親眼所見,這還是頭一遭。

香港 大學是依山而建的,其校園環境之優美、綠化率之高,自不待言。由於是建在斜坡上,幾乎沒有兩棟樓房是在同一平面上的。我們漫步校園,就像是在登山一樣。校園南高北低,我們先上後下,一路游覽,一路觀賞。走過研究生院,我被室內濃厚的藝術氣氛所打動;走過邵逸夫樓,我想起自己母校 江西 師大也有一棟同名的建築,均為 香港 實業家邵逸夫先生捐 資興 建;走過柏立基學院,我又想到龍應台女士作為傑出的人文學者,受港大資助在此特設“龍應台工作室”,閉關四百天,寫出轟動華人世界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不經意間,我們來到了學校圖書館門前,灰磚墁地的小廣場,灰色的牆壁,給人以沉靜之美。進入館內,柔和的燈光、優美的環境,烘托出一派靜穆氣氛。本來還想靠近藏書架,但是沒有借書卡是不能通過檢驗關口的。那關口與地鐵站的入口相似,用借書卡在感應器上一刷,就自動開放,待人進入以後,又自動閉鎖了。
圖書館外牆有一個很大的宣傳櫥窗,櫥窗之上,有三個黑體的大字。

香港 大學肇建於民國元年,歷經百年滄桑。今天,它已經成為 亞洲 乃至世界最著名的學府之一。校園裡尚保存了很多民國初年的建築,其建築風格多為巴 洛克 和哥特式的。粉紅色外牆、深紅色牆磚、乳白色鑲邊、圓拱的門戶、寬闊的走廊、尖頂的塔樓,配合著房前屋後枝繁葉茂的參天古木,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過去,都給人以圖畫之感,美輪美奐。這些建築有的已經超過一百年,在不起眼的牆壁上,嵌著“政府保護文物”的金屬牌。
我們離開本部大樓,是三點多鐘。本來還打算在學校多逛逛,無意之中,卻已經走出了校園,來到了一條馬路上。這時才發現, 香港 大學的門牌,隱身於數株高大的榕樹之下,很不起眼。“ 香港 大學”四個金色的簡體大字,也顯得與它的名氣不大相稱。要知道, 香港 大學的綜合排名在世界上是前50位。與我們內地很多氣派堂皇的大學校門相比,真是太小氣了。


離開了 香港 大學,順著坡地往下走,穿過幾條橫街,來到了德輔路西,我們再乘坐叮叮車一路東行,到 維多利亞 公園站下車,又向南穿過一條橫街,就到了維園。
維園是 香港 最早開闢的公園,它用當時的 維多利亞 女王來命名,殖民色彩非常鮮明。 香港 的主要街道,也跟 澳門 一樣,大多用西方人的名字命名,你像彌敦道、威廉街、 亞速 老街、莊士敦道等等。 英國 人在這裡殖民了一個半世紀之久,總會留下這樣那樣的印記。

公園曾經有 維多利亞 女王的雕像,不知什麼時候不見了。園內古木參天,濃陰匝地。除了小型的足球場,還有許多專供游人跑步的林間小道。球場上一群少年在馳騁、追逐;樹下的 大理 石階上,坐了不少休閑的市民。我特別註意到,成群的例鴿子在地下啄食,人走近它的時候,一點兒也不驚慌、逃避。以前在什麼文章上看到過,一個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是人與自然——當然包括動物——和諧相處。小鳥知道自已不會受到來自人類的傷害,才敢在人群之中閑庭信步。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在空地上跑來跑去,追逐著地上的鴿子,沒有人制止他。鴿子們也不驚慌,只是稍稍往遠處飛開,又停下來,仿佛在跟孩子捉迷藏,它們大概也習慣了這種並無惡意的游戲吧。
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街上的霓虹燈漸次地亮了起來。人流車流量也明顯地比剛纔大。臨街的食肆飄出誘人的香氣,雖然時間尚早,酒館里已經人滿為患。 韓國 料理、 越南 菜館、 日本 壽司……時不時地在眼前出現。在一家酒館的大堂里,沒有電燈,而是點起了許多一寸來高的紅燭,幾個人圍成一桌,吆五喝六、推杯換盞。仔細一瞧,都是金髮碧眼的洋人,他們光喝紅酒,沒有菜餚。大堂正中的牆壁上,一臺掛式大屏幕電視機,正在播放足球比賽。這些洋鬼子,大概覺得一個人在家中看球賽不過癮,才呼朋引伴地聚集在酒館里來的吧。我看了門口玻璃櫥窗的招貼上,知道酒是論杯賣的,一杯紅酒要一百多元。我的天,這樣喝一次,要花費多少錢哪?

銅鑼灣和灣仔之間,有一大片填海造出來的地。 香港 會展中心,就座落在這裡。會展中心是一棟六七層高的建築,遠遠地看去,屋頂像一幅張開的風帆,又如初綻的花瓣。當年 香港 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就在這裡舉行。那真是一個舉世矚目的歷史時刻。會展中心的前面,是一個寬闊的廣場,正對著維港,與尖沙咀的星光大道隔海相望。廣場正中央,是一朵金色的紫荊花雕塑,紅色的底座,支撐起高達五六米的紫荊花,十分壯觀,即使在維港對岸,也能清楚地看見。令我不解地是,這麼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居然連 大理 石都沒有鋪,仍然是水泥地面, 香港 政府之慳吝,由此可見一斑。
廣場東側,有一根暗紅色的柱子,上面鑲有“ 香港 回歸紀念碑”幾個金色大字,題詞者是前總書記。

灣仔碼頭緊靠著紫荊廣場。碼頭上泊了許多輪船,其中有一艘船,噸位很高,甲板有半個操場那麼大。不知什麼原因,一架直升機,從遠處飛來,降落在上面,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引得許多游人駐足觀看,我們也好奇地停下了腳步。從港務室里推出了一副單架,好像有人躺在上面,然後抬上了飛機。又過了片刻,飛機騰空而起,在空中轉了個圈,朝著 西北 方向飛去,很快就消失有藍天白雲之間。
天色越來越暗,霓虹燈也越來越多,越來越亮。不久,街面上就變成了一個燈的海洋,人潮也似乎比以前更加洶涌。不知道是由於到了下班高峰,還是城市夜生活原本就如此,總覺得到處都是人。我們繼續往中環方向逛,路上遇到一家書店—— 香港 三聯書店,進去轉了半個來鐘頭。

晚上八點整,我們再次坐上天星小輪,準備在船上觀賞“幻彩詠香江”的景緻,可不知為什麼,今天的表演取消了。
今天在外面整整逛了十三個小時,的確很疲勞。回到旅館,早早地睡下了。

8月9日,是我們在 香港 的最後一日。早晨,當太陽照耀著 維多利亞 港的時候,我們又一次踏上了中環碼頭,然後步行前往金鐘,依次游覽了女王廣場、 香港 公園、總督府和 聖約翰 教堂等地。 香港 許多有名的景點, 比如 海洋公園、迪斯尼樂園,我們沒有去,主要考慮是門票太貴,因為這些都是人造景觀,由私人公司投 資興 建,門票動輒數百元。我們的旅行屬於窮游的一類,在開支上必須精打細算。
今天步行,基本上是在空中走廊。中環、金鐘一帶,空中走廊特別長。只要上了天橋,就可以在一棟接一棟的高樓大廈穿梭往來,而不必受制於地面的紅綠燈設施了。 香港 的街道雖然不寬闊,但是有了這些空中走廊和地下 通道 ,大大分流了街面上的人流,加上街上沒有任何停車位,第一輛車都在行駛、流動,所以,即使在這麼繁華的地方,交通仍然保持暢通無阻。我覺得這種經驗也值得學習。
商業的繁榮,是 香港 繁榮的重要保障。 香港 是世界為數不多的自由貿易港,許多商品因為免稅,比原產地還要便宜,這才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使 香港 成為購物天堂。大商場的裝修高檔、大氣,在這些地方,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去,都那麼雅緻美觀、光彩奪目。空中走廊由連接大廈的天橋和大廈內部的商場 通道 組成,雖然商場要因此犧牲一部分的營業空間,卻也聚集了人氣,可謂“失之東隅,得之桑榆”。不過我覺得這可能也是 香港 政府的一個整體性規劃。在內地的 大城 市,即使像 上海 、 北京 這樣的特 大城 市,也沒有看到這樣對空間的充分利用。
女王廣場很小,位於中銀大廈的左前方。廣場西側,有一尊外國人雕像,渾身黑色,騎著高頭大馬。看上去像一個紳士。我不記得他的名字了,好像是曾經統治過 香港 的一個總督。
從空中走廊繞過中銀大廈,再往東走不多遠,就來到 香港 公園。公園面積比維園小得多。游人也少。園內有一座高高的瞭望塔。上下的樓梯是錯開的,而繞著同一根柱子旋轉,設計頗為工巧。由於四圍是高樓和連山,觀景台的高度優勢完全沒有了,或許當初興建的時候不是這樣子的吧。園中還有一個禽鳥館,外面用絲網罩起來,有一個小型電影院那麼大。翠樹環繞,群鳥亂鳴,讓人有回歸大自然的感覺。
離開公園,往西南方向,順著坡道上去,走不多久,就到了 香港 總督府。總督府的位置,差不多在半山腰。高高的院牆上面,安裝了劍戟般的鐵護欄。黑色的大門緊閉著,一個警察站在門口。我們問能不能進去參觀,得到的回答是不開放。這座建築,見證了 香港 一百多年的殖民歷史。1945年,盟國飛機轟炸 香港 日本 軍事基地和娛樂區,有時候會把炸彈誤投到平民區去,然而 香港 人沒有怨言,他們覺得這點代價是值得的。 香港 作家小思在回憶童年生活時說,當時人們就是這樣一種心態。

聖約翰 教堂去總督府只有幾百米。今天是星期六,教堂里沒有佈道活動,但有些人正在做祈禱。教堂內部空間很大,也很安靜。每一個座位上,都放著一本英文版的《聖經》。教堂的外觀和內飾同 澳門 的西望洋教堂差不多。我們隨意轉了轉,也就離開了。
從金鐘往中環方向走,路上看到一棟民國時代的建築,灰色的水泥牆面,與周圍的色彩很不協調,大門關著,看不出有人在活動。大概是有意保留的老建築吧。
蘭桂坊一帶,在中環南面的山坡上。這裡的異國情調尤其鮮明。各種外國品牌的專賣店、酒吧、餐廳挨挨擠擠,酒吧里的顧客,還是洋人居多。有的酒吧正放送著優美的輕音樂,也許是有人在即興彈奏,休閉氣氛十分濃郁。
半山電梯,差不多有上千米吧,它已經成為 香港 一個新的人文景觀。從德輔道東開始,向山頂方向,一截一截地,長則上百米,短則幾十米,有幾處與街道交叉成十字。我們懷著好奇,一直坐到了電梯的盡頭,然後再由原路返回。
香港 人乘坐電梯,講究左行右立。在這個快節奏的城市,就是在電梯上,也總能看到那些行色匆匆的身影。如果你站在左邊,就會擋住別人的去路,引起反感。這些生活細節,是每本旅游書上都會提及的。
三天的時間,不過是走馬觀花。希望還有機會來到 香港 。更多地親近她,瞭解她。